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交響風格印象「西班牙庭園之夜」(Impresiones sinfonicas "Noches en los jardines de Espana"),是西班牙作曲家法雅 (Manuel de Falla y Matheu,1876 - 1946)與他舞劇「三角帽」「愛情魔法師」並稱的代表作。. 這部作品要由獨奏鋼琴與管弦樂演奏,雖然沒有明記,但其形式採用鋼琴 ...

  2. 1967年克路易坦這位領法國樂壇風騷十數年的傑出指揮大師,因為罹患癌症不幸去世,年僅62 歲,對指揮家來說實在太早太可惜了,對所有喜歡法國音樂的樂迷來說都是可無法挽回的遺憾,所幸他留有不少精采的錄音傳世。. 奧芬巴哈「霍夫曼的故事」,克路易坦 ...

  3. 1813這一年對歌劇的發展來說,格外重要。 因為誕生了兩位未來的歌劇巨星,分別是義大利的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與德國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 義大利歌劇發展到了威爾第可以說達到最為燦爛的高峰,他融合了數百年來義大利人對於歌劇的優良傳統,更將這個表演形式的藝術水準提升,從早期的《艾納》、《馬克白》,到巔峰期《弄臣》、《遊唱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命運之力》、《唐卡羅》、《阿伊達》,晚期的《奧泰羅》、《法斯塔夫》,錯過哪一齣都會是樂迷的遺憾。

  4. 此曲集有幾套編曲版有名的是波蘭小提琴家包爾柯翰斯基 ( Pawe ł Kocha ń ski )改編的小提琴與鋼琴版「 西班牙 民謠組曲」。 不過這套組曲只有 6 首 ,原曲第 2 首「 莫夕亞地區 的 賽吉第亞舞曲 」不含在内。

  5.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 1859 年作曲, 1865 年首演的樂劇。 這齣樂劇以中世紀德國詩人舒特拉斯布魯格( Gottfried von Strassburg , 1170左右~1210左右 )所著,描寫在基督教倫理下,發生熱烈愛情悲劇的同名敘事詩為基礎,由華格納本人撰寫把主題專注在愛情的劇本,再配以官能性的甜美音樂而成。 這次要談的是其中「愛之死」音樂,而不是介紹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 不過為了要瞭解「愛之死」音樂,還是要簡單提起「崔斯坦與伊索德」本身。 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是描述終極的「愛與死( Eros 與 Tanatos )」的大作。 Eros 是古代希臘語受苦而生的「愛」。 此語神格化而在希臘神話中成為專司戀情與性愛的神。

  6. 這部作品寫於1897~99年間,1900年出版,1900年先首演「」、「節日」兩首,1901年全曲首演。 這部作品有「夜曲」的名稱,但不是像蕭邦寫的那種浪漫的音樂。 德布西在這裡所意圖的,是用音樂表現出「」、「節日」等事物給人的模糊印象。 這部「夜曲」由「」、「節日」「海妖」3曲構成。 第1曲「」(Nuages) 這是表現作曲者從天空中浮雲的移動與變化所得到的印象。 浮雲的雲層有時較厚,有時較薄,並浮動著。 音樂一開始,聽者就會發現這音樂與一般的德奧系音樂大不相同。 其曲式完全無法適用傳統的曲式。 這音樂沒有什麼曲式,有的是很安靜的、彩光隨時在變的浮雲給我們的印象。 浮雲緩慢的移動著。 聽這種音樂,聽者很容易想像出浮雲的狀態。 Stokowski 1940年的錄音:

  7. 2016年10月21日 · 這個洞窟由18世紀自然主義者約瑟夫·班克斯(Sir Joseph Banks)在1772年發現,並因18世紀蘇格蘭詩人、歷史家馬克法松(James Macpherson)的敘事詩而以「芬格爾洞窟」 (DieFingalshöhle)聞名於世(如圖)。 所謂「芬格爾洞窟」,是指在蘇格蘭內赫布里底群島(Inner Hebrides of Scotland)的塔法(Staffa)無人島上的海蝕洞。 所謂「海蝕洞」,是因波浪之侵蝕,而在海蝕崖形成的洞窟。 「芬格爾洞窟」被許多六角柱形岩石覆蓋,沿著有這種岩柱的山壁,可以走到洞口(如圖)。 據愛爾蘭神話説,英雄Fionn mac Cumhaill(也就是芬格爾)在愛爾蘭與蘇格蘭之間,建造玄武岩的街道。 「芬格爾洞窟」的名稱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