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5日 · 1. 沉迷於提升生活水平. 2. 不使用高息儲蓄帳戶. 3. 不記錄開支. 4. 信用卡只支付最低還款額. 5. 不投資. 職場新人最易誤中的理財陷阱(一):沒咁大個頭,卻大頂帽. 生活方式通脹(Lifestyle creep)所指的是隨着收入增加,可以自由支配的開支亦更多,生活水平或生活方式趨於提高的現象。 Michela Allocca承認,搵錢愈多,愈餘暇花錢的確很誘人,只是 支出遠超實際承受能力 的情況,亦很常見。 當涉及到每月均有大量經常性支出的情況,例如購買新車或租樓自住時,生活方式通脹尤其危險。 這些生活質素升級的疊加速度,可能比你預期的還要快。 她表示,人們需要將消費付款跟自己的收入、還有其他生活開支合計盤算。

  2. 2020年5月8日 · Amazon創辦人前妻靠分身家躍身女富豪 -. 今日傳出藝人鍾欣潼(阿嬌)與有「醫界王陽明」之稱的賴弘國已經離婚,兩人婚姻只維持2年。. 據傳阿嬌的身家過億。. 一旦婚姻關係破裂,其中一個大問題便是財產分配及是否需要支付贍養費。. 離婚代價有幾高?. 以下 ...

  3. 2019年7月10日 · 他在高盛工作期間,2003年曾協助騰訊在本港上市,獲得馬化騰賞識,翌年加盟騰訊,出任騰訊首席戰略投資官,負責騰訊的策略投資、收購及處理與投資者的關係等。 2006年,劉熾平出任騰訊總裁,協助馬化騰管理騰訊的日常運作。 2007年3月,他被任命為騰訊執行董事。 1990年8月9日的《華僑日報》,訪問當年多位狀元的政治意見及移民取向。 (圖片:香港公共圖書館) 「打工皇帝」日賺100萬元. 劉熾平同時被稱為「打工皇帝」,絕非浪得虛名。 根據騰訊2018年報,劉熾平去年人工高達3.13億元人民幣,按年升幅約32%,平均日薪高達85.88萬元人民幣,每日收取接近100萬港元,只花一天,就能輕易當上「百萬富翁」。 【延伸閱讀】: 【CEO年薪大公開】有位CEO年薪只有1美元? 有人年薪逾1億?

  4. 2023年1月25日 · 2022年MPF資金流. 點擊圖片放大. 最吸金10大榜 宏利佔6隻. 宏利是大贏家,去年10隻資金淨流入最多的MPF基金,6隻來自「宏利環球精選(強積金)計劃」,最多是其保證基金,共錄得46.26億元淨買入。 但打工仔並非一面倒看淡大市,有不少股票基金都上榜,例如宏利MPF康健護理基金、宏利MPF香港股票基金等。 除宏利之外,「永明彩虹強積金計劃」及「滙豐強積金智選計劃」各有兩隻基金上榜,而且分別都是保守基金與股票基金各一隻。 宏利、滙豐、永明及友邦都是目前市佔率最大的積金商,資金流進出自然龐大。 基金固然吸金多,但它們過去的表現又如何? 是否值得打工仔買入? 本網對對市佔率首4位的強積金計劃,進行10年、5年、3年及1年表現的詳細分析,並每月更新,最新數據詳見︰.

  5. 2022年2月25日 · 她當年帶著數十萬元生活費,從上海來港讀書,因此有比一般香港學生不一樣的勇氣,更願意嘗試。 她表示,因為當年見股市旺,於是投身股海,一開始她只是抽新股,有賺就放。 經過密集式抽新股,她的收入已多過其他做兼職的同學。 【80後夫婦月入逾11萬擁2物業 : 按此 】 從不會定止蝕價. 不少成功在股海賺錢的人,總會教導買股票一定要定止蝕價,但這位80後「女股神」卻明言自己從不會定止蝕價,並指「風險愈大,賺錢機會愈高」,不過大前提是以閒錢投資,即使股價暫時跌到谷底,亦總有回升的一天。 王雅媛以這套方法投資,賺得一筆可觀的金額,更有能力以數萬元租住西九龍豪宅逾千呎海景單位。 對於香港學生未能如她般成功,王雅媛認為香港青年太安於打一份穩定的工作,若不接受高風險投資,就不要想成為百萬富翁。

  6. 2024年1月9日 · 強積金是港人退休儲蓄的重要部分,基金的長期表現至關重要。 本網針對市佔率排名較高的永明,羅列其「 永明彩虹強積金計劃 」、共18隻基金的近10年、5年、3年和1年的回報,每月更新,以下是最新的2023年11月數據。 這些數據讓大家了解,若使用永明彩虹強積金,哪隻基金可以取得最佳回報。 僅記以下只是歷史數據,不代表未來表現。 而3年、5年及10年的數據,都是平均每年的回報率。 值得留意,永明今年6月新增三隻強積金基金,分別為「 環球低碳指數基金 」、「 美股基金 」及「 歐股基金 」;其後又於11月底新增「 美國及香港股票基金 」,因此永明彩虹強積金計劃便由14隻基金,改為18隻基金。 數據來源: 積金評級. 永明彩虹強積金回報表現 . 點擊圖片放大.

  7. 2024年1月1日 · 1.決定你想成為什麼樣的數字遊民. Pashuk説,你想成為哪種類型的數字遊民,將決定你的處境。 第一種類型是那些頻繁更換地點的人,每隔一到兩周就到一個新地方。 她一度將近兩年都是這種狀態,但後來不再這樣做了,因為她發現這對她來説壓力太大了。 她說,這可能很快就會耗資昂貴,因為每次搬家都有很大機會出問題,比如高價機票、火車被取消和另一些額外費用。 現在,她變成了「慢速數字遊民」(Slow Digital Nomad),會在一個地方至少停留一個月,或者只要簽證允許,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Pashuk說,這很有助於預算,因為幾個月來的預算是固定的,你待在同一個地方,仍在消費同樣的東西。 除此之外,建立一個負擔得起的「大本營」也大有幫助,能提供一些穩定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