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2月31日 · 黎元江因受賄罪2004年被判入獄後,在獄中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證書,是廣東首個在監獄中誕生的博士,他也因此獲減刑提前釋放。 4人中年齡最大的曹淳亮曾任廣東省文化廳長、《羊城晚報》社長,2008年病逝,享年59歲。 與小丹同樣在明年1月將滿64歲的于幼軍,曾擔任深圳市長、山西省長等職,2008年被認為是文化部長接任人大熱,但因捲入親戚違紀案,被處以留黨察看兩年處分,後來被任命為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于幼軍在任此閒職期間仍常回廣州,到圖書館閱讀書籍、修訂書稿,他2015年退休後在廣州中山大學任哲學系任特聘教授,年底開講「反思文化大革命」講座,因議題敏感而腰斬。

  2. 2024年1月30日 · sir教寫作:2023DSE議論文實戰分析. [2024.01.30] 發表 推文. (圖:cagkansayin@iStockphoto). 【明報專訊】上一期談論說文寫作,頗有意猶未盡之感。. 許多同學對寫作論說文,一向有畏避心理,加上文題的拆解掌握,的確有一定難度。. 尤其2023文憑試中文科考題三 ...

  3. 2023年12月12日 · [2023.12.12] 發表 推文.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怎樣寫,那不是簡單閒聊幾句,就可回答。 寫文章沒有速成,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說什麼「60分鐘速成班」,那絕對不可能。 有誰告訴我真有其事的話朱老師第一個跑去報讀反正學生經常批評我文字又長又譖。 關於文章該怎樣寫,在往後的日子裏,我們再詳談。 今期只想提提大家:半封閉題型「以地∕人∕事為主」三類題材,寫作上可以有不同表現方式。 同學細看下表,就會明白。 這些寫作方式,同學在中學階段已經反覆學習過多少遍。 為什麼一上試場,就記不起來? (圖) 以地為主. 直接描寫、側面烘托. 定點觀察、移步換景. 仰視、俯視、遠望、近觀. 靜態、動態描寫、動靜結合.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白描、渲染.

  4. 2023年12月12日 · [2023.12.12] 發表 推文.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常常有同學問老師:半封閉題型太多條件限制,掛百漏一,容易中伏。 而且,這題平均表現較差,那是否值得選答? 我會這樣回答:如果粗心大意,有哪一題不容易中伏? 况且,選答人數平均最多,但考生表現參差,也就構成了作答的優勢。 今期就三大難題一一拆解。 什麼是半封閉題型? 這種寫作題型,就是所謂敘事抒情題。 題目設定了情境和寫作方向,要求在特定框架內創作。 對於考生來說,可能限制了創作自由度,但同時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起點和方向。 不過,題目條件限制的確較多,千絲萬縷,所以,選答這一題,有好處,也有弊處。 同學明白到這一點,只要訓練有素,拿揑準確,有如識途老馬,就可以在一個較廣闊的基礎上,登上更高的位置。

  5. 2024年1月30日 · 【內容分析】 (1)中心論點:模仿者的動機 (為何)和方式 (如何)是事物能否展現個性的關鍵。 這句話的含義是:模仿與個性的展現息息相關。 作者同時指出模仿「非盡都乏善可陳」,藉此烘托出反對論題的立場。 又用「創作者為何及如何模仿」,預先提揭了論據的兩臂,這是引論的亮點。 點評: 作者並未直接表達出反對論題的立場。 這種曖昧的點題方式,頗有曲徑通幽之妙,但跟一般議論文立場鮮明的寫法頗有不同。 (2)論據一. 人們所模仿的行為、技藝,固是前人所作可依可從之事物,但其為繁露抑或濁水,乃因其本性使然,非關模仿。 同理,模仿能否展現個性實跟模仿者的動機息息相關,而模仿者本身選取什麼來模仿,正是彰顯其個性所在的關鍵。

  6. 2024年1月23日 · sir教寫作:分清論點、論據和論證. 【明報專訊】論點、論據和論證是在辯論或論述中常用的概念,但同學往往搞不清什麼是論點、論據和論證。. 假設你想游說同學一起去看某部電影:. 論據:這部電影 (1)獲得了很多正面的評價, (2)十分賣座。. 論證 ...

  7. 2023年11月14日 · 一、片段寫作. 學習目標: (1) 針對記敘、抒情題型的練習; (2) 掌握描寫和刻劃的細項; (3) 解決敘事拖沓譖贅與重點不清的問題。 題目設計:試具體呈現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寫作要求: (1) 通過直接和間接人物描寫 (選材)來突出人物心地善良的一面 (立意); (2) 直接描寫如:肖像、行動、言語、心理等;間接描寫如:人物烘托、環境烘托等; (3) 字數不得超過250字。 //雨天,一個人拄着拐杖一路摸索。 拐杖在地面穩住了,她才安心地走一步。 天愈來愈黑,常人在這雨天的晚上也得小心注意道路,何况是她。 她用拐杖再往前一點一探,她的心懸了! 前面怎會有個洞? 前方究竟是什麼? 見她慢慢蹲下,放下拐杖,單手往前摸索──這是小圓洞,旁邊還有個凹凸不平的蓋子。 哦,水渠蓋被誰掀開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