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日 · 龔則銘的思考模式重視追本溯源,而要找到業務員的學習動力,也必須從源頭處解決 業務員的心態如何?追求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首先心態方面,雖然許多團隊主管都鼓勵夥伴以創業思維取代受雇思維,讓自己成為老闆而不只是「打工仔」。

  2. 2023年7月1日 · 「實力」是要讓夥伴瞭解你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而「親和力」則讓他們願意接近你,覺得彼此「頻率」相近,他們才會主動找主管談話或請教,最終達至溝通目的。 學會聽,給對方肯定. 就如同我們接觸客戶,必須瞭解他們對哪些話題有興趣,找出彼此的共同點;同樣地,接觸年輕的夥伴或部屬,也必須瞭解他們興趣與喜好,無形中築起溝通的橋樑。 當彼此有共同話題,就會有交流,且當主管把他們當成是客戶,不要抓著發言權,而應留心聽他們說話,就會聽出他們沒說出口的「心裡話」。 在溝通之中,聆聽是最需要掌握的功課,很多人只會說、不想聽,但在輔導的過程中,聽比說更加重要。 當我們學會「聽話」,認真思考說出的每句話,雖然話不多,卻能句句正中靶心, 說中他們的「心事」。

  3. 2020年10月1日 · 2020 年 10 月 1 日. 0. 3247. 在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受到重創,以及7月1日後的儲蓄險光環不再,壽險業務人員應該如何應對市場上的重大轉變? 此次RFC認證財務顧問師系列演講活動,特別邀請到誠邦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傑克,用他豐富的經歷與學識,為我們闡述後疫情時代的保險新契機。 在美國,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IARFC)與CFP Board、Chartered Financial Consultant(ChFC)並列為財務規劃領域的3大認證機構。 自2000年起,IARFC開始在美洲、歐洲、亞洲、太平洋區、東南亞、大西洋區及大中華區提供專業認證培訓,目前已培育超過10萬名的RFC會員。

  4. 2019年10月1日 · 114157. 很多人都在努力,但是成功的卻很少,難道真的只有少數菁英才能成功嗎? 十年前,當中國人壽上千通訊處業務協理張瀞心參加國際龍獎IDA年會時,她感嘆現場的保險業菁英之多,真是星光璀璨,但是菁英畢竟是整體而言的少數,要如何讓其他夥伴也都能夠在保險行業順利發展下去? 做保險,無論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心中的一腔熱血,又或者是為了人生的長遠規劃,最重要的都是績效,希望月月有人問保險,季季有人做保險。 但保險業務人員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做到? 掌握可控元素,推動「平凡」夥伴業績進步. 大部分的保險業務人員都面臨業績起伏不定,收入忽高忽低,不知道如何自我管理,缺名單沒業績等問題;客戶不見不理,但是每個月都需要業績,沒有業績就沒有收入,遑論獲得更大的成功了。

  5. 2022年5月1日 · 「共好文化」可以說是貫穿樂高通訊處的一項核心特色。 而此文化是從創建團隊開始,只有3~5人的團隊下就開始營造,高菱蓮表示,要營造出穩固的團隊文化,從團隊建立初期團隊長就必須和夥伴達成文化的共識。 因此,在草創時期樂高通訊處的夥伴便開始建立起分工合作、互相幫助的制度與氛圍,而後也才能在每一位夥伴們長期的努力下,將「共好」的文化傳承下來,從資深到新進夥伴,一層一層堆疊起穩固的文化氛圍。 而這樣的文化對於團隊有什麼樣的益處? 高菱蓮認為,很多時候團隊主管只會輔導自己增進來的夥伴,甚至會排斥其他主管來干涉自己的屬員,深怕他們會給予夥伴錯誤的觀念或引導。 但因為樂高通訊處的共好文化,團隊主管彼此間的信任度高,即便不是自己所增進來的夥伴,團隊內的主管依然很願意花時間一起協助、輔導新進的夥伴。

  6. 2020年8月1日 · 經歷: 企業管理一等榮譽學士,主修金融與市場學;曾在多個大中華區保險公司擔任業務通路總經理、總經理、首席執行官、董事及顧問等重要角色。 每一個行業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亦可說是它的使命。 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若想出類拔萃,比其他同業做得更大、更強、更精,就必須掌握這個行業存在的核心意義,唯有如此,才能緊跟行業脈絡,更深、更遠地持續經營。 一旦違背行業的核心意義,即使你能獲得一時成功,但最終也將會被這個行業所摒棄。 那麼在保險業,業務人員存在的核心意義又是什麼? 我以自身近35年的經歷與大家分享一二。 保險業經營最核心的元素是風險,而業務人員存在的核心意義是協助千萬家庭在面對風險侵襲時,提供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古人云:「福禍兩相依。

  7. 2020年10月1日 · 張奇仁非常樂見夥伴成為一位獨立的業務主管,並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夥伴獨立就代表培育成功;而夥伴可以出去成處,其餘的夥伴就會看到這條路是行得通的,就會有更多人才願意為你所用,如此單位的氛圍是進取的,團結心也就更強。 張奇仁便是從仿效許月霞經理培育新人作法開始作起,最後學會了組織發展之道。 此外,分析單位何以長久,「培育人才」及「敢放權」是重點,主管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並願意付出,投入度也很重要。 如果連主管都願意投入業務人員的經營,協助夥伴安身立命賺到錢,而非只要求績效,這個團隊的發展就能可長可久。 因此,張奇仁一直提醒自己要跟市場接軌,要跟夥伴有共同的語言,業務夥伴才聽得下去,他們會覺得你跟他們是在同一個頻道上,而非主管說一套,夥伴做的是另外一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