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2月1日 · 「我們(台灣學生)很擅長自我管理和社會覺察,卻很少探究自己的內心,」SEL in Taiwan創辦人、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怡萱分析,台灣學生善於理解社會的價值觀、外界如何看待自己,也很擅長擬定讀書計畫,設定目標、達成目標,「但我們不大做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除了覺察情緒,也包含看見自己的價值與定位。 原因2:缺少人際歸屬感. 從離島到台北念書的小安(化名),心裡一直有個祕密,她從開學前的迎新宿營就覺得與同學們有道隔閡。 「我的生活經驗和同學滿不一樣。 最明顯的是在升大二的暑假,很多人都規劃要出國進修、遊學,我就在想『我怎麼還在這裡? 』」小安說,要和同學變熟不難,但是內心仍會有孤獨感。

  2. 一、實驗讓理論更容易被理解. 都說大氣壓力無所不在,但我們既看不到也摸不著,甚至連感覺也做不到,那麼該怎麼證明「它」的存在呢? 本書每章節都設計有數則亟富創意的經典或有趣實驗,並以Step by step的實驗圖解呈現,有圖有真相,看完實驗後,理論將更容易被理解與吸收。 二、細說理論背後的故事強化記憶. 你或許曾聽過「阿基米得原理」,但你要是知道發現原理的當天阿基米德有多糗,應該就會對這個浮力原理更加印象深刻。 你也許知道「色散現象」是牛頓發現的,但你要是明白這其實源自於一件多麼偶然的意外,你也許會考慮是否該立志當個科學家。 每個物理理論背後都有段罕為人知的故事,本書將細說這些驚奇或有趣的發現故事,讓你更加親近理論,幫助增強記憶。 三、精選日常實用案例,讓物理原理從此黏著你不放.

  3. 2017年10月1日 · 自嘲是憤青的吳嘉明很堅持一定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因為他們未來都有可能是一呼百諾的精神領袖如果能及早建立公民素養人文關懷擴大他們的視野社會就會不一樣。 」因此從開始在南郭國小代課起吳嘉明就堅持不走科展學術競賽型路線而是帶著孩子們朝公民活動前進──當我們游在一起要求學校提供游泳課)、我們的安全上學路愛溪從南郭開始、「起在台灣──認識你我身邊台灣移工的活動等。 有感覺,就會有行動. 這一回碰到中年級社會課「認識家鄉」的課程,原本陳宥妤也想做鹿港,因為人文薈萃,但「我們一直都安排走讀課程來認識家鄉,又感受到孩子對外面世界、真實社會的無感,」陳宥妤娓娓道來,孩子的生活就是學校、家裡與安親班。

  4. 2013年11月1日 · 信信和林書豪的父親林繼明婚後定居美國加州,陸續生了林書雅、林書豪及林書偉三個兒子,原本從事軟體設計的信信為了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特別從全職工轉為可以彈性上班的工作。 記得父母的愛,是點滴「存」下來的。 信信說,孩子長大後,若非看著照片回憶,早就忘記小時候全家去過哪裡度假,但他們會記得和家人一起很開心的感覺。 「孩子小時候多一點『存款』,到青春期還能夠提領一些出來啊,」信信打趣比喻。 林家孩子和大多數在美國的華裔、亞裔家庭一樣,小時候也學過多種才藝,包括鋼琴、畫畫、網球、羽球等。 信信的男孩們熱愛運動,唯有兩種信信不讓碰:一是美式足球,因為太危險;另一是棒球,重視陪伴的信信半開玩笑的說:「棒球一場要打三個小時,而我有三個兒子。

  5. 2019年12月9日 · 無論是哪一種老幼共融的課程都是審慎評估過長輩的體力與幼兒的能力後才開班,」吳挺鋒處長笑說:「希望能讓老幼兩個世代都能有所學習良好互動讓孩子的活力豐富長輩的生活。 」同時,也幫助更多三明治世代的家長們無後顧之憂,持續專注專業,開創美好生活。 基隆祖孫館網站: http://www.klgfc.tw/ 基隆祖孫館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c24696899/ 面對當前高齡化與少子化浪潮,基隆市政府從「老幼共融」出發,打造全台首座祖孫館照顧老幼,讓幼兒活力感染長輩,幫助更多三明治世代能無後顧之憂的打拚。

  6. 2010年4月5日 · 【立體作品篇】 技巧1 給作品自在呼吸的專屬空間. 想在家中規劃一個展示孩子立體作品的空間,其實不難,無論是書架、三格櫃、矮櫃,甚至是房門上,都是最佳展示天地。 若要將孩子的立體作品當成居家擺設,可考慮與實景之間的搭配性,或是善用家中角落,為平凡的空間增色。 黃美鈴建議,展示孩子的立體作品,最好可以定期更新,一方面讓家中擺設有不同變化,另一方面也可感受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創意變化。 此外,觀察家中燈的位置,讓立體作品玩些光影變化,也頗有趣味。 技巧2 善用方形收納盒,作品規矩就定位. 立體作品在收納上的最大難題,就是形狀不一,不易統一堆疊放置,很佔空間。 此時,方形或長形收納盒就是最佳幫手,將不同形狀的立體作品放在盒中,輕輕鬆鬆就能收藏。

  7. 2019年12月31日 · 2019-12-31 00:00 更新:2024-05-17 19:37. 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李佩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和家人遭遇的艱辛和挫折,外人難以想像。. 《親子天下》訪問4名 ADHD 成年人,從他們跌跌撞撞的成長經歷、最終找到與之共處的方法,希望幫助更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