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5日 · LinkedIn公布2020年最搶手的技能. 全健管理 :透過「全健管理」(All-Rounded Wellness),從知識及態度建立青年的身體、心理、社交以至心靈層面的健康狀態。 數碼技能 :裝備數碼能力,包括資訊科技運用能力、大數據分析、編程等實用能力,以及培養數碼素養等軟技能,如辨別網絡詐騙、保障網絡安全及私隱等。 人生規劃 :透過系統化、策略性地引導青年進行職業探索,裝備理財知識,建立責任感和自學態度,作出負責任的人生及財務決定。 創新解難 :透過STEM跨學科實用知識,啟發青年對未來的預視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學習興趣、解難與邏輯思考等態度。 抗逆應變 :裝備青年的危機管理及逆境解難能力,學習面對轉變,透過培養青年的創業家精神,建立抗逆、適應、靈活變通等態度。

  2. 2021年3月22日 · 一開始大學師兄介紹她加入一間公司,學習炒股系統,當時是以公司資金作炒賣,收入並不穩定,要與公司資金的賺蝕掛鈎,賺錢與公司對分,蝕錢則要「拉上補下」。 在首個月,她從炒股中為公司賺得1萬多元,約3至4個月後,她已為公司賺得6位數字,3年後她離開公司轉做全職炒家,平均月入6位數字。 她表示,入行半年,市好的時候,平均月入有6位數,市靜時,平均月入也有5位數。 輸得多時讓自己冷靜. 在炒家生涯中,Katie形容2015年是一個大時代,當時贏及輸最多都是那一年,「試過一日炒6位數,1個月內賺得6位數」,亦試過在年中一日輸3至4萬元,面對風高浪急,她自言當時膽子亦因此練大了。 當市場平靜時,炒賣牛熊窩輪的風險會較大,難免會遇上輸得比較多的時候。

  3. 2023年5月24日 · CNBC引述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的 CFP 和金融心理學教授 Brad Klontz 說道,隨著收入的增加,難以避免增加非必要支出。 例如開始購買以前難以負擔的品牌手袋、鞋或衫褲,來滿足自己的物欲。 同時,當自己的收入增加後,難免希望自己整體生活品質提升,在日常開支方面也會相應升級,例如在飲食或交通方面,可能從以前的三餸飯變成米其林餐廳,從地鐵出行變成坐的士或自己開車,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其實無形中增加了不少開支,久而久之,「貧窮感」逐漸浮現。 86%「月光族」年收入逾10萬美元.

  4. 2024年4月1日 · 我花時間建立我的初創公司ThirdEar AI,這是一個無需提示便可提供即時幫助和建議的AI。 以下是他成功的方法。 財富自由5大關鍵. 1. 避免借學貸. 2. 年輕時積極參與股票投資. 3. 首先在昂貴的城市工作,但不要定居其中. 4. 學會協商薪酬. 5. 尋找志同道合的伴侶. 財富自由關鍵(一):杜絕學生貸款. 學生貸款往往耗盡打工仔前半生的財富,Daniel George卻善用制度,加上個人智慧同努力,獲得高等學歷的同時完美迴避了學貸這個「財富黑洞」。 在印度喀拉拉邦長大,父母年收入不到2萬美元,如果不負學債,他根本無法進入印度的私立大學,更遑論實現美國夢的第一步——赴美升學。 所以他決定就讀學費較便宜的印度公立大學。

  5. 2021年8月30日 · 「關注草根生活聯盟」(關草聯)近日訪問了220位年輕受訪者,發現有逾6成人有意成為彈性就業者,但8成人會憂慮彈性就業者收入不穩定及沒有勞工保障。 彈性工作模式成最大誘因. 團體於今年7月至8月期間,以網上問卷方式訪問了220位15歲至34歲的年輕人,有過半數受訪者表示自己現時或曾經是彈性就業者,而有67.3%的受訪者表示曾想過成為彈性就業者。 年輕人想成為斜槓族,主要原因是因為工作模式有彈性、其次是可以容易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及因為不喜歡受束縛。 報告指,有些行業及職業較容易成為自由工作者,例如模特兒、攝影師、補習老師、主持、平面設計、健身教練等,涵蓋多個工種。 彈性就業者沒保障 勞工權益不被重視.

  6. 2019年6月21日 · 首先是國內資金及移民逐漸主導香港,本土年青人被邊緣化,於是對社會感到灰心和無望。 從一九九七年回歸到現在,未計算內地居民在港生的孩子,移入香港人數已經超過150萬,擁有香港永久居留身份超過100萬,有三粒星又夠十八歲有70萬人;到2030年的時候,人數就會高達250萬人,連同他們的孩子有300至400萬人……只要你在中環走一圈,很多高薪職位都被國內同胞佔據,樓價也因為這些龐大需求而推高,讓本地年青人感到生存空間變少,將怒氣變成對建制及政府的仇恨。 2.本土青年在港職場遇到的困難. 如果政府真心愛香港的年青人,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處理,幫助本土年青人在競爭環境中爭取更多;例如國內及外國的情況,省市政府會對本地優秀青年提供協助,幫他們在事業上的路走得更好。

  7. 2023年10月26日 · 世界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現年74歲的「鱷王」達里奧(Ray Dalio)早前辭去橋水聯席投資總監的職務後,繼續以導師的身份留在公司,也活躍於社交網絡,踴躍評論政經大事,仍不時發表「心靈雞湯」。 最近達里奧於Threads發帖表示,幾乎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有不可告人的動機,只要把它揭開,將有助掌握世情大局,對你的生活有利。 人人都是「推銷員」 各有各的偏見與目的. 而要弄清楚他人動機,他指出只需問一個簡單問題:「當你聽到某人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時,問問自己:他們的偏見和目的為何? 達里奧直言,這個問題幾乎適用於一切情境,包括購物、尋求建議、閱讀報紙或觀看新聞等。 「因為大多數人(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試圖向你推銷某些東西,以助他們得到想要的東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