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赵汉哲_百度百科. 播报 编辑 讨论. 演员. 收藏. 0. 赵汉哲1973年5月13日出生于韩国首尔江南区韩国 男演员 , 主要作品有2015年《 女王之花 》、2017年《 犯罪心理 》等。 本 名. 赵汉哲. 外文名. 조한철. Han-chul Jo [8] 国 籍. 韩国. 出生地. 韩国首尔江南区. 出生日期. 1973年5月13日. 星 座. 金牛座. 身 高. 182 cm. 体 重. 71 kg. 经纪公司. Noon Company [9] 代表作品. 邻家律师赵德浩. 职 业. 演员. 主要成就. 2014KBS《Healer》饰演尹东元. 2015 KBS《制作人》饰演 金室长. 目录. 1 演艺经历. 2 主要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演艺经历.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主要作品
    • 人物争议
    • 后世纪念
    • 艺术形象
    • 史料索引

    五代宋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展开6个同名词条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小名香孩儿 。涿郡人 (一说保州 [185]),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132]。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他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 [192],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93]。

    早期经历

    赵匡胤为涿郡人 ,于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弘殷“好儒事”,喜“访求书籍”,又意识到了“文武为立身之本”;杜氏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父母的影响下,赵匡胤最初投入夹马营“陈学究”的学馆中读书,后来赵家又聘请了“赵学究”教导赵匡胤 [196]。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曾受学于饱学宿儒辛文悦,学习“五经” 。在文化教育外,赵匡胤对习武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史称其“学骑射,辄出人上” ,喜欢聚集伙伴按照战阵的模式排练,并时常把弄一根纯铁打造的杆棒 [199]。 少年时期的赵匡胤个性强横,好赌博,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惹了不少麻烦 [203]。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十八岁的赵匡胤和贺景思(与赵弘殷同在禁军供职)的长女贺氏成婚。后汉初年,赵匡胤为寻求建功立业的机遇,离家出走,南下复州(今湖北天门附近),投奔赵弘殷的旧同僚、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只拿出一些钱财打发赵匡胤而已 [200]。赵匡胤转投随州(今湖北随州附近)刺史董宗本,得其收留,却又因与董宗本之子董遵诲产生不快而离开随州。在寓居襄阳的一座寺庙时,得到一位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抵达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与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作战的前线 。但他这时应该没有与郭威等正式接触,只是探望了一下随郭威出征而左眼负伤的父亲赵弘殷,随后便北上太原,被正在“招纳亡命”的河东节度使刘崇收留为镇将 [201]。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在太原定居下来,而是继续散漫三秦至西北一带,待返回洛阳时,他敏锐察觉到以枢密使出镇邺都的郭威的权势之大,于是果断投奔了郭威 [202]。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在推翻后汉隐帝的统治后夺取帝位,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属“殿前诸班”。广顺三年(953年),拜滑州兴顺副指挥使,尚未就职,便被担任开封府尹的郭威养子柴荣招入麾下,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223]。

    屡建战功

    主词条: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 显德元年(954年)初,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此年,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在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镇)与北汉军遭遇,赵匡胤以柴荣帐下亲兵(牙军)副将的身份,与主将张永德各率马军两千扈驾。大战展开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步军千余人投降北汉,局势十分危急。在此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请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两千精兵左右夹击,以死拼杀,加上柴荣采纳枢密副使魏仁浦的建议,亲自跃马冲击北汉皇帝刘崇的大营,使后周军士气大振,最终扭转局势,大破北汉军 。赵匡胤作为先锋,乘胜进攻北汉都城太原,焚烧城门,但太原防守严密,后周攻城部队损失颇多,赵匡胤的左臂也被流箭射中,柴荣制止他再攻城,决定撤兵。回师后的三月,赵匡胤被破格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今广西来宾东南,时为南汉辖地)刺史,虽是加衔,但已属中高级将领。十月,又升领永州(今湖南永州,时为武平军辖地)防御使。 高平之战后,柴荣决定整顿积弊丛生的侍卫司,扩充“殿前诸班”的兵力为殿前军。赵匡胤首先根据柴荣的指示,对侍卫司马步军进行汰除老弱和点选精锐的工作;其次,参与柴荣对殿前司的扩建,组成新的殿前司所属诸班直及龙捷(马军)、虎捷(步军)、铁骑、控鹤等诸禁军,殿前司兵力大增,其所属禁军遂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史称“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殿前司地位虽低于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但它所统辖的禁军是皇帝的亲卫军,赵匡胤成为柴荣的亲信将领之一 。赵匡胤也利用这次整顿禁军的机会,广泛地同各级将领接触,在军中结拜了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并通过点选禁军和选募殿前军的机会,扶植了杨信、崔翰、田重进、张琼等一大批亲信,从而在殿前司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224]。 显德二年(955年)五月,柴荣派兵攻取后晋灭亡时被后蜀占领的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战事初期,后周军进展缓慢,一些朝臣坚请撤兵。同年七月,柴荣令赵匡胤至前线观察战局。赵匡胤回朝后,建议继续用兵,坚定了柴荣的信心 [228]。最终后周军成功收复四州。 就在收取四州之后,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发动了对南唐的攻势,但初战不利,柴荣决定亲征淮南。显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南下,首战便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被赵匡胤率军击败。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请布阵决胜,赵匡胤笑着同意。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南唐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军又来争夺,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驻军,赵匡胤随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擒获南唐都应援使陈承昭,次年正月攻下楚州。柴荣南下扬州,赵匡胤乘胜在迎銮江口、瓜步(今江苏扬州南)连破南唐军。此后,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与后周,柴荣罢兵北归。赵匡胤在此役中奋勇作战,于五月移领忠武军节度使。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关南平定。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黄袍加身

    主词条:陈桥兵变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 。之后,下诏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仍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北宋”。

    政治

    •中央集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行政权的集中: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政事堂。中央实行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和权力。赵匡胤在礼节上又取消了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使宰相失去了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为相。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任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 此外,宋初在学士院设翰林学士若干人,为皇帝起草诏书;翰林学士还侍从皇帝“备顾问”,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对国事的建策。 军权的集中:宋朝建立后,允许枢密使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中书省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 财权集中:中央的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三司使统领盐铁、度支、户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任甚重。 司法权的集中:宋沿唐制,朝廷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察院,最初由其他官员兼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赵匡胤在位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文武制衡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对于赵匡胤来说,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完善科制 宋代建国后,赵匡胤等君主采纳朝臣建议,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1. 锁院制: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2.2. 弥封制: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3.3. 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4.4. 殿试常设:武则天曾在洛城殿策问贡士,但未形成制度。开宝五年(972年),赵匡胤打破惯例,在讲武殿召对合格进士及渚科举人,然后下诏放榜,从此殿试成为“常式”,最终名次必须由殿试决定,科举取士之权直接由皇帝掌握。 5.5. 别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修订刑律 宋初,多有言及《刑统》条目不便者,赵匡胤采纳判大理寺事窦仪的建议,命其主持修订,至乾德元年(963年)重定《刑统》30卷,编敕4卷(即《宋刑统》)。赵匡胤下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 。《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赎买幽燕

    经济

    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赵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年),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除了黄河之外,赵匡胤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军事

    •军制改革 军权集中: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宋初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 1.1. 选练。禁军选全国精壮充任,赵匡胤最初捡选强壮士兵作为兵样,遣至全国各地,令地方照样召募,后来改为木梃,并规定尺寸,由地方官依样挑选送往京师。当时禁军的标准是琵琶腿,即大腿粗壮者,车轴身,即肩宽腰细者,身高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亲自教阅,加强训练,并给以优于外州的俸禄。 2.2. 建置。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3.3. 军权。聚集在京师的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统辖,称为三衙。三衙只在平时负责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遣。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这样,禁军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 •训练水师 为征讨南方诸国,尤其是倚仗长江天险自固的南唐,赵匡胤于乾德元年(963年)起募人在开封朱明门凿池,引蔡水灌入,打造楼船上百艘,命镇国节度使宋偓率领数千禁军在此操练水师,号称“水虎捷”。他本人也颇为重视,几次亲往视察。 •分置边帅 赵匡胤“常注意于谋帅”。他曾分命何继筠镇棣州,李汉超镇关南、马仁瑀镇瀛州、韩令坤镇常山、贺惟忠镇易州,以防御契丹;郭进镇西山、武守琪镇晋州、李谦溥镇隰州、李继勋镇昭义,以抵御北汉;赵赞镇延州、姚内斌镇庆州、董遵诲镇环州、王彦升镇原州、冯继业镇灵武,以抵御西北少数民族。这些人组成了北宋西、北两处边防,使得北宋开国之后,“二十年间无西北之忧”。 •统一天下

    赵炅:“先帝以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

    范仲淹:“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富弼:“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又于樽酒之间,酬对之际,折其气,伏其心,罢节旌,授环卫,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太祖、太宗圣圣相承,修明宪度,肃清寰宇。”

    田况:

    •太祖少在兵戎间,累著战功,以至得天下。然以兴隆学校为心,京师建国子监,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识者知太平之有渐矣。 •太祖天表神伟,紫<王+鬰>而丰颐,见者不敢正视。 •太祖皇帝天启神赞,举无遗算,开端创制,事未成就,遂厌区夏。

    赵顼:“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意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

    传奇经历

    据传,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因此小名“香孩儿”。身体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变。 长大后的赵匡胤容貌威武,器度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学习骑马射箭,总是超出其他人之上。他曾试骑一匹烈马,他不给马套上笼头,结果烈马跑到城楼的斜道上,使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也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 赵匡胤又曾与韩令坤在土屋里下棋,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斗,就起来捉麻雀,结果屋子随后就倒塌了。

    不徇私情

    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之战后,赵匡胤的父亲、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率军在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等到天亮,才允许他进城。

    节日尊号

    •相关节日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的生辰(二月十六日)被定为“长春节”(开宝九年赵匡胤去世后,该节废止)。 •帝号变化

    赵匡胤的诗作,留传有七言绝句《咏初日》,此诗一气呵成,诗意质朴而又粗犷,境界开阔而又壮观。虽然只有四句,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较为成功的述志之作。宋人陈岩肖赞叹说:“混一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全宋诗》除此之外,还收录有其残句一联。

    籍贯

    历史上有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籍说法不一。从《宋史·太祖本纪》到有关史籍辞书,对赵匡胤的籍贯皆载为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166]但《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苑县志》和《保定府志》等文献中,均有赵匡胤祖籍在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记载。 2003年4月12日,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组织举办了“宋太祖赵匡胤祖籍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了“保州说”、“涿州说”和“从幽州迁到保州说”三种观点,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学者汪圣铎认为,保州有一支赵宋宗室是确定无疑的。但赵匡胤祖籍究竟在哪里,还需要挖掘更多的资料才可以证明。姜锡东认为,赵匡胤的籍贯在历史上是非常复杂的,从会议讨论看,说赵匡胤的故里在“保州”,相对来说材料证据要多一些。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要充分考虑不同意见及其依据,尤其要注意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紧密地结合起来,要靠材料来解决问题。 学者王育济、范学辉在《宋太祖传》中认为:“其实,若是放弃‘赵氏世代都没有离开本乡’这一前提,便不难发现这些源自宋人的大量原始记载都是有各自依据的,也并不矛盾,只不过‘涿州说’的是赵朓-赵珽-赵敬三代的情况,而‘保州说’的是赵敬-赵弘殷两代的情况。事实上,涿州、保州两种记载的同时存在,恰恰是赵家经历过由涿州而迁徙保州的最好证据。”

    杯酒释兵权

    主词条: 杯酒释兵权 据说,赵匡胤有一天召宰相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兵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赵匡胤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道:“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诸将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次日,诸将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给予优厚的赏赐。 但关于此事的真实性,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史籍所载的设宴请客情节为虚构,且诸书关于“罢兵权”与赵匡胤、赵普的关系,说法也不一致等。 还有第二次“释兵权”,是在开宝二年(969年)。当时赵匡胤召诸镇节度使白重赞、武行德、王彦超、郭从义及杨廷璋等同时入朝,在后苑设宴。席间,赵匡胤举杯对赴宴的白重赞等人说:“卿等均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的时候,这实非肤礼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马上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当即离席跪请辞官告老。然而白重赞等人却不明白其用意,历陈平昔的战功及履历艰辛,赵匡胤听后说:“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便收回众人兵权,改授闲散官衔。

    誓碑遗训

    主词条:太祖碑誓 据叶梦得《避署漫抄》、王明清《挥麈后录》、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记载,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 [147]。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在金灭宋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 [148]。据说,该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有誓词三行: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主词条:永昌陵

    永昌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坞罗河南侧、西村镇北的龙洼,永安路西侧。东邻其父赵弘殷(宋宣祖)的永安陵,西靠其弟赵炅(宋太宗)的永熙陵。

    文学形象

    自宋代以来,便产生了大量以赵匡胤为原型的文艺创作,尤以元明清时蔚成壮观。以赵匡胤为主角,描述其早年经历、作战经过的传世作品多达37种。在这些作品中,赵匡胤被刻画为好气任侠的粗俗市井豪杰,如元曲《打董达》中赵匡胤和结义兄弟郑恩、柴荣杀死霸占桥梁的恶霸董达父子。明代的《警世通言》则描绘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赵匡胤年少时,因得罪朝廷而闯荡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经路过山西太原,在叔叔赵景清当道士的清油观住下。一次,他发现了被一群强盗掳掠至此地的蒲州人赵京娘,于是打退了前来追袭的强盗,与赵京娘结为兄妹,并独行千里护送赵京娘回家 [202]。一路上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途径武安门道川,赵京娘向他诉说爱慕之情,愿以终身相托,但赵匡胤说:“贤妹非是俺胶柱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赵京娘道:“恩兄高见,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因而投湖自尽(又说因受到兄嫂猜疑而自尽),赵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军。他登基后,追封赵京娘为贞义夫人 [120]。此外还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飞龙全传》 [155]、《宋史演义》 [156]等作品。赵匡胤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大多以正面形象登场。

    《东都事略》卷1~卷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卷17

    《宋史·太祖本纪》卷1~卷3

    《宋史纪事本末》卷1 [216]~卷2

  2. 赵禹(?-约前100年),邰县(治今咸阳市杨陵区西南)人,西汉大臣。赵禹以佐史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因为精明廉洁,担任了令史,服事太尉周亚夫。前150年,赵禹被任命为丞相府史。武帝时,赵禹凭主办文案,积有功劳,逐渐升任御史、中大夫。赵禹为人廉洁倨傲,断绝知心朋友和宾客的 ...

  3. 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列国之一,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割据政权。304年11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国号汉。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09年迁都平阳。310年病卒。长子刘和即位,被庶弟刘聪篡位。313年刘聪夺取洛阳,俘杀晋 ...

  4. 1 基本信息. 2 家人子女. 3 嫡系子亲. 4 亲属结构. 基本信息. 播报. 编辑. 赵宗汉,北宋宗室,濮安懿王赵允让幼子。 初封邺国公,绍圣三年二月廿二日(1096.3.19)进东阳郡王;绍圣四年六月廿三日(1097.8.3)进安康郡王;元符元年三月初九日(1098.4.13)进嗣濮王。 大观三年八月十七日(1109.9.13)薨,九月赠太师、景王。 宋僖祖 赵朓 (tiǎo)生宋顺祖 赵珽 。

  5. 7月29日. 目录. 1 角色背景. 2 角色形象. 3 角色经历. 4 登场作品. 角色背景. 播报. 编辑. 第八赛季赵禹哲战胜了两个竞争者当选了最佳新人同时当时还在 呼啸战队 担任队长的 林敬言 因为年龄状态下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甚至在全明星周末上被 唐昊 以下克上硬生生击败,个人声望下跌不少,连在自家战队里的威信也一天不如一天,赵禹哲对林敬言的尊敬仅仅是表面上的敷衍,心里从来没服气过。 而副队长 方锐 ,虽然是荣耀第一盗贼,全明星选手,但赵禹哲并不认同方锐的猥琐流。 在当选最佳新人以后,赵禹哲脑中就充满了无限的幻想,他觉得战队会将他这个最佳新人培养成王牌选手,甚至幻想着战队能收购第一元素法师风城烟雨。

  6. 前赵和苞撰写的古籍. 《汉赵记》是书名, 前赵 和苞 撰,散佚,有 汤球 辑本。. 书 名. 汉赵记. 作 者. 和苞. 另外,日本学者町田隆吉有《汉赵记佚文考——唐修晋书の一侧面》一文。. 《汉赵记》是书名,前赵和苞撰,散佚,有汤球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