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ISBN. 9789888266784. 作 者. 李泗达. 出版社. 香港 心一堂有限公司. 页 数. 146. 定 价. 98. 装 帧. 平装. 丛 书. 心一堂當代術數文庫. 内容简介. 李泗達先生,研習風水命理逾二十年,涉獵多個學派之風水學哩,尤專「空飛星學」。 研習風水命者,想必都遇過一個難題:明明已分毫不差遵照書中所說斷事布局,但成效不彰,甚至強差人意。 作者認為,研習風水至為重要的,是與時並進。 玄學古籍大都成書時代久遠,書中所載,多以當時社會環境為據。 然而,時移世易,玄學家必需按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情況,結合一己經驗,靈活運用風水學說,才能作出合理和確切的判斷。 否則,很容易犯了依書直說之弊,弄巧成拙。

    • 概览
    • 玄学含义
    • 玄学由来
    • 历史背景
    • 思想背景
    • 发展历程
    • 主要经典
    • 核心内容
    • 玄学论题
    • 美学影响

    魏晋时期出现的学派

    展开2个同名词条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鉴于自汉至晋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基本上都无变化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不可能凭空冒出一个与儒学对立并引导当时观念形态的玄学。事实上,被后世认为的"玄学家",彼时都自认为在致力于经学,并做出很多成绩,"玄学"之名是在魏晋之后出现的。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一直有谈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并以伦理纲常为自然之道,后来佛学也属两晋谈玄的内容,因此把玄学简单地称作"新道家",是一种误会。

    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 “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汉代时,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盛行,演述阴阳、天人等论题。而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人物志》为其代表。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亦随之而起。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从嵇康、阮籍、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等玄学家的思想可以看出,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养生可谓是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此,汤用彤早已指出:“中华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术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其中演变之关键有二要义,一日佛,一日道。由此二义,变迁附益,至魏晋之世遂进为玄理之大宗也0”①牟宗三先生也说过:“道家工夫自心上作,而在性上收获。无论是‘不离于宗’之天人,或不离于精不离于真之至人、神人,皆是从心上作致虚守静之工夫。从此作虚静浑化之玄冥工夫,始至天人、至人、神人之境,而养生之义亦摄于其中矣。”这一论断甚为精透。道家本体的实体性、实在性,透过养生、长生说即可转化为神仙术。他又说:“通过修炼之工夫而至长生,成仙,则是顺道家而来之道教,已发于第二义。当然第二义亦必通于第一义。”他认为:“原始道家并不自此第二义上着眼,嵇康之《养生论》却正是自此第二义上着眼,而向、郭之注庄,却是自第一义上着眼。”东晋时期,佛学蓬勃发展起来,玄学与佛学互相影响,佛学者谈玄,玄学者论佛,成为一时风尚。言其合流,固是当时学术发展之大趋势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逐渐合流,并被佛学所取代。

    在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特盛,因玄学与般若学相近,当时僧人也高谈玄学。佛教到东晋时,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中国寺僧,渐具规模。般若之学大行,谈玄说妙。最可称道者为罗什之东来,法显之西行,道安之领袖群伦,罗什之大开译业。什之门下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时北方世乱,道安高足慧远隐居匡庐,研究般若,毗昙,提倡弥陀净土,一时名贤大集,成为江南佛法之重镇。后有真谛之译唯识诸论,罗什法显等又译十诵、五分、四分等律。诸宗经论于是大备。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佛教般若思想大约是两晋之际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潮,佛教徒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这种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玄学内部有许多的派别,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仅就《高僧传》中的僧人就有支遁、道安、僧肇、佛图澄等64位名僧都有极高的玄学水平。从中不难看出东晋南北朝玄佛合流的盛况。东晋时,玄学家虽然精通佛教,却不在注老庄列中运用佛教理论。南北朝道教也开始大量吸收老庄玄学理论构建神学。玄学衰落后分别被般若、理学、禅宗所继承。

    实际上, 玄学的出现是对僵化了的经学的一次修正, 即以自然之生机, 变教条为适时。不仅如此, 玄学还扩展了儒学的本体论内容, 增进了儒学的思辨性, 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粮, 但它没有脱离儒学的范围, 还是儒家的玄学。如秦家懿先生指出:“朱熹的哲学集前人思想之大成, 一方面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本主义的特色, 同时又融入道家和佛家的‘自然主义’思想。”不过朱熹思想里的自然主义是被玄学所加工改造过的道家自然观, 是和纲常伦理结合起来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 所以黑格尔把这样子的儒家称为“自然宗教”。二千多年来, 儒学就是通过诸如此类的不断修正和补充, 来应付各种冲击, 从而始终占据着中国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 犹如老树之时时发出新芽而常青。

    两汉时期,经学尤其是以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汉武帝时被列入官方意识形态作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而步入东汉,虽今古文逐渐弥合趋同,但由于光武帝刘秀本身便以谶纬立国,遂使经学日益谶纬化,以白虎观会议为经学国教化,神学化之标志。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使学术依附政治,而流于荒诞,深受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而古文经学虽偏重实证训诂,但经过贾逵等人的政治调和,日渐谶纬,流于支离。在士人集团中,经历了党锢之祸,使本已开始陷入虚矫的东汉气节更为凋敝噤声。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张本,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

    汉末,由于天下大乱,刘表于荆州,招致士人,当地局势大体安定,文士、学者多前往归附,日渐形成特殊学风,后人研究有称为荆州学派者。荆州学风,逐渐舍弃象数、吉凶等说法,而改以义理内容为主。

    军事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也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横跨三百余年,这个时期战火纷飞,硝烟不断,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君臣相戈,礼崩乐坏,朝代更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士家大族把控朝廷,权倾朝野。同时并存多个政权,互相吞并,乃是常态。设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中,又将何去何从?百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民生凋敝,连年征战,每天如惊弓之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题材。也导致了人们心中普遍存在一种及时行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态度,声色犬马,纵情享乐,出现了大量的描绘男欢女爱,风景如画,举杯对饮的诗词歌赋。人们很少谈论与自己无关的内容。名人隐士隐居山林,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也有士人面对家国之乱时,心思郁结,境遇窘迫,如虞信的悲诗“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对生命无常的慨叹,就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免不了长叹一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十九首中类似于这样的情感描绘更是随处可见,这首《生年不满百》可能是最好的表达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用百姓的鲜血与哀肠奏响的这曲乱世离歌,成为这个时代的基调。这便是玄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

    除却不同国家之间的博弈征伐,外部的厮杀以外,国家内部政治局势也是错综复杂,士家大族把持朝政,门阀贵族拥兵自重,呈现出一种单独分散的特征,政治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司马氏权倾朝野,骄奢淫逸。甚至是将一批批名门望族,名人名士都送上了断头台,就更不必提那些弱小如蝼蚁,任人宰割的普通百姓了。在魏晋政治制度上,值得一提的便是选拔官员,品评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从辩证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期起了短短的积极作用之后,便成了加剧社会矛盾,加深士人不满,紧张政治关系的加速剂。确乎有一个从积极走向消极的过程,我们不能忽视起初九品中正制对朝堂清明,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但是更应该看到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直接影响。门阀士族完全把控了官员选拔任用之权,忽视“品性德行”的标准,家庭出身则愈发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唯一标准。想要通过仕途,报效朝廷,获取功名来实现雄志,大展宏图的士人学子失去了他们的信念。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无法满足时,他们便通过饮酒作乐,寄情山水来一吐胸中郁气。失望,忧惧,愤怒,哀伤,叹喟,种种情绪结合在一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弥漫着整个社会。在这种社会政治的压迫下,士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的价值,人生命真正的意义,不再以家国之名义作为自己终生的目标,而是将目光从外在转向内在,从社会政治转向自然美景,从不着边际的谶纬之学转向客观实在。对于整个思想精神上的转变,这些饱读诗书的学子通常有着更敏感的嗅觉。就在这样的转变中,人的主题凸显了出来,不管是远遁田野的陶潜,还是愤慨难平的阮籍,嵇康等人。他们体现出的这种人的主题,是一种更加纯粹的,更加深层次人生境界与思想精神。

    文化

    魏晋以前,儒家思想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上的半壁江山。但是儒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强调名教礼制,三纲五常,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在这样的乱世中,似乎失去了他的效力。两汉时期的儒学背离了最原始的儒教思想精神内涵。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世界观散发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禁锢天下学士思想久矣的儒家经学不再被人接受,经学烦琐枯燥,缺乏活力。所以,处于裂变之时的儒学无法继续统治人们的思想精神,也无法克制,掩饰它自身的弊端与不足。于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儒学的信仰分崩离析。失去官方统一的思想指导,人们心灵陷入了恐慌之中。但,愈是废墟之中盛开的思想之花愈是光彩夺目,愈是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在对旧传统的否定和对旧思想的怀疑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特属于魏晋的哲学思想,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情绪虽是悲观,忧叹,感伤,颓废,消极,但潜藏着的却是新思潮的暗流涌动。这种新思潮中否定着传承已久的儒家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名教礼法,等级森严统统都成了驳斥的对象。人们开始重新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世事的无常,自然的瑰丽。人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置于一种无世俗规则捆绑的世界中,将其视作对传统儒学的反抗与复仇。 魏晋玄学实质上象征着人们自我意思的觉醒,这种新的人生态度,使得在传统思想颠覆之后,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而玄学思想正是在这种文学作品中不断地传达出来。对儒家的反抗,对经学的驳斥,以及名教礼法的崩溃,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哲学思想的出现,这种哲学思想把整个时代的士人学子引向了活泼的,深邃的,放达的,展现出其自身勃勃生命力魏晋玄学!便言道“有晋中兴,玄风独振”。

    曹魏是玄学思潮的主要时期;而当具体划分玄学的阶段时,出现了分歧:

    二分法:(1)曹魏西晋时期的玄学还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为第一阶段;东晋时期的玄学受到佛教影响,为第二阶段。(2)曹魏时期的玄学可称之为“魏玄”,为第一阶段;西晋时期的玄学,可称之为“晋玄”,为第二阶段。

    三分法:(1)何晏、王弼“贵无”,为第一阶段;嵇康、阮籍“崇有”,为第二阶段;向秀、郭象“独化”,为第三阶段。(2)何晏、王弼倡“贵无”论,为第一阶段;裴倡“崇有”论,为第二阶段;向秀、郭象倡“无无”论,为第三阶段。

    四分法:(1)何晏、王弼为第一阶段;“竹林七贤”为第二阶段;郭象为第三阶段;张湛为第四阶段。(2)何晏、王弼为第一阶段;嵇康、阮籍为第二阶段;裴为第三阶段;向秀、郭象为第四阶段。

    【正始时期】

    代表人物:何晏

    魏晋玄学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清谈的主要内容和很多哲学问题都源自此“三玄”。

    【《周易》】

    《周易》原为一本占卜的书,是儒家的经典,但涉及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问题,哲学性很强,容易和道家思想沟通。经过两汉和黄老思想合流的发展,在魏晋时得到非常高的重视。当时各家的《周易》注释亦很多,但以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及《周易大演论》等为代表。王弼的《周易注》是随文注解的,《周易略例》则是通论性的著作。《周易略例》中主要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而《周易注》中主要是讨论“常,变,动,静”的理论。从《周易略例》中可以了解王弼的思想取向。

    自汉以降,易学可列为三系:一,管辂之术数系;二,汉易之象数系;三,以传解经之义理系。王弼的易学是属第三系的义理系。王弼论易的中心观念,见于《周易略例》中的〈明彖〉与〈明象〉。认为众多的事物,其运行变化虽然非常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因为事物的变化,仍然受到本体的制约,必须依一定规则而行。这个规则,就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一”。因此,这种“一”,“多”的关系,既是一种“静”,“动”的关系,亦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运动本身,并不能制约运动,必须要有一静止的东西,才能制约运动,使变化多端的“多”,依循一定的法则而运行。

    【《老子》】

    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着重个人主观上心境修行的探讨,强调个人在修行中所观赏的世界是什么,而不大重视客观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但这并非完全不涉及宇宙存在的讨论。《老子》是道家最根本的经典,魏晋玄学家对它的重视,可说与《周易》相等。王弼的《老子注》及《老子指略》是注释《老子》方面的代表,主要在于他“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王弼以为老不及圣, 这是因为孔子“体无”, 故不言“无”, 因为“无”不可以言说, 只可体会。而老子言“无”, 落入言诠, 反倒成了“有”。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一,“本末有无” :有与无的多层关系

    儒家的本是仁义,所以礼的作用是和;道家的本是虚无,其作用是以自然为用。“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思想中,最根本要辨明的问题,在哲学中属于形上之学,涉及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问题。

    贵无论 :“以无为本”

    王弼所谓“无”,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和本体,所谓“有”,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具体存在,包括一切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本末有无”之间并存无间,体用不离。道所具有“无”的本体特质,是要通过“有”的作用呈现才能掌握,故“有”“无”是互为体用的。

    王弼的本体论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宇宙本体与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道”,“太极”,“无”是无形的宇宙本体,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由本体产生的有形现象,本体主宰现象,所以“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从宇宙本体性的高度说明“以无为本”。第二层次是人类社会中的治国之道与具体措施的本末关系,即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

    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为魏晋玄学重要论著,更为老、庄最首要注疏。

    而当时名士诠释儒家典籍,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论语释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释儒家观念。会通孔老”乃为当时重要议题。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有三种观点——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以荀粲和嵇康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这些观点体现了玄学家们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这些思考触及认识论上的重要问题——认识工具语言的局限性、事物本体能否被认识主体把握,因而极富洞见,闪烁着思辨的光辉,更佐以论据证之,同一阵营观点呈补充之态,不同阵营观点针锋相对,言意之辩故弥漫着浓厚的哲学意味。言意之辩解释了创作者时常遇到的词不达意的苦恼,凝结着创作者苦与乐,因而充斥着生机勃勃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构成言意之辩生意盎然的美学意味。言意之辩的美学意味还在于它导向对“言外之意”审美价值的追求,并在导向对此审美价值的追求后引发对“会意”审美方式的推崇,最终助推重感性、直觉和个人内在体验的中华美学传统的形成。

  2. 香港圆学院由该观董事会主席赵镇东的叔叔赵聿修等人于 1946年创建,位于中国香港新界荃湾三叠潭。因赵镇东的父亲曾在广东道教罗浮山人道,所以圆学院从道脉上来讲与罗浮山有联系。该院以道、儒、释三教合一为特色,院名称圆玄学:圆意指佛教,指道教,学指儒学。崇奉三教圣祖 ...

  3. 1 简介. 2 背景介绍. 3 历史发展. 4 传承影响. 5 历史评价. 简介. 播报. 编辑. “重”,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4. 0. 玄学,是 魏晋 时期出现的的 哲学思想 与思潮,是对《 老子 》、《 庄子 》和《 周易 》的研究和解说。. 此处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即“远之学”,它以“祖述 ...

  5. 原 著. 《搜玄录之宸灵纪》 地 区. 中国大陆 [8] 导 演. 于彬 [8] 总编剧. 于彬 [8] 首播时间. 2021年7月6日 [8] 集 数. 26 集(上部) 发行公司. 北京双界仪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2] 制片人. 刘晨 [2] 音 乐. 刘晔. 出品人. 函谷生 [2]、季强 [2] 类 型. 原创 神魔 奇幻. 获 奖. 北京文化创意大赛顺义赛区 三等奖 [3] 目录. 1 剧情简介. 2 世界观. 背景介绍. 重大事件.

  6. 602年—668年. 目录. 1 简介. 2 生平. 3 著作思想. 简介. 播报. 编辑. 释智俨(公元602-668年),被尊为华严宗二祖。 天水(今属甘肃)人,俗家姓赵。 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其父赵景,曾任申州(今河南信阳)录事参军。 生平. 播报. 编辑.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 智俨十二岁时,法顺向他的父母要求,能不能将智俨给他作弟子。 据说赵景夫妇欣然同意。 如是法顺就带走了智俨,交给另外一名弟子达法师代为教诲。 时有二印僧来华,智俨曾向他们学习梵文。 十四岁,正式披剃出家为沙弥。 其时唐朝的政权建立还不久,有些地区尚有战事,智俨就去北方从慧光的弟子法常学习《摄大乘论》,几年之后,他成绩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