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瑪麗安·芭杜莉 (法語: Marion Bartoli ,1984年10月2日 — ),生於法國勒皮,已退役的 法國 職業 網球 女運動員,網球史上最佳法國球手之一,單打最高世界排名第7, 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女單冠軍。 簡述 [ 編輯] 芭杜莉於青少女選手時期,曾拿下2001年 美國網球公開賽 青少女單打冠軍。 芭杜莉的發球方式在女網中獨樹一格,採用蹲跳的方式而非向上拉拍,且在發球前並不會運球找尋節奏,而是持球於手中預備。 芭杜莉的發球特點還有高強度的企圖心,一般球員在二發時會加上大量上旋,雖然減緩球速但能穩當過網;但她在進行二發時,依然勇於打出平擊而侵略強的球。 此種特點令對手在二發時仍難以鬆懈,但缺點即是雙誤的概率亦會提升。

  2. 並在2012年開季連奪四個巡迴賽冠軍悉尼澳網多哈印第安韋爾斯皇冠賽),並創下26連勝的驚人佳績相當強勢直到邁阿密皇冠賽八強中輸給法國選手瑪麗安·芭杜莉終止了連勝紀錄之後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進入四強並在2012年美國網球

    • 早年
    • 職業生涯
    • 技術分析
    • Wta巡迴賽
    • 私人生活
    • 外部連結

    伊雲奴域絲出生於南斯拉夫時期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媽媽(Dragana Ivanovic)是律師,而爸爸(Miroslav Ivanovic)是商人,她有個小自己4歲的弟弟(Miloš Ivanovic)。 伊雲奴域絲生涯首次拿起網球拍是在她四歲時,從電視上看到同為南斯拉夫的選手莫妮卡·施莉絲(Monica Seles)比賽,而她也偷偷記下當地網球學校的電話號碼,並央求她父母讓她去學習網球。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轟炸塞爾維亞的期間,她只能在早上訓練以避免遭轟炸波及,她在訓練的時期認識了好友諾華克·祖高域(Novak Djokovic)。伊雲奴域絲曾透露因為網球設施的缺乏,她們曾經在廢棄的游泳池裏打網球、比賽。

    2004年:未來新星

    伊雲奴域絲在溫布頓網球公開賽青少組拿下亞軍,落敗給烏克蘭的卡捷琳娜·邦達連科(Kateryna Bondarenko)。在盧森堡女網賽闖進八強,在蘇黎世女網賽雖然止步於第二圈,但她以相當接近的比分才輸給當時的美國好手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另外今年伊雲奴域絲一共拿下5座ITF級的單打冠軍,也讓她在11月1日時排名首度闖進百名內,也是當年排名上升最多的選手。

    2005年:首座WTA單打冠軍

    伊雲奴域絲在年初WTA坎培拉女網賽擊敗匈牙利的辛克·美蓮達(Melinda Czink),拿下生涯第一座WTA級冠軍。在澳網於第三圈落敗給法國名將阿梅莉·瑪莉絲莫(Amelie Mauresmo)。法網之前她一共擊敗了3位世界前10的俄羅斯選手:多哈擊敗古絲妮蘇娃(Svetlana Kuznetsova)、邁阿密擊敗娜迪亞·佩特洛娃(Nadia Petrova)、華沙擊敗施禾娜莉娃(Vera Zvonareva)。在法網則是伊雲奴域絲的一大突破,她在第三圈擊敗阿梅莉·瑪莉絲莫,第四圈擊敗意大利的弗蘭切斯卡·舒亞雲妮(Francesca Schiavone)而挺進至八強才落敗給佩特洛娃。在後半年伊雲奴域絲在蘇黎世及林茲兩場WTA比賽皆戰至最後四強可惜皆敗給瑞士的帕蒂·舒妮達(Patty Schnyder)。今年結束後伊雲奴域絲的世界排名竄升至第16。

    2006年:生涯突破

    伊雲奴域絲在悉尼國際賽中再度打敗阿梅莉·瑪莉絲莫,但是在八強輸給古絲妮蘇娃。澳網二輪輸給澳洲的薩曼莎·史杜素(Samantha Stosur)。在法網第三圈輸給俄羅斯的米絲堅娜(Anastasia Myskina)。溫網在第三圈打敗俄羅斯的沙芬娜(Dinara Safina),但在第四圈中不敵最後的冠軍阿梅莉·瑪莉絲莫。 在八月北美賽季的到來可說是伊雲奴域絲的一大突破,她在羅渣士盃擊敗了沙芬娜、同胞耶萊娜·珍高域(Jelena Jankovic),決賽中擊敗前世界第一瑞士的軒芝絲(Martina Hingis)。其他北美賽事中包括擊敗俄羅斯美女舒拉寶娃(Maria Sharapova)、比利時的克莉絲達絲(Kim Clijsters)。在美網第三圈輸給小威廉絲。 除了單打,今年伊雲奴域絲也參加雙打,像是跟俄羅斯美女姬莉蘭歌(Maria Kirilenko)、印度的薩尼婭·米爾扎(Sania Mirza)等雙打好手合作。今年結束的單打排名14、雙打51收尾。

    正拍

    整體來說伊雲奴域絲屬於底線攻擊型球員,其中最著名的就為強勁且極具侵略性的正拍,也是比賽當中艾雲常用的得分工具。正拍機動性高,經常擊出出其不意的致勝球、變線、晉身壓迫、大對角的橫掃以及inside-out,閃身正拍更是常見。比賽中大部分的球也都會用正拍去給予回擊。

    反拍

    反拍也被公認為伊雲奴域絲的最大弱點,相較於正拍,艾雲的反拍明顯威力、攻擊性、抗壓性皆不足,常是比賽時對手鎖定的目標。球路大部分是勾向對角,單手切球也是常見的,至於變線以及攻擊是在比賽中較少出現的。

    發球與接發球

    發球可說是艾雲的武器,也是致命傷。伊雲奴域絲拋球的方向極度不穩,儘管近幾年問題有許多改善,但是其雙誤數並無特別減少。由於伊雲奴域絲的身裁以女子球員來說算是高的,所以一發的速度通常可以給對手莫大的威脅。接發球方面,在對手二發時,伊雲奴域絲站位會站的相當前面,並且擅長接發球直接得分。運用自己靈活的走位,閃身正拍攻擊對手、晉身壓迫,或者是反拍直接打向空檔,都是伊雲奴域絲常用的招術,有時對方一發也能有同樣的攻勢。

    單打冠軍

    1. 2005 (1) - 坎培拉(Richard Luton Properties Canberra International) 2. 2006 (1) - 蒙特利爾一級賽(羅渣士盃) 3. 2007 (3) - 柏林一級賽(卡塔爾電訊德國公開賽)、洛杉磯(華美銀行經典賽)、盧森堡城(盧森堡富通集團錦標賽) 4. 2008 (3) - 印第安韋爾斯一級賽(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法網、奧地利林茲(Generali女子賽) 5. 2010 (2) - 林茲(Generali女子賽)、WTA冠軍錦標賽(聯邦銀行錦標賽) 6. 2011 (1) - WTA冠軍錦標賽(聯邦銀行錦標賽) 7. 2014 (4) - 新西蘭奧克蘭(2014年ASB經典賽)、Abierto蒙特雷公開賽、伯明翰(Aegon經典賽)、東京頂級賽

    單打亞軍

    1. 2007 (2) - 東京一級賽(東麗泛太平洋公開賽)、法網 2. 2008 (1) - 澳網 3. 2009 (1) - 印第安韋爾斯一級賽 4. 2013 (3) - 林茨(Generali女子賽) 5. 2014 (2) - 史特加公開賽、辛辛那堤一級賽

    安娜·伊雲奴域絲在2010年時曾短暫與後來登上世界排名第一的澳洲高球選手亞當·史葛(Adam Scott)交往,但同時她世界排名也慘跌到40名,兩人於該年九月分手;兩人於2011年再度復合,並於一年後分手。2016年7月與德國足球運動員巴斯坦·舒韋恩史迪加結婚。

    安娜·伊雲奴域絲的國際女子網球協會官方資料(英文)
    安娜·伊雲奴域絲的國際網球聯會 職業/青少年 官方資料(英文)
  3. 其他人也問了

  4. 瑪麗安娜 ( 法語 : Marianne ),是 法蘭西共和國 的國家象徵。 就其外延意義而言,她還是 自由 與 理性 的 擬人表現 。 與代表法蘭西民族及其歷史、國土與文化的「 高盧雄雞 」相對,瑪麗安娜代表了作為一個政治意義上的國家(state)的法國以及她的價值觀念。 她的形象遍布法國各地,還常常被放置在 市政廳 或 法院 顯著位置。 她的形象被雕刻成了一座 銅像 ,矗立在 巴黎 的 共和國廣場 上,以象徵「 共和 的勝利」。 她的形象不僅在國家政府機關的印章以及法國的 郵票 上出現,還被刻在了 法國的歐元硬幣 上,在已經退出流通的 法郎 上也有她的身影。 瑪麗安娜是 法蘭西共和國 最為著名的 象徵 之一。 關於瑪麗安娜形象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

  5. 大滿貫. 女單冠軍(1) 女單亞軍(1) 外部連結. 瑪麗昂·巴托利 (法语: Marion Bartoli ,1984年10月2日 — ),生于法国勒皮,已退役的 法國 職業 網球 女運動員,網球史上最佳法國球手之一,單打最高世界排名第7, 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女單冠軍。 簡述. 巴托利於青少女選手時期,曾拿下2001年 美國網球公開賽 青少女單打冠軍。 巴托利的發球方式在女網中獨樹一格,採用蹲跳的方式而非向上拉拍,且在發球前並不會運球找尋節奏,而是持球於手中預備。 巴托利的發球特點還有高強度的企圖心,一般球員在二發時會加上大量上旋,雖然減緩球速但能穩當過網;但她在進行二發時,依然勇於打出平擊而侵略強的球。 此種特點令對手在二發時仍難以鬆懈,但缺點即是雙誤的機率亦會提升。

  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麗安·巴赫邁爾 (德語: Marianne Bachmeier ,1950年6月3日—1996年9月17日)是一名 德國 婦女,她於1981年在 呂貝克 地方法院的審判庭內開槍射殺了強姦並殺害自己女兒的嫌疑犯。 瑪麗安在一個嚴苛的宗教家庭里度過了並不愉快的童年和青春期,而她的父親曾是一名 武裝黨衛隊 成員。 她隨後被逐出了家庭;在生下安娜·巴赫邁爾( Anna Bachmeier )之前,她還曾生下兩個孩子,但他們都在嬰兒時期被收養。 安娜和在呂貝克當地經營 酒吧 的瑪麗安照顧下長大。 據他們的朋友說,安娜是一個充滿活力並思想開明的女孩;她經常被當成 成人對待 (英語:Adultification bias) ,但從未真正享受過快樂的家庭生活。

  7. 瑪麗·安東妮於1755年11月2日生於奧地利霍夫堡皇宮是匈牙利波西米亞女王 瑪麗亞·泰瑞莎 和神聖羅馬皇帝 法蘭茲一世 的第十五個子女(最小的女兒,還有一個幼弟)。 次日受洗時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妮亞·約瑟芬·約翰娜( Maria Antonia Josepha Johanna )。 「瑪麗亞是紀念 聖母瑪麗亞 ,「安東妮」是紀念 里斯本的聖安東尼 ,「約瑟芬」是紀念她的長兄 約瑟夫大公 ,「約翰娜」是紀念使徒 聖約翰 。 一位大臣是這樣描述這個新生兒的:「一位嬌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 [6] 無論是家中,還是在朝廷,她都被簡單地稱為安東妮。 但是,在朝廷,她通常都會被稱為安東妮女士( Madame Antoinette ,法文),因為宮中常說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