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 谭平山 (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原名 谭鸣谦 ,又名 谭彦祥 , 字 诚斋 ,别 号 聘三 ,男, 汉族 , 广东 高明 人, 中国共产党 和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主要创始人之兼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2.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委員. 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 譚平山 (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原名 譚鳴謙 ,又名 譚彥祥 , 字 誠齋 ,別 號 聘三 ,男, 漢族 , 廣東 高明 人, 中國共產黨 和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主要創始人之 ...

  3. 譚平山 (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 [2] ,原名譚鳴謙,又名譚彥祥,字誠齋,號聘三、誠齊 [1] ,廣東 高明區 人,是有建樹、有影響的民主 革命家 。. 1921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 。. 辛亥革命 時,他追隨 孫中山 加入 中國同盟會 , 五四運動 後,他在 陳獨秀 的 ...

    • 概览
    • 人物简介
    • 重要事迹
    • 人物评价

    民主革命家、著名政治活动家

    谭平山(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 ,原名谭鸣谦,又名谭彦祥,字诚斋,号聘三、诚齐 ,广东高明区人,是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时,他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广东中共支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在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不屈不挠,组建中华革命党、创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中,他的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建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谭平山是中国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知识分子之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著名政治活动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文名 谭平山

    别    名 谭鸣谦、谭彦祥

    早年参加同盟会。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五四运动”时主编《新潮》杂志,创办《广东群报》,曾组织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长,武汉政府委员和农政部长,中共中央驻国民党中央党团书记。

    1927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政治局委员。曾参加“南昌起义”,任前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主席。大革命失败后,曾主持成立“中华革命党”,后又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脱离共产党。

    1933年参加“闽变”,失败后赴暹罗、印度。抗日战争时期,任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1948年参加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副主席 。

    青少年时代

    谭平山,原名彦祥、鸣谦,别号聘三。1886年9月28日出生于广东高明县新元村一个贫寒的缝纫匠的家庭里。他的父亲谭恢世,原是高要县大乐棠村人,幼年逃荒到高明县为一寡妇收养为子,并替人当伙计,又做货郎,走村串巷摆卖绒线,后来在明城南街开设和生小布店,除了卖些绒线外,也代人裁缝衣服。母亲李氏在家里为人缝补衣服,增加经济收入。 谭平山有兄弟姐妹五人,兄谭干祥,平山排行第二,三妹谭喜,四妹谭竹山,五弟谭君牧。他的父亲为了改变其下层社会的地位,让谭平山上学堂念书,争取功名,光宗耀祖。但父亲病逝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平山被迫停学。到明城教了几年私塾,弥补家庭经济不足。他一边教书,一边坚持学习。后来,其兄为了成全他的学业,曾以店中及家中一些财产作典押,向族人借了不少银两,供平山读书之用。 谭平山在兄长的支持下,继续读书。他为人聪慧,勤勉好学,记忆力强,成绩常列前茅。他读完广肇罗实中学后,又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当时广州有名的两广优级师范本科学习,成了这所学校的工读生。 在广州读书期间,谭平山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仇恨封建社会制度。他四年学习结业后,到雷州中学担任数学教员,后又担任校长之职。此间,他参加过同盟会,以后又加入国民党,曾当选为广东省参议会代议士(即议员)。

    组建中共广东党组织

    1917年,谭平山和谭植棠、陈公博、区声白等一帮广东青年考上北京大学。此时,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谭平山看见了新世纪的曙光,焕发出蛰伏的战斗热情。尤其是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影响下,谭平山参加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的“新潮社”,该社出版了《新潮》杂志,宣传新文化思想。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帝国主义者强将德国在我山东半岛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北京城,群情激愤,久已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反帝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 5月4日,谭平山和同学们手执“拒绝和约”、“还我青岛”、“严惩卖国贼”等标语小旗,与北京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约3000人举行了示威游行,还痛打了驻日公使章宗祥,放火烧了赵家楼,因而被反动军警逮捕。5月7日,在全国人民的斗争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 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斗争,进一步激发了谭平山的爱国热情,他和谭植棠、陈公博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政衡》小报,明确提出“政治--主根本的革新;社会--主根本的改造,各种问题--主根本的解决”。谭平山在《政衡》上先后发表《谁是制造社会革命的工人》、《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我之改造农村之主张》等理论文章,这些理论观点,反映了谭平山正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化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 1920年夏天,谭平山和谭植棠、陈公博、陈达材等人大学毕业后回到广州,谭平山担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和谭植棠、陈公博于1920年10月20日创办了《广东群报》,并利用这个刊物继续宣传“五四”革命精神以及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促进广东革命群众运动的开展。 1920年8月,谭平山等在广州发起建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2月,陈独秀被陈炯明聘请为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接受聘请南来主要是为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科学与民主等新思潮,并创建广东共产党组织。谭平山即与谭植棠、陈公博登门拜访。讨论建立广东共产党组织问题。 广东在建立党组织过程中,和全国各地一样都和无政府主义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谭平山经常深入到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较深的理发工会的工人中,批判无政府主义各种谬论,鼓动工人加强团结,共同战斗,推翻旧世界,建立革命政权。谭平山并征得陈独秀同意,在《新青年》(这时《新青年》迁到广州)杂志第九卷第四号上,开辟了《论无政府主义》专栏,公开批判无政府主义的反动思想。 1921年1月,在陈独秀的指导下,经过谭平山等人的共同努力,成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成立中国共产党,陈公博作为广东代表出席了大会。同年11月,中共中央通知各地成立“区执行委员会”。谭平山被指定为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兼任中国劳动组合部南方分部主任,负责指导南方的工人运动。 1922年3月,谭平山参加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5月1日,谭平山和邓中夏、张国焘、林伟民、史文彬等人在广州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5日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陈公博等人没有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联孙反陈的决定,依然与陈炯明保持联系。党中央严厉地批评他们“对待陈炯明的问题犯了严重错误”,还派张国焘、张太雷来广州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命令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离开广州。由于陈公博和谭植棠不执行上级的决定,被开除了党籍,刘尔崧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这时,谭平山离开了广东到北京警监学校工作,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工作由冯菊坡主持。直到1922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决定国共合作,党中央才决定让谭平山回广东工作。

    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郑重地通过了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谭平山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局委员。 9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广州迁回上海,谭平山被委派为驻粤委员。10月,党中央决定派他作为我党的代表,参加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工作。 10月24日,孙中山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九人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负责筹备改组工作。 谭平山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资格担当了相当繁重的组织工作。他和谢英伯、陈树人、林黄卷负责出版《国民党周刊》,还担任临时中央的书记工作。除此之外,他根据临时执委关于在广州、上海两地进行改组试点的决议,于11月上旬首先在广州区抓改组试点,对国民党党员进行重新登记,并总结了经验,在《国民党周刊》发表了《国民党改组中应该注意诸点》一文,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下旬,谭平山又同廖仲恺抵达上海,与北方各省区支部讨论有关改组工作和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问题。谭平山运用广州区改组的试点经验指导上海的改组工作,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廖仲恺、谭平山的共同努力下,改组上海国民党本部为驻沪执行部。 这时,孙中山要求加速国民党的改组步伐,谭平山和谢英伯、杨庶椹在负责起草《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使纲领草案体现孙中山的改组原则和革命精神,在廖仲恺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废寝忘餐,夜以继日奋战,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把草案写出来。由于草案写作采取论文式,一些很好的具体主张的概括,没有列出条文,在国民党“一大”前夕,李大钊谒见孙中山时,认为谭平山等人负责起草的党纲写得不错,建议修改成宣言形式,便于掌握和宣传。孙中山采纳了这一意见,立即嘱胡汉民、李大钊会同原起草人谭平山和廖仲恺参考民国12年《中国国民党政纲》一文,修改成后来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通过的宣言。 鉴于谭平山在筹备国民党改组中所起的作用,孙中山在商定国民党“一大”代表名单时,专门指定谭平山为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广州特别区代表。1924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临时特别会议,决定由李大钊、谭平山、瞿秋白等人组成一个指导小组,指导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的中共党员。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亲自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21日上午,谭平山向大会作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孙中山及代表们均对报告表示满意。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大会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党章,选举了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谭平山被选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央组织部长,和主持中央秘书处的日常事务工作。 谭平山以组织部长的身份物色革命人材,发展进步势力。他先后选拔和推荐了共产党员杨匏安任组织部秘书;彭湃、罗绮园任农民部秘书;冯菊坡、刘尔崧任工人部秘书;高恬波任妇女部秘书,等等。 9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谭平山为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这样,他既参加国民党的党、政、军各方面的领导活动,又要负责统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国民党内的言行步调。

    谭平山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是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人物。当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他离开了党的组织,但仍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努力团结和发展进步势力,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多方面的斗争,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了贡献,不愧为有民族感的革命者和爱国主义者。

    谭平山一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综观他的全部历史,谭平山做了许多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是一位对中国革命有过贡献的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

  4. 谭平山 (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原名 谭鸣谦 ,又名 谭彦祥 , 字 诚斋 ,别 号 聘三 ,男, 汉族 , 广东 高明 人, 中国共产党 和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主要创始人之兼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生平 [ 编辑] 譚平山1886年出生于广东省高明县一个裁缝家庭。 1905年,考入 广州 两广优级师范学校。 毕业后到雷州中学任教并参加 同盟会 。 1917年,入 北京大学 哲学系学习,积极参加 五四运动 。 当时为抗议 二十一条 的学生先到 东交民巷 使馆区游行,后到许多政府要员居住的 新华门 静坐,随后部分学生涌进负责签约的交通部长 曹汝霖 位于 赵家楼 的私宅,并放火焚烧。 警方到场一共逮捕了三十二人,谭平山为其中之一。 1920年回广东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簡介.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 廣東 高明人。 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範 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 孫中山 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 1910年,於兩廣優級師範學校畢業,到廣東 雷州 半島的雷州中學(前身為 雷陽書院 )擔任數學教員。 1912年1月, 中華民國 成立,譚平山在雷州被推選為 廣東省 臨時議會96個代議士之一,參加廣東省臨時議會的活動。 不久,譚平山擔任雷州中學校長。 1916年,調到陽江中學任教。 1917年,譚平山考入 北京 大學文科哲學系學習。 在北大期間,譚平山參加了 李大釗 等組織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新聞學 研究會等組織。

  7. 譚平山1886年9月28日出生於廣東省高明縣明城新坊一個裁縫家庭1909年加入同盟會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廣州共產黨組織的主要創建人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譚平山擔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兼組織部長他為幫助孫中山改造國民黨實現國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