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0月14日 · 郭:痛風是一種 關節炎 疾病,患者因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尿酸在關節積聚,成尿酸結晶體,關節因急性發炎而紅腫、劇痛,受影響位置常見於大拇指、腳趾等遠端關節,有時亦可引起發燒、疲倦等徵狀。 患者以40歲以上、常飲酒、少運動的男性為多,可能同時有三高、肥胖、中央肥胖等問題。 尿酸乃嘌呤(purine)分解後形成,嘌呤可由身體製造或從食物中攝取。 正常情况下,尿酸可由腎臟排泄,但當嘌呤代謝失常令尿酸於身體積聚,則會出現尿酸過高。 若情况惡化,患者不單一個關節受累,可能影響其他關節,如腳踭、手指、手腕、膝關節,嚴重個案可能因尿酸沉積在腎組織而形成結石,或出現急性尿酸 腎病 ,影響腎功能。 圖8之8 – (劉焌陶攝) 少食海鮮為何仍中招? 問:痛風發作有什麼風險因素?

  2. 2017年6月12日 · 中風, 定時量血壓, 控制體重, 爆血管, 視網膜靜脈堵塞, 養和特稿. 分享此內容: 55歲的先生,本身已是三高人士 (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但他從沒想過,中風來得這麼無聲無息。. 「發病那天,我只感到半邊身突然無力,初時還以為自己太累便睡 ...

  3. 2023年9月11日 · 11/09/2023. 尿酸, 痛風, 痛風石, 腎結石. 分享此內容: 目錄. 痛風石成因與尿酸過高有關 擅停降尿酸藥 結晶積聚致結石. 尿酸結晶體受刺激 誘發急性痛風現象. 結晶體積聚可影響耳後、手肘手指等 流白色液體. 痛風石出現 持續服降尿酸藥控制尿酸水平. 痛風病人持續高尿酸 影響心血管、腎功能. 【明報專訊】【編者按:痛風(Gout)都會生石? 痛風石是因為尿酸太高? 尿酸積聚成結晶體,影響關節紅腫、熱痛外,更會在耳後、手肘等身體任何地方生痛風石? 降尿酸藥有很多副作用? 痛風 不發作,可以停服降尿酸藥? 痛風病人若持續 高尿酸 ,對腎功能、心血管有影響嗎? 不想長滿痛風石,可以怎辦? 了解更多痛風石的成因和控制方法。 痛風石成因與尿酸過高有關 擅停降尿酸藥 結晶積聚致結石.

  4. 2021年3月27日 · 養和醫院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銘廣醫生指出,腎結石是非常普遍的疾病,主要跟家族病史及日常生活少喝水有關。 圖為部分腎石的種類。 腎石種類(部分): 治療方針:先評估病人個人狀况、腎石狀態. 究竟發現腎石,是否需即時介入處理? 醫生指出,部分病人體內的腎石可自行經輸尿管排出,惟需取決於腎石的大小、形態等因素。 如果腎石是小於5毫米,而且表面平滑,會有50%機會自行排出;反之如果腎石是大於5毫米,或是表面粗糙、形狀不規則,有可能會卡在輸尿管,有細菌的腎石很大機會引致細菌感染,如果病人有發燒及其他疼痛等病徵,腎石問題便必須盡快處理,否則有可能會導致全身性感染、腎功能無法逆轉等嚴重後果。 相關文章: 【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年輕病人宜盡早處理 免影響腎功能.

  5. 2019年1月29日 · 29/01/2019. 保暖食物, 冬季保健, 升糖指數, 營養師, 營養素, 糯米飯, 維他命B雜, 羊腩煲, 鐵質, 養和特稿, 高脂, 高鈉. 分享此內容: 目錄. 宜進食含鐵質、維他命B雜食物. 慎防高脂、高鈉、高熱量. 健康食法建議: 冬天氣溫隨時驟降,家人朋友共聚想吃得暖暖,相信不少人都會想起蛇羹、羊腩煲、糯米飯……等保暖食物,多吃這些冬天美食,身體是否真的會暖多一點呢? 當中又有什麼健康陷阱呢? 營養師教你食得健康兼保暖! (網上圖片)糯米飯、羊腩煲、蛇羹都是很多人的冬天美食之選。 不過,養和醫院營養師柳慧欣提醒,以糯米飯為例,配上臘腸等高脂肪及高鈉的加工食品,一碗生炒糯米飯已含兩湯匙油! 建議用特瘦臘味,配以蝦乾、瑤柱和冬菇等低脂食材配搭。

  6. 2018年1月11日 · 一文睇清30多個港九新界行山郊遊好去處. 即睇全文. 當病人回復清醒,適合接受復康治療,就可因應活動能力的受損情況,提供密集式訓練。 他提醒,善用中風後首3個月至1年的「復康黃金期」,對提升病人的復康進度有很大幫助,「尤其是有多方面功能喪失,包括活動、言語、吞嚥及自我照顧能力均有問題的病人,團隊會提供每星期5至6天,每天最多可達4小時的一對一復康治療。 當中包括1至2小時的物理治療,1小時的職業治療和1小時的言語治療。 周志平醫生強調,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目標。 而成效主要取決於腦部受影響程度、年齡、身體狀況、醫療團隊的無縫配合和家人的支持等,「臨床經驗,接受復康訓練的病人,功能上都有一定的改善。 有病人完成首3個月密集式治療後有明顯進步,有望在6至12個月的門診復康訓練後達至預期目標。

  7. 2020年10月19日 · 楊懌健與加拿大西門莎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007至2010年間在加拿大兩所護老院中觀察研究,2013年在期刊The Lancet發表第一階段結果,發現長者跌倒最常見原因是重心轉移,其次是絆倒。 研究團隊分析數據,歸納跌倒出現骨折的風險因素,並驗證髖關節保護墊(護髖)能有效減低受傷風險。 研究結果在今年5月刊登於The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關節保護墊(林若勤攝) 研究分析了2377段長者跌倒影片,當中30次跌倒(1.26%)導致髖部骨折,最常見部位是外側或後外側骨盆,顯示側向落地引致髖部骨折的風險最大。 由於向前跌倒導致頭部着地的傷害大,所以有長者為免頭部受到撞擊,有身體轉向的反應,「向前跌倒」的長者,有45.3%身體轉向變為側身落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