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正選
    後備
    入球
    黃牌
    紅牌
    上陣
    賽季 20231
    4
    0
    1
    0
    5
    超級聯賽終場
    5月 19日@水晶宮
    L
    0 - 5
  2. 2019年1月14日 · 14 January, 2019 Monday.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光板田村社區防災能力建設計劃. 根據政府現行政策,寮屋屬可獲暫准存在的「違例構築物」,因此投放在改善居住環境、安全及衞生情況的資源相對有限。 惡劣環境容易引致傳染病爆發的風險;而防災設施不足,令居民在危急情況下未能適當自救。 教研中心與「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合作,邀請光板田村寮屋居民共同設計和執行防災活動。 其中,村民在計劃的支持下,選舉及組織村內的防火及衞生大使團隊,由他們帶領及推動其他村民,制定及落實光板田村防災預警方案。

  3. 14 January, 2019 Monday.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 「防災。 房禍」劏房居民社區教育計劃. 大部分劏房的住屋間隔和周邊環境未經合適佈置,容易衍生火警及傳染病爆發等可避免的災害風險。 教研中心與「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深明安全居住環境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鼓勵及教育葵青區劏房居民,期望他們能在危急情況下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除了家訪和流動教育展覽外,我們進行了「居安思危:不適切居所住戶的環境安全及精神健康」社區調查,並通過傳媒發布會公布調查結果,,藉此提升政府及公眾對議題的關注,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減低劏房住戶的災害風險。 Tags: NGO_Vulnerable.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 「防災。

  4. www.hkjcdpri.org.hk › zh › 關於我們關於我們 | HKJCDPRI

    促進社區抵禦災害能力,建設香港在地區及國際上的災難防護應變訓練領導地位。 聯絡我們. 香港仔黃竹坑道99號.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9樓901室. 電話: (852) 2871 8857. 傳真: (852) 2296 4628. 電郵: hkjcdpri@hkam.org.hk. 相片集. 更多. 捐助機構. 合作伙伴. 促進社區抵禦災害能力,建設香港在地區及國際上的災難防護應變訓練領導地位。

  5. 立即登記! HKJCDPRI is based at the HKAM, and partners with CCOUC, HKU and Harvard. We focus on the need for competencies on knowledge, skills as well as attitude to reduce disaster loss and suffering. Join us in our training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6.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在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支持下,舉辦災難應變進階課程,課程中的兩個環節──「醫院重大傷亡事故預防及應變計劃」與「醫院運作持續性介紹」更同時舉行了網上研討會,誠邀各位參與。 網上研討會將於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Facebook專頁直播: www.facebook.com/hkjcpdpri. 網上研究會一:醫院重大傷亡事故預防及應變計劃. 石富元醫生是台灣著名的災難管理專家,曾任台灣衞生署台北區緊急應變中心執行長,並為台灣衞生署設計醫院重大傷亡事故應變計劃,在台灣及海外的相關經驗與知識豐富,現為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兼任助理教授,教學方式優秀。

  7.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與地區組織及學校合作,根據各地區和群體的獨特性,共同設計和推行「社區防災能力建設計劃」,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和知識。 參與計劃的人士和家庭可以學習到災難防護及應變的技術和知識,增強抗逆能力,共同應對社區正面臨的災難風險。 我們優先照顧弱勢社群的需要,包括長者、兒童、婦女、少數族裔及殘疾人士,並期望最終能達致全民防災。

  8. HKJCDPRI is based at the HKAM, and partners with CCOUC, HKU and Harvard. We focus on the need for competencies on knowledge, skills as well as attitude to reduce disaster loss and suffering. Join us in our training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to buil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