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4日 · 日本文化. 日本金繼體驗 在欠缺修補中擁抱不完美. 發表日期: Dec 14 2023更新日期: Apr 19 2024. Fuchi Pan. 「金繼修復」是一門歷史長遠的日本傳統手工技藝,使用特殊的材料修補破損或缺陷的器皿。 儘管「精美修復」技術佔據這項工藝很大一部分,但「金繼」不僅止於單純的修復手藝,它還賦予物件新生命,展現獨特的日式美學。 由於惜物的精神符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理念,近幾年亦在海外引起關注。 這次Culture of Japan特輯系列,筆者前往位於東京南青山的工作坊,認識「金繼」的緣由,並在職人手把手指導下完成了有趣的初體驗,最後還帶自己的作品回家作為紀念。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 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 Fuchi Pan
    • 山門(三門)
    • 佛塔
    • 本堂
    • 開山堂
    • 講堂
    • 經藏
    • 鐘鼓樓
    • 方丈

    伽藍的大門稱為「山門」或「三門」,兩者發音近似,各自也都有言之成理的典故。稱「山門」是因為古時的寺院為避隱塵世而座落於山間,並且會取各自的「山號」,因此有此名稱。而「三門」一詞則是代表「空」「無相」「無願」三種解脫法門,又或者是從「貪」「嗔」「痴」三種煩惱解脫之門。在山門左右兩側,常可看到擔任護法的金剛力士像。 若是結構更巨大的「二重門」式的山門,在二樓還有著相當寬闊的空間可以用來供奉佛像或牌位。傳說茶聖千利休便是因為在大德寺山門二樓安置了自己的雕像,因此激怒了豐臣秀吉而被處死。 tsunagu Japan編輯的精選旅遊推薦!

    佛塔的由來是供養釋迦牟尼舍利子的「卒塔婆」。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是一種半圓形如墳丘狀的建築。卒塔婆傳至中國後與當地原本的樓閣建築結合,變形成為多層的佛塔,經由朝鮮半島流傳至日本。 而到了日本,佛塔也發展出這裡獨有的特色。不同於中國多以磚石造塔,日本的建築以木材為主流,因此佛塔也皆為木造,大概直到二戰後的復興期才開始有以鋼筋混凝土重建被毀佛塔的風潮。 此外,不同於中國的佛塔可以登樓遠眺,日本傳統的佛塔不論外觀為三重、五重...幾乎都無法攀登。在佛塔的第二層以上,內部空間全都是支撐建築的木架榫接結構;在塔的中央則有一根「心柱」從地面貫通至塔頂,與塔頂尖端的相輪連接。心柱具有如同阻尼器一般的抗震功能,是日本佛塔不易因地震倒塌的秘密,到了21世紀就連東京晴空塔都取法此一古老技術。 日本佛塔外觀層數多...

    佛教並非一神教,因此伽藍有供奉不同佛尊的複數佛堂如「觀音堂」「不動堂」...等,是很普遍的事。但每個宗派或寺院都會有最尊崇的信仰對象,稱之為「本尊」,而安置本尊的位置就在「本堂」,是伽藍之中最核心的建物。依據時代或宗派差異,不同的寺院對「本堂」可能也有不一樣的稱呼,例如金堂、根本中堂、佛殿或大雄寶殿等等。 在平安時代以前,本堂內被視為佛國淨土的領域,連僧侶也不能任意進入,要敬拜禮佛需要在堂外的「禮拜石」上。目前一些古寺如奈良法隆寺、當麻寺還看得到這種配置。據說跪在禮拜石上,人的視線才能夠與堂內高座壇上,視線低垂的佛像對上眼。

    而供奉該寺院或是所屬宗派創建者的佛堂,則稱為開山堂。「祖師堂」或「御影堂」也是常見的稱呼。由於許多宗派的開山祖師信仰地位十分崇高,甚至被加以神格化,因此開山堂規模不遜於本堂,甚至比本堂更加宏偉的寺院也不在少數。例如京都的東、西本願寺,伽藍內祭祀淨土真宗開祖親鸞聖人的御影堂,尺寸都大過本堂。

    講堂是住持、高僧講經傳法的場所,在伽藍中是僅次於本堂的重要建物,位置通常在本堂的後方。日本寺院的講堂不只是說法專用的集會場,堂內也會安置佛像供膜拜。相貌莊嚴,或者充滿迫力的佛像,對於以悟道成佛為終極目標的僧侶來說是一種動力,也能助於理解佛經中所敘述的佛國景象,京都東寺講堂號稱「立體曼荼羅」的佛像群便是其中之最。

    經藏是收藏佛經典籍的庫房。也就是漢傳佛教的「藏經閣」。許多經藏內部都會設置八角形的迴轉式藏經架,因此也稱為「輪藏」。這種中國梁朝發明的藏經架也像是藏傳佛教的「轉經筒」,被認為轉動藏經架即可收誦念經典相同的功德。 除了這種輪藏以外,採用與東大寺正倉院相同的古代日本傳統「校倉造」樣式的經藏也不在少數。

    鐘鼓是報時用的工具,在發生警急事態的時候也具有警報功能。鐘樓與鼓樓通常會配置在相對稱的方位,鐘樓在東,鼓樓在西,呼應「暮鼓晨鐘」。不過僅有鐘樓或鼓樓的伽藍也是存在的,若在奈良時代的伽藍內,通常會與經藏位置相對。 日本的鐘鼓樓最普遍的樣式為兩層樓閣,上層頂著入母屋造的屋根,下層下寬上窄,寬度呈往上收縮的立方體構造,外型有如日本傳統的「袴(褲裙)」,稱為「袴腰造」。現存最古老的袴腰造鐘樓位於法隆寺境內,為平安末年建造。不過2020年在興福寺境內挖掘出奈良時代的袴腰造遺跡,顯示在更早以前,這種特殊的鐘鼓樓樣式就已經在日本確立。

    住持的居所就是「方丈」。規模較大的寺院還會將公領域的待客空間與私人起居空間區分為「大方丈」和「小方丈」。由僧眾之中地位最高的住持所利用,方丈的內部空間也較為高級,通常會有精緻的障壁畫、屏風。 而枯山水庭園通常也設置在方丈及庫裏可見之處,除供鑑賞以外,亦能讓僧侶藉由日常所見庭園內各種象徵性的庭石、砂紋表現來冥想其中蘊含的禪意。

  2. 閱讀 71 篇 傳統文化 相關的文章,了解 歌舞伎, 能劇, 音樂・樂器 等更多資訊。

  3. 2018年12月27日 · 一、浮世繪的起源與歷史. 初見那幅掛於奧塞美術館的「左拉像」(Portrait of Emile Zola)時,不少人會察覺到,作家左拉人像後的黑牆,在其凌亂的書桌上頭,掛有一幀歌川国明的浮世繪畫作「大鳴門灘右衛門」。 馬內的這幅畫給左拉的肖像畫,完成於1868年。 於此你或許會想,看似與十九世紀印象派畫風無關且突兀的浮世繪,為何會出現在馬內的這幅畫作中呢? 浮世繪一詞可解釋為「社會百態之繪畫」。 浮世繪用作描寫當世生活民情的繪畫,盛行於十七世紀初的日本,而後在江戶時代(1603年至1867年)廣為流行。 浮世繪由最初畫於紙上或絹本的「肉筆畫」漸漸演變為後來流傳的「木刻版畫」,也是我們現今最熟知的浮世繪作畫方式。

  4. 2017年12月26日 · 17世紀初所成形確立的人形淨瑠璃「文樂」,是日本代表性的傳統藝能之一。 這裡將帶大家一起來感受「文樂」的魅力所在。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 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何謂文樂. 人形淨瑠璃「文樂」是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的傳統藝能。 是說唱敘事、音樂和人偶三者合一的綜合藝術。 文樂的歷史. 文樂的成形要回溯到江戶時代初期 (1603年〜1867年)。 古時候稱呼為「操縱人偶」,之後則被稱為「人形淨瑠璃」,並引起瘋狂熱潮。 1684年於大阪設立了「竹本座」劇場。 而後幾座的人形淨瑠璃劇場反覆歷經盛衰,1872年兵庫縣淡路的植村文樂軒在大阪所展開的「文樂座」劇場,成為最為有力且中心的存在。

  5. 2015年9月3日 · 日本某些地方的人孔蓋很漂亮,很有特色,這也是在其他國家比較少見的。如果您到日本旅行,千萬不要錯過踩在腳底下的這些圖案,仔細觀察腳下的藝術吧。 本文內含聯盟行銷推廣連結。若您透過聯盟行銷連結消費,我們將能獲得相應報酬,您無需支付任何額外

  6. 2023年8月21日 · 「日本刀真的很棒! 它散發著一種言語無法形容的迷人氣場。 「日本刀」不是「刀」 日本所謂的傳統刀,正式名稱為「日本刀」。 這個名稱確立於江戶時代(1603-1868),用以區別日本與國外製造的刀劍。 儘管國外一般稱呼日本的傳統刀為「Katana」,但對於日本人來說,所謂的「刀」通常是指刃長約60公分以上的「打刀(Uchigatana)」。 在大河劇中,經常能看到武士的腰間佩帶兩把刀,其中較長的那把即為打刀。 日本刀是以火和水鍛造而成。 這兩種元素也被用於淨身儀式,因此祐平先生告訴我們「日本刀也被視為供奉給神社的神聖之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