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風箏的孩子》(英語: The Kite Runner,又譯《追風箏的人》)是一部2007年首映的美國劇情片,由馬可·科士打導演,故事是根據卡勒德·胡賽尼寫作的一篇同名小說改編的。

  2. 2016年8月18日 · 追風箏的孩子》雖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卻因書鍾角色刻畫生動,故事震撼感人,出版後大受好評。 一個因為風箏開始的分裂,愧疚化解的結局。 故事主角目睹了好友兼弟弟的受暴事件,心裡的罪惡感使他選擇了逃避,但罪惡的力量並沒有因為逃避而消失,在多年的每日夜裡,痛苦夜夜歸來……促使他踏上了暌違的家鄉,為老友盡一點心力。 名言一定要知道: 1.我只知道記憶與我同在,一段濃縮保存完好無缺的美好過往,像是一筆絢麗的色彩,刷在我們生活已變成單調灰塵的畫布上. 2.我在這裡看到了祂,在迴廊那些絕望的人眼裡看見。 這裡才是真主真正的宅邸,這裡是曾失去真主的人重新尋回祂的地方,而不是那座燈光閃耀如鑽石、有高聳禮拜塔的白色清真寺。 真主在此,必須在,而我將禱告.

  3. 追風箏的孩子》(英語: The Kite Runner,又译“追风筝的孩子”)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 [3],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 [4] [5]。

  4. 追風箏的孩子 》(英語: The Kite Runner ,又譯「 追風箏的人 」)是 美籍 阿富汗裔作家 卡勒德·胡賽尼 第一部小說 [3] ,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英文小說 [4] [5] 。 小說於2003年由 河源出版社 (英語:Riverhead Books) 在美國出版,以 第一人稱 講述了來自 阿富汗 首都 喀布爾 富人區 普什圖 少年阿米爾( Amir )和他童年好友,父親 哈扎拉 僕人哈山( Hassan )之間故事。 故事背景設定涵蓋了一系列複雜歷史事件,其中包括 阿富汗君主制 被推翻, 蘇聯 軍事入侵 ,阿富汗難民逃往 巴基斯坦 和 美國 ,以及 塔利班 政權 崛起等重要事件。

  5. 2021年11月9日 · 追風箏的孩子》翻譯者李靜宜:追求愛情也要讓自己成為完整的人. 撰文:文化講場. 出版: 2021-11-09 18:00 更新:2021-11-11 08:04. 追風箏的孩子:胡賽尼‧自我追尋三部曲|作者:Khaled Hosseini(卡勒德‧胡賽尼)|譯者:李靜宜| 出版:木馬文化 (2016) 談到台灣當代翻譯者,絕不能略去李靜宜。 她曾執筆翻譯多部知名文學作品,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與莎利・魯尼《正常人》(Sally Rooney)等,及許多經典推理文學作品。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13年11月20日 · 追風箏的孩子》是一部有關人性、勇氣與救贖的故事。 有時候,一時的退縮可能會造成一輩子無法挽回的錯誤和內心揮之不去的陰影,而盡力去彌補仍然存在的遺憾,是唯一能贖罪的方法…… 阿富汗,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在這個伊斯蘭國家中,普什圖人佔最多數,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而哈札拉人是其境內人數第三的種族,信仰伊斯蘭教中的「什葉派」,雖然兩者都屬於伊斯蘭教,但普什圖族佔據著中上階級的位置而哈札拉族卻備受壓抑與歧視。 阿米爾來自阿富汗普什圖族的富裕家庭,他的父親高大威猛、正直剛毅且富有榮譽心,有自己的主見,認為世界上罪刑只有一種,那就是「偷」,其他罪刑都是偷竊的變種,他曾經跟主角說:「你殺害一個人,是偷走一條命;你說了謊,是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

  8. 其中最為出名的,恐怕還要數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追風箏的孩子》。 2007年,這本小說被搬上了大銀幕,同樣獲得了不俗的口碑。 對於魚叔來說,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前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