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4日 · 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包括建華及其弟建成。 王淑英說,數年前與建華討論,「他深情地關心香港發展、香港教育和香港青年」。 王續稱,首屆獎學金只涵蓋4間大學,主要因為這些院校在讀的學生人數較多、屬綜合研究型資助大學,「先生(對院校選擇)沒特別意願,近日在家休息,我們沒打擾他」。 王透露將來擬逐年增加獎學金名額,「甚至加大獎勵的範圍」。 上 / 下一篇新聞. inews@mingpao.com. 【明報專訊】「艾教育基金」推出獎學金計劃,首屆涵蓋港大、理大、中大和科大,每間4個學生名額,總共16人,每名得主可獲約50萬元,包括大學學費、生活費、升學或創業基金、交流資助,要求首個交流點必須在內地。

  2. 2024年4月9日 · 【明報專訊】本報日前接獲消息,指香港大學地理系一名江姓研究助理教授於上月涉嫌非禮被捕。 警方回覆本報證實上月15日接獲一名28歲女子報案,稱於今年1月18日在薄扶林道一間院校辦公室被一名男子非禮,案件由西區警區刑事調查隊第4隊跟進,經調查後於2日後以涉嫌非禮拘捕33歲內地男子。 被捕男子正保釋候查,須於本月下旬向警方報到。 辦公室親吻非禮事主4次. 據了解,被捕研究助理教授來自內地,女事主則為博士研究員,同樣來自內地。 消息稱,涉案研究助理教授於今年1月中至2月初期間分別4次到港大賽馬會教學大樓辦公室涉嫌親吻及非禮女事主4次,女事主之後向社工報告,其後報警求助,經進一步調查後,該名研究助理教授自首及被警方拘捕。 港大發言人:正了解事件.

    • 新選舉制度強化了關係政治?
    • 以「政治為終身志業」的院系教育
    • 「資本是沒有祖國的」
    • 「平等政治」與「希望政治」

    「完善選舉制度」落實,需通過「選舉委員」提名方能獲參選機會,門檻提高。不少人直觀認為「素人」及「新秀」更不易獲選委青睞,變相有利「政商後代」。政治領袖不取決於門第,重要的是,是否懂民生、有手腕、具遠見。本文想探討一個過去鮮有觸及的課題:究竟在香港有否條件在「政商後代」培養出政治領袖? 「貴族參政」在不少政體屢見不鮮。貴族參政歷史根深的英國,過去多屆首相都來自中產或以上家庭,部分更是富甲一方的貴族之後。可合理預期他們生活無憂,並與上層名流及跨國企業高層擁有特殊私人及家庭關係。簡單地說,英國首相年薪約170萬港元(香港特首年薪約500萬港元);實際上要維持上流社會生活,根本不可能沒家族支持參政,僅依賴微薄薪俸明顯是杯水車薪。 綜觀大部分政治領袖一生仕途,都要廣結人緣,累積口碑是很重要條件。無疑出...

    除了人脈,政治領袖能否具感召力,組建有相同理念的團隊,亦是重要條件。筆者發現,學院的教育,實際帶來相對穩定及公平的政治培養機制。比較英國的政治領袖及港督,會發現在學歷及學科專業上都有很特定方向。英國本地常有說法形容,牛津大學是國會議員的搖籃;工黨領導則有不少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內地政治也有相似情况,政商領導不少出自「北清」兩所國家頂尖學府。 有云「學而優則仕」。收分要求最高的學府,吸納的都是被社會認可的精英。其一,不論出身,都需通過公開考試而被取錄,確保公平性及個人能力。其二,同窗在求學時期坐而論道,建立識於微時的信任;也對當下時政、未來政局產生共同理想與社會關懷,為團隊建立雛形。其三,個別學院的政治學科訓練定位明確,培養世界各國管治人才;學科設計上兼備理論和實用。 顯然香港各大院校的政治...

    回到本地,政商二代何以多年難有政治領袖?筆者私下訪談,歸納了幾個主要問題。 第一,政商二代對參政或加入「熱廚房」都心存顧忌,機會成本較高。大部分香港「政商家族」都有商業背景,即使不考慮自身情况,也要顧及企業或家族利益。過多參與政治,有機會影響企業發展。有時高調的表態更像是為滿足組織要求及需要,參與政治更像是社交、維持政商關係。 「資本是沒有祖國的」。香港絕大多數企業都涉及全球業務,香港只是板塊其中一部分;他們的利益不一定與中央及港府完全一致,缺少誘因共同維持管治;港英政府年代的匯豐銀行、怡和洋行的業務則全賴於亞洲和香港,有很大動機與港英政府同心同德。同樣情况與英國本地政治人物相似,大多是百年家族,家族利益已經在政商界盤根錯節,在情在利也需要共同維持管治。 第二,即使有意培養「政商後代」作為政...

    未來的政治制度,顯然已經為「愛國者治港」,定下政治底線及制度保障機制。「政治議題」將不會是未來選舉主要裂隙;取而代之理應是在民生、經濟、發展、環保、社會福利等問題上的完整構想和識見。 對港部門及建制陣營也應該與時並進。有意識地改變用人思維,放棄「計劃式」的培養,轉為循「市場式」的風險投資。根據不同政策領域中的表現及潛力,招徠在該領域中的人才,平等對待、長期關注和聯繫,作適當政治引導,並給予足夠空間和機會。尤其明確了「愛國者治港」的制度底線後,是時候減少以諮詢委員會及各類公職作為政治培訓場或友好酬庸——現時這些做法,有時反而削弱這些崗位的權威、信任及「行政吸納政治」的重要功能。 筆者一直認為香港有很多了不起的政商家族,如何在香港這個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自處,一直游刃有餘。然而,新國際形勢已至,...

  3. 上一篇. 鄧潔善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助力香港夜經濟. 【明報文章】疫情後的經濟復蘇是每個國家和地區都面對的課題。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全球經濟增長步伐,即便目前疫情已在疫苗的普及和接種等科學措施下得到控制,但3年疫情形成的「後遺症」仍難在短期內消除。 由於新冠病毒是接觸傳播類疾病,社交距離措施曾在疫情不斷擴散下進一步收緊。 去年1月7日起多項大型活動取消、食肆晚上6時後禁堂食,餐飲、零售、旅遊等服務業首當其衝。 「社交距離」這個詞深深印在每個人的心中,漸漸成了一種習慣。 人們為了健康,逐漸習慣保持社交距離的生活方式。 如今疫情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主線任務回到經濟發展。

  4. 2024年5月17日 · 【明報文章】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葉劉淑儀創立的匯賢智庫,日前舉辦全球繁榮高峰會,除了國際級科研學者,也有美國國務院前代理助理國務卿雲裳(Susan Thornton)及前駐港總領事唐偉康分別視像及親身出席,雲裳本月也會來港出席港大另一個論壇,連同先前美國財政部官員兩度訪港,一時間香港也重現久違的美國前官員身影。 葉太上月向傳媒簡介峰會時,曾透露兩人外有其他美國前官員來港,但當時「賣個關子」未透露姓名。 筆者留意到,原來出席峰會的美國前官員是另一名前總領事史墨客(Hanscom Smith)。 史墨客向筆者證實,是2022年中卸任後首度訪港。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5. 2021年5月28日 · 明報即時新聞. 47名民主派因「35+初選」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其中11人獲保釋,36人還押。 立法會前議員毛孟靜早前向高院申請保釋,遭《港區國安法》指定法官杜麗冰拒絕。 杜官今(28日)頒下判辭,透露控方指控毛孟靜涉散播「831太子站事件」的謠言。 杜官表示十分尊重新聞工作者,特別是客觀報道事實的記者,但不認為毛孟靜於保釋期間不會危害國家安全。 5月31日報道:47被告再提堂 控方申轉介高院 25人棄保釋申請.

  6. 2024年4月17日 · 【明報文章】港大校委會針對港大校長張翔的匿名指控,經過半年調查,日前終於接納專責小組的報告,決定匿名指控不成立,事件似乎告一段落,但多名知情人士說,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與張翔的張力仍然持續,真正關口還看今年底校委會主席任期屆滿,能否獲續任。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每日報章原版及昔日報章原版** **桌面網頁版:由訂閱日起計最多10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