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8日 · 【明報專訊】「唔緊要」可分為心甘情願的「禮讓」和強迫「忍讓」,分別在於前者是發自內在的禮,尊重別人的善心;後者則是禮教外在的約束。 常人比喻「忍」字就是「心字頭上一把刀」,有一把刀架在心上,動輒被砍,只好默不作聲,故作「忍」。 把氣往肚子裏吞,忍久了卻化成怒火的計時炸彈憋在心裏。 在忍不住要去廁所時不禁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忍,什麼時候需要讓? 宋襄公之仁 讓敵軍佈陣. 諺語「戰場無父子」,意指在戰場上決一勝負,只論輸贏,不講情義,儘管是父子也「無情講」。 史上有君主打仗時,也能把「唔緊要」精神發揮到極致,現世看來就是笑話。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爭霸中最具代表的五個諸侯,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高舉仁義大旗的宋襄公被廣泛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 (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

  2. 2016年10月28日 · 好品德:寬容禮讓 管寧言傳身教. [2016.10.28]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若每人都互不相讓,社會就會紛爭不斷。. 《三國誌.管寧傳》中,記述了漢末三國時期,隱士管寧的禮讓事跡。. 在管寧居住的村子,村民常為了打井水而爭吵。. 因此,管寧在井旁添置很多 ...

  3. 2015年10月2日 · 八仙嶺山火的老師護送學生脫離火海卻不幸犧牲性命、福島核事故五十死士甘願冒生命危險留下來為電廠緊急維修──因為有人肯留在最後,所以才拯救了無數寶貴的靈魂。 試想像,若人人皆爭先恐後,不願留在最後的位置,無人肯承擔責任,可想而知,一條隊伍必定會變得混亂不堪,而那些陷入危難的人之命運也不堪設想。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這種緊跟着前人如綿羊般盲目亂竄的處世態度,雖然能為人帶來一時的利益與安逸,但卻奪去了人之為人求變、求進步、求突破的機會,甚至拖倒社會前進的步伐,令人逃避他們皆當負的責任,對個人、他人與社會都帶來極大禍患。 這種消極的態度並不是我們應推崇的。 我們需要的,是不畏險阻、不怕吃虧,甘做第一,甘做最後的勇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值得過活的人生。 圖:資料圖片. 文:黃蕊獻.

  4. 語譯. 好學求進接近知, 實踐為善接近仁, 知辱圖強接近勇。 出處和背景. 這句話出自《中庸》第21章,魯哀公 (魯國的君主)問孔子有關治國的方法。 孔子解釋「為政在人」,政治始終離不開人的管理,故此人的修養十分重要。 身之不修,何以治人? 未能治人,又怎能安國? 孔子於是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主要能力。 《論語》中談到知 (智)和仁,各超過100次,談到勇的也不在少數,可見知仁勇是儒家學說的重要概念。 不過,有時講論太精微,同學往往弄不明白。 孔子這次談話的對象是魯哀公,所以話說得較為簡單易明,重點也主要在知、仁、勇三者的修養方法。 內容分析. 有人說好學、力行和知恥都不難做到,於是指出所謂「三達德」倒也輕鬆平常,可以手到拿來。

  5. 2014年10月22日 · 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魯迅,21歲時到日本學習日語及醫學,然而在學時因看過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片中的中國人當俄國間諜被日本人槍斃,中國同胞卻駐足圍觀,魯迅有感「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能改變中國人的「劣根性」。 魯迅棄醫從文為救國. 魯迅曾在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到廣州中山大學擔任文學系主任,同年10月他再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上海。 他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等,並作下不少與「救國」有關的作品。 他在上海期間寫下舊體七言律詩〈自嘲〉,全詩是﹕.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

  6. 語譯. 好學求進接近知, 實踐為善接近仁, 知辱圖強接近勇。 出處和背景. 這句話出自《中庸》第21章,魯哀公 (魯國的君主)問孔子有關治國的方法。 孔子解釋「為政在人」,政治始終離不開人的管理,故此人的修養十分重要。 身之不修,何以治人? 未能治人,又怎能安國? 孔子於是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主要能力。 《論語》中談到知 (智)和仁,各超過100次,談到勇的也不在少數,可見知仁勇是儒家學說的重要概念。 不過,有時講論太精微,同學往往弄不明白。 孔子這次談話的對象是魯哀公,所以話說得較為簡單易明,重點也主要在知、仁、勇三者的修養方法。 內容分析. 有人說好學、力行和知恥都不難做到,於是指出所謂「三達德」倒也輕鬆平常,可以手到拿來。

  7. 2020年12月15日 · 【1】禮.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 (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 仁與禮的關係,在《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故事中,說得最清楚。 周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須守喪三年,其間起居生活有嚴格限制,如不得為官,不得娛樂飲酒吃肉,穿粗衣麻布,不得婚嫁、生子,獨自搬到草棚住,睡在草蓆上……等等。 宰我問三年之喪. 學生宰我問孔子,父母之喪守三年太長,一年可以吧? 孔子反問:父母死後不到三年,就大魚大肉,穿得花枝招展,安樂嗎? 宰我答道:安樂。 孔子接着提出了儒家最重要的仁與禮關係的觀念: 子女出生後,父母衣不解帶、偎乾就濕地照顧,至少三年,子女才能完全離開父母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