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9日 · Published in. Brainchanging. ·. Jul 9. 一、大環境掃描. 此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均有顯著的變化,並影響這個世代的人們的喜好與行為,重要事件如美國燈月、女性主義、存在主義、石油危機、柏林圍牆倒塌等。 首先在科技面。 1969年7月20日美國 (地球人)登陸月球,NASA除了幫助人類前往月球,相關技術業應運在日常生活中。...

  2. 2023年5月14日 · Published in. Brainchanging. ·. May 14, 2023. -- 一、大環境掃描. 電影漫畫文學音樂以及其他藝術都會反映時代的人們所關注的事物藝術除了反映時代藝術也會受到科技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等大因素影響。 1950–1970也是個社會各面向變動極大的時期。...

    • 《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1999)本片的劇情是以英法百年戰爭為背景,百年戰爭之前的英法兩國,大概就跟兩家相互交叉持股的公司,很難把你我切割清楚的那種概念。
    • 《瑪歌皇后》(Queen Margot,1994)每次重刷這部,就會想起大學修過一年,但後來全部還給老師的法文課。電影是改編自19世紀法國文豪大仲馬的同名小說。
    • 《亨利四世:為愛宣戰》(Henry of Navarre,2012)我不是很喜歡「為愛宣戰」這樣的中文片名,任何以愛為名的戰爭,其實都只是「當事人覺得自己很有愛」而已。
    • 《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1998)曾經帥到沒朋友的李奧納多,繼1997年大賣座的《鐵達尼號》之後,次年又趁紅到發紫,推出了這部《鐵面人》。
  3. 2018年10月23日 · 劇情概要. 主角米爾曼是一名優秀的體操明星選手,也是奧運體壇界的明日之星,憑藉著帥氣的外表、練體操的健美身材,衣食無虞、身邊從不缺乏女人的他,用著恃才傲物的態度對待自己現有的人生,直至某天在夢鄉裡,因夢到自己體操最重視的肢體-...

  4. 2019年5月1日 · 其實,當代諸種政治和文化爭議,或者許多文藝創造與新價值的起點(不論搖滾、藝術與電影等),都是來自於1960年代的社會與文化風暴,那場巨大無比的風暴挾帶了和平與愛、種族與性別平等、個人身份認同、文化實驗精神、另類生活選擇,摧毀了許多陳舊的價值和規範,但也創造了許多新生的 ...

    • 寫出人生的縮影,是嘲笑還是激勵
    • 重新自我探索真的要旅行嗎?
    • 經典電影中的可愛彩蛋
    • 這不是一部要你去追夢的電影
    • 為什麼我會對此電影情有獨鍾,因為我覺得他就是在說我
    • 「看見世界,直視本質,這就是生命的目的。」點醒迷濛人生中的你與我

    本片劇本依循傳統三段式編構,第一幕是40歲主角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充滿瘋狂白日夢的平凡上班族人生,第二幕是華特踏上旅程開啟不一樣的人生冒險,第三幕是華特結束旅程回歸日常生活,卻有了一些不同。 這三段的故事看起來與一般故事無太多新意,甚至看起來略為呆板。「冒險」主題在好萊塢電影中並不罕見,但故事設定為中年單身阿宅上班族,這個故事就增添了不少噱頭性了。我認為對於生活平穩到太過僵固的上班族而言,《白日夢冒險王》正是一個精神出口,釋放了人性對於刺激的渴求。 此片很貼切地從平凡的故事中切入,對於我們每個人對於舒適圈外的恐懼與無奈,寫的正是我們的縮影;也呼應主角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公司LIFE雜誌社的標語:「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在 ...

    華特米提(Walter Mitty)電影中的冒險,其實從宏觀的角度解釋,是一個重新自我探索的過程,最終認可自己,產生自信,平衡自我對於生活的熱情與渴望。 但有一個點,或許成為大家爭論的點:「我沒有那麼多錢去旅行、我還有其他包袱,我沒閒情逸致去旅行… …」諸如此類的質疑與抱怨。但我認為,我們真的需要旅行、或者只有旅行能達成重新探索的效果嗎? 或許電影只是一個用大家共同印象中的較有感、有共鳴的介質:冒險、旅行作為傳遞理念的方法,但如果換在生活中,一本好書、一場音樂會、一場對話,為什麼不能成為改變的契機或過程?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非追隨大眾的風潮,也是《白日夢冒險王》讓我重新思考的一個點。從生活中找到改變契機,用心體會,都比沒做好心理準備的旅行來得有用許多。因為該出走的從來不是身體,而是你封閉...

    各位如果看過《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話,應該知道劇中有著一個選擇藍色或紅色藥丸的橋段,選藍色的話可以留在虛擬實境中,紅色則可以回歸現實人生。 在《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中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在格陵蘭下飛機後,在租車場挑選車子的時候,在藍色跟紅色之間他選了紅色,象徵著他選擇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真實的人生,並且逃離一個虛假又毫無生氣的生活。 這一幕除了向《駭客任務The Matrix》致敬外,也提醒著人們是否該審視自己的生活,問問自己你有沒有活在屬於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中,還是活在生活的壓力下早已忘記自己要做甚麼。 這幕成為我在電影中覺得頗有巧思,也覺得溫暖的小安排。

    整部片的冒險起點,在於華特米提(Walter Mitty)為了25號底片,去找尋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詢問底片下落開始。 簡單來說,我覺得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對華特米提(Walter Mitty)有很大的期待與寄望。他認為華特米提(Walter Mitty)長期配合下來,有著不同市儈中的獨特靈魂,所以安排了個特別的方式,把底片當作禮物送給他。 影片前半段華特米提(Walter Mitty)以為去追逐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的腳步,就是他所需要的夢;但到了後半段,真地見到了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才發現真正的期望,是在於底片的意涵。 我覺得25 號底片才是電影中,想要傳遞給觀眾、他們認為真正珍貴的...

    近年來心靈雞湯的倡導名句,相信也都聽過:「人生不要留白,有夢想就要實踐。」這種八股的話。而這樣的名句,也透過不同的方式不斷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當時會被這部片打動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主角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和雪柔梅爾霍夫(Cheryl Melhoff)順利在一起。這個安排我認為是重要的,在於收尾會讓人覺得終於有圓滿結果的用意。 因為華特米提(Walter Mitty)之所以會有那樣白日夢式的期望,無非就是希望得到雪柔梅爾霍夫(Cheryl Melhoff)的注意力;但即便華特上山下海過了,其實雪柔梅爾霍夫(Cheryl Melhoff)也不知道(至少劇情沒有明確表示華特有告訴她過),因此在故事中雪柔對華特另眼相看明確的點是:滑板、最後的照片。 而這兩點,是華特原本的面貌,只是他...

    故事最後,華特終於看到生活雜誌最後一期的封面: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拍下了華特米提(Walter Mitty)檢視底片的一瞬間。走過千山萬水,原來最豐富的風景從不來自外在反而來自內心;所有的景物本身都不具有意義,只有人的詮釋才能真正賦與事物意義。最美的風景是人。 我們當然不免懷疑,開始這趟旅行前的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到底有哪一點符合了生活雜誌的座右銘:「看見世界,勇於冒險,直視本質,貼近、尋找並感受彼此,這就是生命的目的。」(“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

  5. 2020年5月30日 · 當代電影大師〈九零的天才〉 — — 收錄於 EP《拍譜》 在〈九零的天才〉這首歌中,不停的唱著「讓那些九零的天才唱歌」,而在當代電影大師的心中,對這群人有沒有具體的形象呢?上杰馬上回答綠洲合唱團的連恩・蓋勒格(Liam Gallagher)。上杰:「他的音樂、他的生活上的態度,真的都太九零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