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稻埕,艋舺市中,營當鋪、展當店者,往々有焉,未知其利害得失之所在雲。 評曰:「當鋪、質店,名異而其業相同,人間社會必須之物。 唯監察法不精到,則盜贓滋熾,不可防遏。

    • 蔴荳社群
    • 蕭壠社群
    • 目加溜灣社群
    • 大武壠社群
    • 大目降、新港社群
    • 哆囉國社群

    蔴荳社,荷蘭文獻紀錄為Mattow、Mattau,本社位於今麻豆鎮。1624年荷蘭人進入台灣,當時蔴荳社屬於最強大的番社,並未完全歸順,直到1635年11月,布德曼士率領從巴達維亞來的增援士兵,加上宣教師佑紐斯率領的新港社人,正式攻擊蔴荳社,蔴荳社人才臣服於荷蘭人。 荷治之前,蔴荳社因富舟輯之便,早有漢人就近與蔴荳社人進行交易。1636年以前,蔴荳社附近已有些中國人居住,對荷蘭人也相當瞭解,荷蘭人甚至認為,蔴荳社人對荷蘭的挑釁,是因中國人的煽動。荷治末期,郭、柯、黃、溫等家族才開始移民蔴荳墾殖。大埕郭家開基祖,先在前班上岸,後來移到大埕(現麻豆監理站一帶的南邊)。公廨埔附近舊地名,如加輦邦、番仔巷、烏棒宅、買郎宅、尪祖廟,都是蔴荳社舊社地。 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除了記載蔴荳社,...

    蕭壠社,荷蘭文獻紀錄為Soulangh等。中文文獻有霄龍、蕭籠等記法,直到清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的《台灣府志》採用蕭壠之名,以後刊行的各府縣志等大多沿用此名,通稱蕭壠社。其舊社址,盧嘉興認為在今台南縣佳里鎮,主要活動範圍包括將軍鄉、七股鄉、學甲鎮、西港鄉、安定鄉,部分遷徙至東山鄉一帶。 1623年的<Soulangh城記>紀錄,Soulangh濱臨海邊,可以自然的曬出海鹽,但當時蕭壠社人卻不懂曬鹽方法,仍向漢人交易食鹽。村社幅員廣大,可以和荷蘭最廣大的城市相比,土壤肥沃,物產富饒。從日人中村孝志整理荷蘭人留下的一些人口資料,可以發現1650年代,其人口數遠超過其他3社。 明鄭時期,據傳林可棟最早在今金唐殿一帶屯墾,漢人開始進入蕭壠社。《諸羅縣志》紀錄:「灣裏溪……過……蕭壠,西出為歐...

    目加溜灣社,荷治時有Backloan的名稱,1625年,荷蘭人曾派40餘人到目加溜灣社採竹,被目加溜灣社人200餘人襲擊。1636年荷蘭人開始在此設教堂,教化社人,明末遺臣沈光文亦曾在此設學教書。其本社舊址位置,伊能嘉矩認為在善化西保灣裡街,約在今善化鎮溪美里社內,盧嘉興也有相同的看法;目前在善化鎮內留下有社內、新社、茄拔等和平埔有關之地名。因其西邊有直加弄等支社,東邊則有茄拔社、頭社,所以其社域範圍應包括現今台南縣善化鎮、安定鄉、大內鄉一帶。 目加溜灣社舊址位置,在今六分寮附近也稱舊社,從現存契約瞭解,以每代相隔約30年算,漢人楊家至晚康熙中葉即已進入六分寮開墾,契字年代番租,顯示土地原屬目加溜灣社人。契字也顯示楊家在此擁有許多土地,直到今日,六分寮仍以楊氏居多。乾隆8年(1743)的契字...

    玉井盆地的平埔族群,屬西拉雅亞族大武壠社群,稱為大武壠亞族或稱大滿族,俗稱「四社熟番」或「四社平埔」,重要的四社即頭社、宵裡、茄拔、芒仔芒社。乾隆初,漢人及西拉雅人進入大武壠盆地,此時「四社平埔」向東遷徙,進入楠梓仙溪及荖濃溪兩流域重建部落,且在乾隆年間大致遷徙完成。盧嘉興的研究,「四社熟番」除了前已討論過的大武壠頭社,在玉井盆地的還包括有:噍吧哖、大武壠二社、茄拔、芒仔芒、宵里、芒(望)明明、木岡、芋匏等社。 噍吧哖社,盧嘉興考證其舊址在今玉井鄉北極殿廟北;認為四社番的屬社被西拉雅族侵佔後,多化為熟番,而噍吧哖社尚有山番的特質,故稱曰歸化番。所以噍吧哖社為原四社番的屬社,不是由那菝林移來的社名。從《續修台灣府志》的紀錄,則可以瞭解噍吧哖社在大武壠頭社之南。而大武壠二社則在噍吧哖社之南,且和...

    大目降社,荷蘭文獻紀錄為Tavakangh;新港社旁有三個小社Teopan、Tatenpoan、Tibolegan.後來合併為大目降社,社址約在今台南縣新化鎮。根據《巴達維亞城日記》1644年12月的紀錄:「新大目降土番數家族約計六十人,在故長官杜拉第紐斯(Traude Nius)時代,依彼等之希望為受基督教育,准其來住新港,後來又數次申請欲回原地,未獲許可,而竟前往築屋種稻,因此,為是儆戒起見,將上列房屋及水田予以破壞,而將該人等帶回新港居住,並將主謀者中之二人繫鎖以示懲罰。」由此可瞭解1640年代後半已有部分大目降人移入至新港社居住,甚至在1658年9月,荷蘭人將大目降人遷徙至新港社居住(約369人),以減少宣教師的工作。 從《永曆十八年台灣軍備圖》中,只看到「大目降民社」的記載,並無大...

    台南縣的哆囉嘓社群屬洪雅族;約在今東山鄉、白河鎮一帶,荷蘭時期被稱為Doroko,1636年1月24日荷蘭派了兩位代表前往哆囉嘓社,受到熱烈的歡迎;當時哆囉嘓社是由兩個村落組成。1717年《諸羅縣志》紀錄:「哆囉嘓社,額徵銀三百一十三兩九錢九分二釐。」就餉銀數額也可看出,哆囉嘓社屬小社。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的紀錄:「乾隆二年改則,額徵社餉改照民丁例……哆囉嘓社番丁七十。」顯示哆囉嘓社到乾隆年間仍屬中、小型之社。 康熙24年(1685)哆囉嘓社設有舖兵3名。而<康熙台灣輿圖>的繪製時間應在1699至1704年間,已出現哆囉嘓莊,可以瞭解漢人在這20年間已有增長。《諸羅縣志》的紀錄:「哆囉嘓大陂,源由內山九重溪出,長二十餘里,灌本莊及龍船窩、埤仔頭、秀才等莊,大旱不涸,康熙五十四年,各莊民同土...

  2. 乃於城外大稻埕,新闢市廛,而規模未備。 春生與富紳林維源合築千秋、建昌二街,略倣西式,為民倡,洋商多僦此以居。 十六年,設蠶桑局,以維源為總辦,春生副之,種桑於觀音山麓。

  3. 你道鐵公是誰? 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 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 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老殘心裡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甚麼遊人?

  4. 作者: 吳虞. 1919年11月. 本作品收錄於《 新青年/卷6 》. 姊妹計劃: 數據項. 我讀《新青年》裏魯迅君的「狂人日記」,不覺得發了許多感想。. 我們中國人,最妙是一面會吃人,一面又能夠講禮教。. 吃人與禮教,本來是極相矛盾的事,然而他們在當時歷史上,卻 ...

  5. 作者: 袁宏道. 姊妹計劃: 數據項. 初至西湖記 [ 編輯]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 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入舟入湖。 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纔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余遊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淨寺,覓阿賓舊住僧房。 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 草草領略,未及偏賞。 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晚遊六橋待月記 [ 編輯]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

  6. 野雞大王徐敬吾. 作者: 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 革命逸史 》. 在清光緒末年,凡住上海稍久者,莫不知有野雞大王其人。. 大王徐姓,號敬吾,廣東香山縣人,上海《蘇報》案前後最揺旗吶喊之革命宣傳家也。. 嘗手撰《野雞花榜》揭載小報,時人遂以野雞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