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内容简介. 湯馬士.布朗博士 (Dr. Thomas Brown),國際知名ADHD權威,強調情緒在複雜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只是負面的情緒,布朗說,ADHD患者有時在處理正面情緒時,如某些興趣和活動,也會有困擾;就好像無法因當下情境的需要或責任 ...

    • 概览
    • 人物经历
    • 创作特点
    • 人物评价

    英国诗人、小说家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哈代1840年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186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78年发表小说《还乡》,1891年发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6年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亲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舆论攻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晚年主要作品有三卷诗剧《列王》。 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

    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创作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1840年6月2日,哈代出生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郊外的上伯克汉普顿。与哈代同名的父亲是位独立开业的砖瓦匠,爱好音乐;母亲杰迈玛重视知识与教育,擅长说民间故事。哈代是他们的长子。

    1848年,哈代开始在下伯克汉普顿由朱丽亚·马丁资助建立的国立学校学习。1849年,哈代转入多切斯特的不列颠学校学习。与母亲杰迈玛赴姨妈玛莎·夏普家探亲,期间第一次在伦敦停留。

    1856年,哈代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成为多切斯特当地建筑师约翰·希克斯的学徒。结识霍勒斯·莫尔,从此成为挚友。1860年,哈代的学徒期结束,受雇希克斯,开始在他的事务所担任助手。

    1862年,哈代离开多切斯特,前往伦敦,开始在阿瑟·布洛姆菲尔德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863年,哈代加入了建筑协会,并在该协会举办的一次设计竞赛中胜出。他的论文《色砖和赤陶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赢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银质奖章。

    1865年,哈代在《钱伯斯杂志》发表小品文《我的建房经历》,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1867年,哈代离开伦敦回到多塞特,再度为希克斯工作,并开始考虑以写作为业。

    1868年,哈代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穷汉与淑女》,但终生没有出版这部小说。1869年,哈代在韦茅斯工作,期间完成了小说《枉费心机》的初稿。

    作品主题

    地方色彩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浪漫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图景。精于结构的小说有《计出无奈》《埃塞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在这类作品中,哈代着意进行了小说结构技巧方面的实验,从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尝试,以及他与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潮流的联系。后两类作品的思想主题往往也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说,或嘲讽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动,或记述浪漫传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跻入世界中短篇小说佳作之林。哈代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因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 哈代把坦诚表现现实当作他文学创作的最根本原则。他没有像浪漫主义者那样赞美自然,号召人们回归自然,以此表现对人类社会的厌恶。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的不是自然,而是人本身。因此,他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而“要探寻事物表面之下隐藏着的深刻现实”。对他来说,自然并不是值得人们羡慕的东西,值得钦佩的是人的理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由于哈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描绘现实生活,他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是社会中的普通人,身上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出于艺术上的原因,他也不愿意塑造彻头彻尾的恶棍。他的所有人物都有着人性,即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亚雷也不例外。 哈代作品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他认为,“在普通人生活中搏动的强烈兴致、激情和生活谋略”是足以让艺术家创作一生的主题,所以,文学作品应当是“普通生活的精确描述”。他在作品中描写自己所熟悉的乡村生活,表现人们壮志未酬的悲剧。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是由菲尔丁开创、哈代忠实效仿的英国小说传统。 然而,普通人的生活也许会很平淡。哈代认为,艺术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既要忠实于生活,又要吸引读者,因此,艺术家应当描写“人类精神和肉体方面非同寻常的爱情”。所谓“非同寻常”指的是事件,而不是人性,因为“人性决不可以是变态的,否则就会失去可信性”。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作品的现实性。 哈代的诗冷峻、深刻、细腻、优美,言简意赅,自成一格,较他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识。诗剧《列王》是哈代思想艺术集大成之佳作。它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囊括了欧洲与战争有关的种种地区和场所,出场人数达数百人。它属于不供演出用的案头剧,气势宏伟,语言优美,运用无韵诗、有韵诗及散文3种文体形式。哈代凭借战争进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一步深入阐发了他已往在小说和短诗中表达的思想。这部诗剧是作者近60年文学创作的深化和总结。 悲剧色彩 哈代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观色彩。他认为苔丝和裘德的悲剧都是冥冥中由神的意志安排定当的,无论人们怎样努力和反抗,总逃不脱神的意志的主宰。他把工人、农民的悲剧归结为命运的作弄,不去深入揭示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减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他的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也反映出宿命论观点,导致主人公悲剧的每一个步骤,都被写成是不可避免的事件。有时作者还用神秘的预兆、诅咒等手法来渲染悲剧的必然性。由于他对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留恋,他在小说中常常很细致地描写古老的风俗习惯和农村的自然景色。 在悲剧的探索中,哈代发现了最高层次的悲剧主题:“有价值的事物受到不可逃避的环境的扼杀”。悲剧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为环境是巨大的异己力量,非人力所能抗拒的悲剧所表现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悲剧主人公在寻求自我实现中表现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不管生活多么悲惨,也不管结局多么惨烈,他们决不回避生活,而是正视残酷的生活现实。他们没有去阻止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因为他们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悲剧创作中,哈代肯定人的感情、追求和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因为悲剧与清静无为无缘。作为一位关注生活悲剧性的作家,哈代努力探索生活悲剧的成因,并试图找出摆脱生存困境的途径。 宗教反叛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高度发展,哈代的故乡这个英国南部残存的宗法制农村受到了猛烈冲击,农村社会走向毁灭,农民阶级逐渐解体。从农民遭受的不幸与灾难的社会现实中,哈代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残酷与自私的本质,并陷入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与基督教的悲观与绝望中。 1864年前后,哈代开始抨击基督教道德的虚伪性与僵死教条,对基督教提出质疑,并显露出叛逆的倾向。而在他的众多小说里,尤其是在后一阶段的作品当中,都表达了他对基督教的质疑与反叛。 哈代小说中的反基督教倾向之一,体现在作家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上。哈代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反对压抑和摧残人性,讴歌人的自然、美好的感情和爱情,热情颂扬积极、进取、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 哈代小说中的反基督教倾向之二,是体现在作家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上帝和基督教伦理精神。这种倾向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表现得最为强烈。

    艺术特色

    在19世纪末期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哈代也积极在思想内容、题材和技巧方面力求创新,如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力求展现真实女性及其生活体验,摆脱将女性形象进行“天使”“魔鬼”式简单二元性分化,展现她们丰富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思想见解。但作为一位男性作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这是男权社会文化和男性身份在他思想意识和作品中打上的双重烙印。如他仍旧带着男权中心文化的思想来看待女性和描写女性,在表现她们时将其塑造成男性双重的客体仍旧以第二性的“他者”身份存在:在同情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时也谴责她们的欲望对男性和秩序的威胁和破坏。但同时,在哈代身上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性是建立在时代变革的客观根基上,他自己也无法从男权思想主导的历史语境中抽身而出。此外,他时常在小说中流露出唯心主义和宿命论色彩,人不过是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女性的不幸也是命定的,是个无意识的意志力在操纵一切,女性的抗争也是徒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力度。

    哈代在小说中,在主人公微小的行动背后设置一个莫测的大自然可怕的行动背景,将人类的意识所把握和构建的小道德体系置于大自然或生活本身那庞大、难以理解并且是不可理喻的道德体系之中,它超越了人的意识。(英国作家D·H·劳伦斯评)

    哈代是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哈代绝非一个武断的悲观论者,虽然他有时在表现上不能制止他的愤慨与抑郁……哈代在他最烦闷最黑暗的时刻他也不放弃为他的思想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为人类前途寻求一条出路的决心。他的写实,他的所谓悲观,正是他在思想上的忠实与勇敢。”(徐志摩评)

    哈代比当时的后浪漫派要朴素、深刻,而他土生土长的气质和英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又使他截然不同于当时正在风靡西方世界的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事实上,后者是攻击哈代所作的,而且颇多附和者,然而时间是公正的评判者,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出哈代诗作的内在优点,而艾略特等人炫奇的手法则已过时,以致有的论者认为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旁支,哈代才代表了英国诗歌的主流。(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英国诗选》评)

  2. 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 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 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 布登勃洛克一家 》(1901),被看作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 中文名. 托马斯·曼. 外文名. Thomas Mann [1] 国 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875年6月6日 [1] 逝世日期. 1955年8月12日 [1] 职 业. 小说家和散文家. 主要成就. 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 出生地. 德国 吕贝克.

  3. 汤姆斯杯世界男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Thomas Cup Badminton,中文简称“汤杯”)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男子 羽毛球 团体赛, 由原 国际羽联 创办于1948年,每两年举办一次。 [1]截至2024年,汤姆斯杯共举行33届,其中印尼队14次夺冠,中国队11次夺冠,马来西亚队5次夺冠,日本队1次夺冠,丹麦队1次夺冠,印度队1次夺冠。 [2] [9] [16] 中文名. 汤姆斯杯世界男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 外文名. Thomas Cup Badminton. 赛事类型. 羽毛球团体赛. 主办机构. 国际羽联. 别 名. 汤姆斯杯羽毛球赛. 创办时间. 1948年. 目录. 1 举办背景. 2 赛制沿革. 3 赛事历史. 4 历届冠军. 5 奖杯由来. 举办背景. 播报. 编辑.

  4. 托马斯·桑斯特(Thomas Sangster),1990年5月16日出生于伦敦,英国演员。2003年的《真爱至上》是他第一部在大银幕上上映的作品,并最终凭借连·尼森继子的角色一举成名,还获得了金卫星奖的年轻男演员奖提名。2008年3月,17岁的托马斯·桑斯特确定在动作捕捉电影《丁丁历险记》中扮演主人公 ...

  5. 本 名. 汤姆·希林. 外文名. Tom Schilling. 国 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柏林. 出生日期. 1982年02月10日. 星 座. 水瓶座. 身 高. 170 cm. 代表作品. 疯狂 、 希特勒的男孩 、 罗伯特·齐默尔曼的爱情 、 啊,男孩 、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 无主之作 、 法比安. 职 业. 演员. 别 名. 汤姆·斯齐灵.

  6. 日本1980年齐藤浩史执导动画片. 展开 8个同名词条. 收藏. 我的收藏. 0有用+1. 《汤姆历险记》是日本动画公司制作的 世界名作剧场 系列第6部动画作品。 自1980年1月6日播至同年 1980年12月28日,全49集。 原作为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的作品《 汤姆·索亚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台湾在1981年于中视首播,香港1981年3月于 翡翠台 首播,内地于1998年在 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首播。 [1] 中文名. 汤姆历险记. 别 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 导 演. 齐藤浩史. 角色设计. 关修一. 总动画监督. 小佐古吉重、高野登、后上义隆. 首播电视台. 富士电视台. 其他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