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1日 ·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

  2. 2021年8月1日 · 瓊慧建議,年輕族群的首要任務是創造本金,所謂「本大利小利不小,本小利大利不大」,有充足的本金才有辦法加速資產的累積,其最終目的當然是希望可以將退休的時程提前,年輕時討論退休議題是最沒有壓力的,而且也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選擇。 而年輕族群會遇到的問題是,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有買房買車的計畫,在本金不足的情況下,相當難有規劃退休的餘裕,這時瓊慧會建議年輕族群從基本的醫療保障做起,唯有為自己添購充足保障,才能確保財富得以穩定累積。 根據理財金三角理論,將年收入劃分為10等分,其中6成用於生活花費、3成用於中長期的儲蓄及投資理財,剩下的1成則是風險管理,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分配。 年輕族群先以年收入的10%的金額購買足額的醫療險與長照險,這是大致保障充足且客戶可以負擔的金額。

  3. 2023年5月1日 · 作為同齡人朱彥臻深諳年輕人的心理和消費特點針對有負債或月光族的年輕客戶她會著重強調透過強制儲蓄為日後的退休做規劃因此與他們談退休規劃時朱彥臻常以儲蓄為切入點透過4個問題點醒客戶。 問題一:「您有儲蓄的習慣嗎?

  4. 2021年6月1日 · 2043. 近期壽險業政策的各項變動,加上臺灣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現象,保障型商品在市場上的重要性愈趨凸顯,而在這當中保障型險種紮實扮演了抵禦人生風險,並且讓我們擁有一個圓滿人生的重要角色。 近期壽險業政策的各項變動,加上臺灣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現象,保障型商品在市場上的重要性愈趨凸顯,以保險十大黃金價值──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愛有所繼、幼有所護、壯有所倚、親有所奉、殘有所仗、錢有所積、產有所保、財有所承這其中的觀點來看,保障型險種紮實扮演了抵禦人生風險,並且讓我們擁有一個圓滿人生的重要角色。 帶領客戶瞭解保障觀念,助力打造圓滿人生.

  5. 2023年3月1日 · 陳彥志分享中國幾年前的保險監理方式較為寬鬆是採取先實行才監理的模式在此期間有許多有趣且創新的碎片化保單出現像是中秋節要是看不到月亮可以申請理賠的賞月險又或是情侶的分手保單等但這些是否能算是成功案例恐怕有不少的討論空間。 此外,碎片化保險在國外算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能讓更多原先買不起保險的人擁有特定保障,但臺灣的保險滲透率相對高,並不能完全參照國外成功案例。 就實際狀況來說,國外成功的案例在臺灣推行都不太成功,並不能完全照搬,還是要根據臺灣的保險市場做調整。

  6. 2022年12月1日 · 紹凱舉例,像是公司之前推出與基因檢測相關的商品,但在講解的過程中卻發現客戶對基因檢測的內容相對陌生,原先可能是預計透過基因檢測來帶出商品內容,而實際上卻要花更多時間在解釋基因檢測上,在經過幾次的實際拜訪經驗後,就可以透過反思

  7. 2023年6月1日 · 對此逢甲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陳彥志表示:「科技提供了更多保險公司針對保戶進行風險管理和預防的可能這將是之後10年蠻重要的一個趨勢10年展望瞭解保險公司在科技發展下可能產生的改變. 2019年底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讓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停頓也在生活上隔絕了大部分人與人的實體互動但也因此促使在過去只能在線下發展的活動努力轉型數位化陳彥志認為:「疫情短期雖對臺灣保險公司造成衝擊但長遠看來數位化和轉型後卻更能和世界接軌。 在過去,保險公司擔任「3分風險管理、7分損害填補」的角色,為保戶轉嫁風險損失;而未來,物聯網(Iot)和穿戴裝置的出現,促成許多外溢保單的商品創新,使得保險公司具有「5分風險管理、5分預防」的功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