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今初.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這是科判依己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之二,宗大師將為行者闡釋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在這個科目之下又分成二部分。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第一部分是對於建立成佛之道的總體內涵生起堅定的信解。 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部分是在成佛之道正確攝取心要的道理。 初中分二:針對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部分再細分為二部分。 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戊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第一部分闡釋三士道完整涵攝佛法的道理。 三士,關於三士之名,稍後本論有特別闡述。 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戊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二部分明白開示依次以三士道引導凡夫成佛的原因。 今初:接下來闡釋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2.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3. 2020年6月1日 · 廣論消文 145 145 頁 2 行-146 頁 4 行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時,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這四力當中的第一力,破壞現行力,也就是對無始以來所造的種種不善業,要多起追悔。

  4. 廣論消文245 經說“正行而為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 廣論消文245 245頁7行-246頁末行.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分三。. 第三、在發了願菩提心以後,應當修學種種殊勝菩薩行的道理分成三方面來 ...

  5. 1960 畢綺霞 劉家駒 伍玉佩 蘇啟森 吳業昭. 2008-10-16 08:41:07. 0938153282. 1961 張 震 張泰昌 竇道明 李金鐘 李明棠 梁漢之 蘇永雄 孫婉敬 鄧自堅 曾惠芬 珍娣 王濬哲. 1962 張延寶 何志芬 侯淑貞 胡欽暉 郭 珠 劉嘉興 梁有彬 黃枝連 彭主愛 岑綺華 陳莉莉 嚴志娟 茹玉瑜 ...

  6. 2012年11月14日 · 徐志摩(西元1897年1月15日~西元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 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 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 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新詩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 主要作品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 另有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解讀: 這首《偶然》小詩,寫於西元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

  7. 2016年12月3日 · 八正道-「正思惟」一貫解義 興毅忠信 又作「正志」、亦謂諦念,起心動念思惟皆不離真理大道的範疇,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其中思惟可分為三種:邪思惟、漏正思惟、無漏正思惟。 正思惟又作諦念、諦見。即明見,即思苦、集、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