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屈原眼看自己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汨罗身死,以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爱国主义乐章。屈原[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2. 许多人说,屈原和渔父是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思想两种代表。. 我认为,入世和出世并非截然对立。. 屈原虽却执迷入世理想,却潜藏出世性情;渔父虽怀抱出世心态,却有着入世手段。. 正因为这样两面性,才有了千年争议:可爱人格伴随着 ...

  3.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 ...

  4.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 ...

  5. 课本里的端午:饱含民俗趣味与家国情怀. 仲夏时节,石榴花开,中国人迎来入夏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活动最丰富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 当我们循着课本里的端午印记,细咂端午 ...

  6. 公元前278年,白起进一步攻下了楚国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往陈城。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汨罗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7. 端午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 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 上虞 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 度尚 为之立碑,让他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