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5日 · 對於獲救心情,他笑言「平安就好」,下山後第一時間向家人報平安。昨新增一名死者,搜救人員昨午3時許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小錐麓步道發現一具遭活埋的屍體。這名65歲姓連男子左手斷肢、頭部大面積鈍挫傷,搜救人員將其搬運下山並送上救護車。

  2. 2016年10月21日 · 分析如下: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作者刻劃登西山後看見的景象,運用了誇張手法,將千里的土地,一下子壓縮在眼前,得以讓自己在西山俯瞰時一覽無遺。 3 借代. 縈青繚白。 作者刻劃登西山後遠眺的景象時,運用了借代手法。 「縈青繚白」中的「青」,就是指「山」,作者以遠看山嵐的一片青綠顏色,以借代山。 至於「白」,就是指「水」,作者以遠看流水的一片蒼白顏色,以借代水。 這樣處理,既可以引發讀者思考,亦概括作者眼前的景象。 4 比喻.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 運用比喻能夠印象化地刻劃描寫對象。 為了突出西山的高聳不凡,作者特意將附近的山丘和山谷,以「蟻穴」和「小土堆」為喻,突顯它們「矮」、「小」、「淺」的本質,令讀者更容易明白「西山之高」和「群山之矮」的分別何在。 5 排比.

  3. 2015年3月18日 · 這次介紹的名篇是元代李孝光的〈雁山觀石梁記〉,他與友人張子約及陳叔夏遊歷雁山,按照時間順序描繪石樑景色。 其中最教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極富聯想力的比喻。 他描寫山上石頭時,寫道:「宛然如浮屠氏,腰隆起,若世之遊方僧自襆被者」,意指石頭光禿禿的樣子宛如和尚,背腰隆起,像遊僧背着被子。 寸草不生的石頭 =>和尚頭. 這樣的比喻極具創意,和尚頭上沒有頭髮,就如石頭表面寸草不生;石頭的弧度,則讓作者聯想到和尚背着被子行走的情景。 沒有相當中文造詣,斷不能寫成如此絕妙的比喻。 作者描寫日暮時分的雁山之景,山上石頭本屬靜謐景色,然作者運用和尚趕路作比喻,增添動感,以動襯靜,誠可謂神來之筆。 拔地石樑 =>大梯倚屋簷.

  4. 2024年4月21日 · 身為新手道士的黃紫恩希望可以多拍玄學節目,跟不同宗教的師傅交流學習,提到與梁思浩合作,最開心是經常跟對方飲飲食食。 梁思浩說:「和我開工是食飯多過做 ,我喜歡提攜後輩,覺得要幫手讓他們令更多東南亞地區的人認識,這是傳承。

  5. 2016年9月30日 · 內容分析. 1)登西山. 作者看到西山後,於是跟僕人一起登山。 登山的過程殊不容易,先要沿染溪而遊,也要清除道上的雜草,又要攀爬山崖才得到山頂。 2)刻劃西山之景.

  6. 2022年12月26日 · 鍾稱近日雖然天朗氣清,但亦要留意日夜溫差大,日照時間短,日落後易找不到路線下山,留在山徑可能會出現低溫情。 他建議找多名朋友一同行山,互相照應,亦可參與熟悉路線的山友組織行山活動,量力而為。

  7. 2017年10月6日 · 【明報專訊】上期分析了〈岳陽樓記〉描寫、對比和襯托手法,今期續談借景抒情和修辭技巧。 借景抒情 再抒胸臆. 作者寫洞庭湖的哀景和樂景,再述「遷客騷人」觀不同的景色均有不同的感受,藉此抒發個人抱負。 景色陰暗不穩,「遷客騷人」即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之情。 景色光明向晴,「遷客騷人」即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之情。 這部分,只屬於下文抒發抱負的鋪墊。 作者藉「遷客騷人」平凡從眾的表現,突顯自己追求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潔不凡。 作者藉「古仁人」的高尚情操抒發個人政治抱負:不會因為外物變化或個人得失而喜或悲,反而應該關心朝政;在朝廷之上,應為民請命,離開京師,遠在民間,就要為君主分憂;不論進退,時常保持憂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