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補土派 ,金元時期醫學派別。. 其代表人物是 金元四大家 之一的 杲 。. 杲以各種致病因素最易耗傷人體 元氣 ,提出了「內傷學說」。. 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他根據《 內經 》關於四時皆以 養胃 氣為本的理論,治療上強調 調理脾胃 、 升提 ...

  2. 跳轉到: , A+醫學百科 >>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時期(公元1115-1368年)的 劉完素 、 張從正 、 李杲 、 朱震亨 等四位著名醫學家。. 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 劉完素認為 疾病 多因 火熱 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固此稱之為 寒涼 ...

  3. 淋巴液迴流的 生理 功能,主要是將組織液中的 蛋白質 分子帶回至血液中,並且能清除組織液中不能被 毛細血管 重吸收 的較大的分子以及組織中的 紅細胞 和 細菌 等。 小腸絨毛 的毛細淋巴管對營養物質特別是脂肪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 由腸道吸收的脂肪的80%-90%是經過這一途徑被輸送入血液的。 因此 小腸 的淋巴呈 乳糜 狀。 淋巴迴流的速度雖較緩慢,但一天中迴流的淋巴液相當於全身血漿總量,故淋巴液迴流在組織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組織液的生成 |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4. 上焦病證,是指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從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開始就出現的 肺衛 受邪的證候。 溫邪犯肺 以後,它的傳變有兩種趨勢,一種是「 順傳 」,指 病邪 由上焦傳入中焦而出現中焦 足陽明胃經 的證候;另一種為「 逆傳 」;即從 肺經 而傳入手厥陰心包經,出現「 逆傳心包 」的證候。 【臨床表現】微 惡風 寒, 身熱 自汗 , 口渴 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 脈浮 數或兩寸獨大;邪人心包,則 舌蹇 肢厥 , 神昏 諺語。 【證候分析】邪犯上焦, 肺合皮毛 而主表,故惡風寒。 肺病 不能 化氣 , 氣鬱 則身熱。 肺氣不宣 ,則見 咳嗽 。 午後屬陰, 濁陰 旺於陰分,故午後身熱。 溫熱 這邪在表,故脈浮數。 邪在上焦;故兩寸獨大。

    • 病因
    • 臨床表現
    • 診斷檢查
    • 鑒別診斷
    • 併發症
    • 治療
    • 預防常識
    • 心律失常用藥要准
    • 參看

    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病因病理常見病因為心肌病、冠心病、心肌炎,亦見於結締組織病、代謝或浸潤性疾 患,不少病例病因不明。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資料,SSS病因不明者佔37.9%。文獻屍解資料表明心臟傳導系統原因不明退行性變為SSS最常見病因。除竇房結及其鄰近組織外,心臟傳導系統其餘部分,也可能受累,引起多處潛在起搏和傳導功能障礙。合併房室交接處起搏或傳導功能不全的,又稱雙結病變;同時累及左、右束支的稱為全傳導系統病變。 SSS病程發展大多緩慢,從出現症状到症状嚴重可長達5~10年或更長。少數急性發作,見於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心肌炎。 特發性硬化-退行性變、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外科手術損傷,高血壓等。部分為家族性或原因不明。病理改變主要為竇房結和心房纖維增生,可伴有竇房結動脈的結內部分...

    起病隱襲,進展緩慢,有時被偶然發現。如心、腦、胃腸及腎等臟器供血不足的症状為主,如乏力、胸痛、心悸、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易激動、反應遲鈍、尿多、食慾差等。可持久或間歇發作。出現高度竇房阻滯或竇性停搏時,可發作短陣暈厥或黑朦。偶可發生心絞痛、心力衰竭或休克等。急性下壁心 肌梗塞和心肌炎,可引起暫時性竇房結功能不全,急性期過去後多消失。 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呈間歇發作性。多以心率緩慢所致腦、心、腎等臟器供血不足尤其是腦血供不足症状為主。輕者乏力、頭昏、眼花、失眠、記憶力差、反應遲鈍或易激動等,易被誤診為神經官能症,老年人還易被誤診為腦血管意外或衰老症候群。嚴重者可引起短暫黑蒙、近乎暈厥或阿斯症候群發作。部分患者合併短陣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作,又稱慢-快症候群。 快速心律失常發作時,心率可突然...

    ①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每分鐘少於50次。 ②竇性停搏和(或)竇房阻滯。 ③心動過緩與心動過速交替出現。心動過緩為竇性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為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或撲動。 ④慢性心房顫動在電復律後不能轉為竇性心律。 ⑤持久的緩慢的房室交界區性逸搏節律,部分患者可合併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

    竇房結功能測定

    可對疑患者可選擇應用下述方法。 (一)運動和阿托品試驗:運動或靜注阿托品1.5-2mg,注射後1、2、3、5、10、15、20分鐘分別描記心電圖或示波連續觀察,如竇性心律不能增快到90次/分和(或)出現竇房阻滯、交界區性心律、室上性心 動過速為陽性。如竇性心律增快>90次/分為陰性,多為迷走神經功能亢進,有青光眼或明顯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二)經食道或直接心房調搏檢測竇房結功能:本法是病竇症候群較可靠的診斷方法,特別是結合藥物阻滯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更可提高敏感性。經食道插入雙極起搏導管,電極置入左房後面,然後接人工心臟起搏器,行快速起搏,頻率由每分鐘90次、100次、120次,逐漸增至每分鐘150次,每次調搏持續1分鐘,然後終止起搏,並描記心電圖,看竇房結經歷多長時間能溫醒並復跳,自停止刺激起搏至恢復竇性P波的時間為竇房結恢復時間。病竇症候群者固有心率在80次/分以下(予阿托品2mg加心得安5mg靜注後測定),竇房結恢復時間>1500m.s,竇房傳導時間>180m.s。 (三)動態心電圖監測:可了解到最快和最慢心率、竇性停搏、竇房阻滯等心律失常表現。 (四)運動試驗:踏車或平...

    主要基於竇房結功能障礙的心電圖表現,應排除迷走神經功能亢進或藥物影響。早期或不典型病例的竇房結功能障礙可能呈間歇性發作,或以竇性心動過緩為主要或唯一表現,常難以確診為本症,下列檢查 有助於評估竇房結功能。動態心電圖有可能在24小時內記錄到SSS的多種特徵性心電圖表現,結果陰性時可於短期內重複檢查。為排除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的影響,可作阿托品試驗(靜脈注射阿托品1~2mg)和異丙腎上腺素試驗(靜脈推注或滴注1~2μg),若注後心率不能增快達90次/min者提示竇房結功能低下。但陰性結果(注後心率增快到90次/min或以上)不能排除本徵。也可用心房調搏方法測定竇房結恢復時間(SNRI)和竇房傳導時間(SACT),病竇症候群患者的SNRT和SACT常顯著超過正常高限。對以上述電生理指標評估竇房結功能的...

    本病除嚴重心動過緩或心動過速除引起心悸外,還可加重原有心臟病症狀。心排出量過低嚴重影響腎臟等臟器灌注還可致尿少、消化不良。慢快症候群還可能導致血管栓塞症状。偶可發生心絞痛、心力衰竭或休克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病因治療

    首先應儘可能地明確病因,如冠狀動脈明顯狹窄者可行經皮穿刺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應用硝酸甘油等改善冠脈供血。心肌炎則可用能量合劑、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滴注或靜注。

    藥物治療

    對不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試用阿托品,麻黃素或異丙腎上腺素以提高心率。煙醯胺600-1000mg溶於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靜滴每日1次,避免使用減慢心率的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及鈣拮抗劑等。 中醫治療以補氣、溫陽、活血為主,可用人蔘加灸甘草湯,生脈散加四逆湯。

    安裝按需型人工心臟起搏器

    最好選用心房起搏(AAI)或頻率應答式起搏器,在此基礎上用抗心律失常藥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 竇房 結功能障礙本身的心電圖及繼發於竇房結功能失常的逸搏和(或)逸搏心律,還可並發短陣快速心律失常和(或)傳導系統其它部位受累的心電圖靜靜表現。 ①竇房傳導阻滯和(或)竇性靜止和(或)顯著竇性心動過緩; ②逸搏、短陣或持續逸搏心律,逸搏奪獲二聯律,遊走心律; ③伴隨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如頻發房性過早搏動。陣發或反覆發作短陣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或房性心動過速,與緩慢的竇性心律形成所謂慢-快症候群(bradycardia-tachycardiasyndrome)。快速心律失常自動停止後,竇性心律常於長達2秒以上的間歇後出現; ④房室交接處起搏和(或)傳導功能障礙,表現為延遲出現的房室交接處逸搏、過緩的房室交接處逸搏心律(逸搏周期>1.5s)或房室傳導阻滯,偶見合併束支傳導阻滯。 對於病態竇房結症候群進行藥物治療常較困難,因為:①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藥物如洋地黃、奎尼丁、普魯卡因醯胺及β-受體阻滯劑等常可誘發過緩的心律失常;反之,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藥物如異丙腎上腺素或麻黃素等,常可誘發快速心律失...

    病竇常由於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退行性病變或纖維化所致,應積極查找病因,對症處理,對心率過於緩慢者可安置人工心臟起搏器以維持正常生活及工作。 家庭應急處理: (1)可口服阿托品或異丙腎上腺素1~2片,每日3次。 (2)艾灸神門、命門、足三里穴,每次15分鐘,可提高心率4~10次/分。 (3)中藥黃芪、紅參、肉桂、附子、丹參、紅花煎服,能增快心率,改善症状。 (4)嚴重者或用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送醫院安裝心臟起搏器治療。 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應與洋地黃、奎尼丁、異搏定、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入心可定等藥物所致的暫時性竇房結受抑制進行鑒別。後者有服藥或注射病史,停止使用該藥後心率逐漸恢復正常,動態心電圖可有特徵性表現,均可與病竇症候群相鑒別。

    良性早搏與精神、情緒、過度疲勞、過多吸煙、飲酒、喝濃茶有關。老年人中良性早搏十分常見。患有心臟疾病,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時,更易出現室性早搏。 良性早搏如症状不明顯,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保持情緒穩定、戒煙,少飲酒和濃茶。不少良性早搏病人的自覺病狀是精神緊張所致,醫護人員的不正確解釋導致醫源性病狀。少數病人確有與早搏相關病狀,可酌情選用β阻斷劑、普羅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 器質性心臟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多見,如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後和心力衰竭。對這些病人使用上述藥物,可明顯增加病人死亡與猝死的風險。 因此,對良性早搏病人來說,重點在於解除顧慮,不用特殊藥物,即使早搏持續存在,也會預後良好。 對於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早搏病人,不可濫用...

  5. 《靈樞. 調經 論》云:「血氣者,喜溫而 惡寒 ,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經脈喜溫而惡寒,血氣在經脈中,寒者泣澀,溫者通利。 若腎中元陽不足,內生陰寒,不能正常地溫煦經脈,則經脈不利,氣血行泣而失其暢行。 同時「 正氣 存內,邪不可干」,陽氣既虛,血行不暢,局部經脈缺少血氣的正常涵養,則 寒邪 乘隙襲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經脈,初則關節疼痛,活動不利,久而出現經脈攣急,關節拘攣難以曲伸。 按以上病機分析,本節所病之寒邪,既有 陽虛 之內寒,又有 外寒 之襲入,正虛邪客,內外合邪, 虛實 夾雜。

  6. 李時珍繼承了正統的脈學博採歷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揮如他指出, 切脈 獨取寸口,是以此候 五臟 之氣,而不是切按 五臟六腑 經脈 之體,闡發透闢。 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 脈象 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的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對每一種脈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說 浮脈 「浮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把浮脈的 脈位 、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很清晰。 他還用「相類詩」、「 主病 詩」,把同一類的各種脈加以歸納,對其在診斷病證方面的意圖加以闡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