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黑白兩道出了許多傳奇式的人物,今天介紹一位鮮為人知的「黑道人物」,他自幼學習「龍形拳」,且是空手道黑帶五段的高手,曾因護送「毒玫瑰」游走港台兩地而在江湖名聲大噪。 70年代末被捕入獄,但出獄后不久,便被邀請進入電影圈,成為武打明星,與陳惠敏、向華強等明星同台飆戲。 此人就是潮州幫「敬義」社團的金牌打手-陳軍堡。 陳軍堡. 九龍城寨一戰成名 相信大家對陳軍堡這個名字比較陌生,當年九龍城寨有四大「粉檔」,分別是潮州幫、勝和水房、14K與「四大」。 其中潮州幫所指「敬義」,因為該幫會成員大多是「撈粉」的,陳軍堡則是「敬義」創辦人之一的「老虎仔」的大弟子兼貼身保鏢。 陳軍堡. 1969年,敬義與水房發生沖突,雙方大打出手。

    • Ole Pohlmann1
    • Ole Pohlmann2
    • Ole Pohlmann3
    • Ole Pohlmann4
    • Ole Pohlmann5
  2. google是一個超級好用的搜尋引擎沒錯,可是有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搜尋一個單字時,總是會不小心掉進「另一個世界」...這裡有10個你會後悔google他們的英文單字! 「blue waffle」 (藍色餅乾),確實是有餅乾會用藍色香料做出來啦! 可是如果你google這個英文單字的話,出現的東西反而會是淤血、噁心的GG。 通常這個東西會被用來在教育和做測驗時用啦! 藍色餅乾 (本文圖片來自TheRichest)「trypophobia」 (密集恐懼症),如果當你在看到「一個一個密密麻麻」的小洞時,你脖子後面的寒毛會豎起來,全身雞皮疙瘩的話,那你可能就有密集恐懼症。 為了避免你不小心感到不舒服,這裡就不放例子了!

  3. 香港麻雀館不僅是一個合法的娛樂場所,更是一種本土文化。 說起香港麻雀館,一定要說說「雞記麻雀館」,因為這是香港第一間麻雀館。 林坤. 雞記麻雀館創始人「林坤」,13歲時父母雙亡,無人照顧,于是流浪到香港尋求生計。 剛到香港時,林坤白天四處流浪,晚上睡在天后廟,居無定所。 后經人介紹,林坤的第一份工作在養雞場干活,因此被人稱為「雞仔」或「阿雞」。 三十年代,林坤買中馬票,賺得105元獎金,用僅剩的15元開了一間士多店,賣綠豆沙、糖水,為了招攬生意,林坤為街坊們提供麻雀玩樂。 沒想到,越來越多的人玩麻雀,逐漸形成了麻雀館。 由于當時是竹制麻雀,容易損壞,街坊們主動留下少許錢,作為修補麻雀之用,這就是最早的「抽水」規矩。 林坤染上鴉片癮之后,生意由妻子黃鏡打理。

  4. 《殭屍道長2》中飾演活潑精明的小黑俠,跟英叔林正英有不少對手戲。 不過讓小編最難忘的還是這部《愛的世界》,戲中飾演剛喪偶單身老爸的劉松仁因為經濟拮据最終欠下高利貸,最後發展到兩個兒子跟爸爸被迫害的故事。 這電影真的超級感人肺腑,現在想起來,小編眼眶都紅了。 戲中飾演劉松仁兩個兒子的就是小柏林和台灣著名黃坤玄,當時兩個孩子還因為精湛的演出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童星獎。 雖然在影視圈發展得很成功,不過小柏林並沒有太眷戀。 96年左右就退出了演藝圈,專心讀書。 並在後來考上了香港大學,這對於一個要兼顧演戲和學業的小孩來說,確實不容易。 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以後,小柏林投身警隊,希望做一個維護社會治安的好警察。 哈哈,說來也巧,小柏林以前在電影中就說過自己想當警察,現在終於夢想成真。

    • Ole Pohlmann1
    • Ole Pohlmann2
    • Ole Pohlmann3
    • Ole Pohlmann4
    • Ole Pohlmann5
  5. 遠流史上最重要的資產,勢必就是華文經典之作金庸武俠小說。 「有一天,我在飯店遇到金庸跟他老婆,他就問我要不要出書,我嚇一跳,哪有這麼好的事。 」王榮文笑說:「原來是他跟遠景有些誤會跟爭議,他想把版權收回去,就促成了這件事,不過金庸在台灣的基礎還是沈登恩打下的。 」兩個小時的講座,與其說是演講,不如說是分享,由出版界龍頭的掌舵者,帶著對藝文有興趣的這一百人,在文化浪潮上度過難忘一夜。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喜歡這篇嗎? 快分享吧! 前一頁 後一頁.

  6. 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國人,最有信仰的是歐洲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是華人。 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終於發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常常在工作壓力中度長假; 50—60歲: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安度晚年; 死後:一般進公墓。 大多數歐洲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學校樂隊,學習古典音樂等; 10—20歲:組自己的樂隊,進行各種嘗試; 20—30歲:嚴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響; 30—40歲:樂隊開始正式走黑色金屬路線; 40—50歲:回憶童真,開始過回「彩色」的生活;

  7. 《探古尋源》是大台新聞部製作的專題環節,由主播帶路介紹本港歷史及民俗文化,在節目中介紹沙田的歷史。 於城市大學修讀語言、文學相關科目,去年正式學士畢業的賴凱靖很快得到了高層的賞識,被調派到無綫新聞台主播。 看來大家以後會常常見到她了! 雖然賴凱靖又未算話靚到驚為天人嗰種,但勝在乖乖女外表清秀可人,笑得夠甜,小編都好buy! 同其他女主播唔同,賴凱靖好似較少露齒笑? 私下係個文青女神? 相對其他主播,賴凱靖在網上的活躍程不算高,關於她的資料也不多。 只知道佢之前喺城市大學修讀語言、文學相關科目,去年正式學士畢業,其後加入TVB擔任主播。 然為人低調,但IG都有9千幾人follow,當中都有唔少私照靚相,仲係依家網民至愛的文青風? 賴凱靖去年喺城市大學畢業,IG中亦有畢業照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