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0月21日 · 這個洞窟由18世紀自然主義者約瑟夫·班克斯(Sir Joseph Banks)在1772年發現,並因18世紀蘇格蘭詩人、歷史家馬克法松(James Macpherson)的敘事詩而以「芬格爾洞窟」(DieFingalshöhle)聞名於世(如圖)。

  2. 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第1號g小調,作品26.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布魯赫(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 1838 - 1920),是生於科隆歿於柏林的德國作曲家。. 母親是教師兼歌手,布魯赫的音樂教育得自母親,並很早就顯露作曲才能。. 14歲學作曲,29歲任宮廷樂長 ...

  3. 撰文整理︰歐頭(古典音樂台「古典啟示錄」主持人). J. S. 巴赫所寫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是三首四個樂章的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以及三首舞曲形式的組曲所構成,被認為是「小提琴家的試金石」,換言之是小提琴演奏家畢生的挑戰 ...

  4. 這個樂章為協奏型的奏鳴曲形式,不過樂團與主奏形成尖銳對比的手法,反映了巴羅克複協奏形式的痕跡,從單調的伴奏中可以感覺到巴羅克的餘韻。 樂團簡短的展現之後,獨奏家在大提琴進入之後就以第一主題展現華麗展技,充滿張力的和絃以及四弦並進的拉奏,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主題可以說貫穿整個樂章,儘管主題蘊含了許多不同的動機,但在往後卻各自發展開來。 整個樂章節奏舒緩,旋律柔美,大提琴表現出低沉、寬廣的個性,與作品的整體風格融為一體,樂章結束前的大提琴獨奏展技也相當絕妙。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F大調,2/4拍子,三段體。 這是由主奏大提琴與絃樂器呈示的靜謐而抒情的樂章,在原譜上並沒有運用到木管樂器。

  5. 2015年1月23日 · 奧芬巴赫:輕歌劇「天堂與地獄」序曲與其他.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 - 1880)是德裔法國作曲家、大提琴家。. 奧芬巴赫這個名字,是從他父親誕生地,德國法蘭克福近郊美因河畔奧芬巴赫(Offenbach am Main)取得的筆名,真名是 ...

  6. 他 1879 年 7 月著手創作 《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8 月份四樂章的構想抵定,22 日他將第一樂章獨奏部分的譜寄給姚阿幸 ( Joseph Joachim ) 過目,兩者開始針對此曲展開熱烈的討論。

  7. 2020年2月19日 ·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第27號. 鋼琴協奏曲第27號降B大調K.595是莫札特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完成日期是1791年1月5日,3月4日首演,由莫札特演奏鋼琴。. 1791年是 莫札特最後一年,當時他已不受大眾重視,有3年以上歳月不能舉開預約演奏會。. (請參閲本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