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30日 · Eddie的才華受到賞識下做過作曲人編曲人唱片監製EMI」、「華星」、有線電視台擔任要職好作品多不勝數包括浪淘沙》、《中國夢》、《路直路彎》、《從未如此深愛過合作過的眾多歌星包括汪明荃葉麗儀呂方杜德偉等

  2. 2016年12月16日 · 作為美國思想家杜威John Dewey)的忠實門徒,胡適高舉實驗主義的哲學,主張凡事存疑,不可視為金科玉律。 「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是他膾炙人口的格言。 就時代背景而言,或許因為實驗主義把中國傳統的考據史學跟現代的實證科學聯繫起來,致使杜威的學說(較之康德、羅素諸公)於西學東漸中影響尤深。 但容我指出,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的實證方法有着本質上的分別。 自然科學的數據可以主動做實驗來搜集,但史學的材料只能被動地從古籍裏勘查。 自然科學的理論可以預測未來,史學的鑑古則未必足以知今──歷史不是唯物的,時勢是有思想的英雄所創造的。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為何財政司改稱財政司司長? ──現代漢語詞典的缺漏. 李家超:來屆區議會保留選舉成分 議席與現屆相若.

  3. 2022年9月14日 · 苗學禮(Tony Miller)是港英政府年代的官員,為什麼當年會來到香港擔任官職? 他在回歸後決定留在香港,終身學習中文,為什麼? 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 由教育落後到pisa奪佳績
    • 由招收工農兵學員到爭大學排名
    • 學習是人類天性 教育卻不是
    • 從一技傍身到「用非所學」
    • 杜威來華 洋為中用教育變革
    • 從集體主義到市場經濟
    • 立德樹人還是培養人才?

    一開始,程介明教授便指出,他的演講有一個副題:「教育發展的中國故事」。他首先談到自己與中國教育的淵源,比改革開放還早。「我家裏有一些文化大革命時的課本,那時候,物理課本只講『三機一泵』,即電動機、發電機、拖拉機和水泵。」 程教授回顧40年來中國教育的發展,坦言變化很大。「變化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大學生由86萬增至3300萬;來華的留學生,由1200人增至48萬。今天中國教育有幾個特點,值得大家留意: 「一、全民入學率達到100%。在中國,由於政府介入(教育),因此入學率很高; 「二、學生成績:2009年,上海學生首次參加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即取得優異成績。中國學生被認為在提取、分析和應用知識方面最高,與日本、韓國和越南屬同一類型,但在學習的興趣、動力和愉快程度方面卻偏低。 文革時期電...

    「三、高等教育恢復後,開始時集中國家力量,優先發展北大、清華、中國人民大學、復旦、交通、同濟等大學,次第發展其他大學和大專院校。這些經驗,很多國家在學,印尼學,馬來西亞學,連德國都來學。大家覺得,集中資源或能令一些大學『跑出來』,即在大學排名榜的位置高一些。 「四、教師教學方面,每個科系設有教研組,這種集體性質的專業發展,別的地方找不到。 「五、然而最重要是總體的改革,許多國家覺得很難做。在美國有許多學者從事突破創新,精彩紛呈,但是沒有辦法推廣到國外。 「文革10年,中國內地基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有的都是「工農兵學員」。至於英美,有一次,我問一位高級英國(教育)官員,問他任內最自豪的是什麼?他說”Phonics”(拼讀),他的眼界就是這樣。在美國,很多老師會說test scores(...

    「中、日、韓、越等亞洲國家,過去十多年在教育改革方面投入很多,但每每在『公開考試』的問題上遭遇瓶頸。在日本,75%大學,包括主要的大學,招生都是用同樣一種測驗,到目前為止主要是多項選擇題,層次很低。大學也不想搞得太複雜,以免搞亂招生程序。中國則仍在努力,希望在高考等方面減輕同學的負擔。」 程教授認為,學習是人類的天性,教育卻不是;教育只是人類為自身設計的一種學習體系,「我們現在的學校基本上是西方傳過來的,在這之前,中國的教育是科舉,其實科舉不是教育,它是用來選拔官員的。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國則有佛教教育,老撾有四成的基礎教育是在佛教學院念的,除了佛經外,還有語文、英文、數學、科學等內容。而在中亞的伊斯蘭教國家,清真寺旁也會有回教學校,念的除了《可蘭經》外,也是語文、英文、數學、科學。也就是說...

    程介明指出,在工業社會,教育是瞄準就業的,所謂「一紙文憑,一技傍身」便可以「一帆風順」,但在今天的後工業社會,往往是「用非所學」,以香港大學來說,除了醫學院畢業生幾乎必會當醫生外,其他的院系均「失守」:「工學院有35%畢業生沒有進入相關行業,法律學院也是如此,其他不管是念歷史、念生物,都是從事金融業為主。」轉工、轉行、間歇就業已是司空見慣,創業自僱、同時從事多個行業,甚至「主動失業」的都有,所謂「對口就業」,狹窄的人力資源供應,已經不可能成為教育的目的! 遺憾的是,設計教育、從事教育的人,在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都仍然停留在工業社會」。程教授認為,中國是探索人類教育下一步最好的地方。

    他解釋,儘管學習是個人的事,教育卻是社會的事,處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我覺得用這個來看中國教育,會看出另外一種圖景: 「中國傳統的教育,剛才說其實不叫教育,可是唯有這樣,才與教育比較相近。科舉的基本套路,就是『十年寒窗,一朝成名,拜為宰相,招為駙馬,衣錦還鄉』,特點是: (一)相信勤奮,不相信先天條件; (二)不必顧慮個人出身,只要努力就行; (三)科舉是「公私兼顧」的「套餐」 (package deal),它既能選拔人才,服務社稷,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同時又能滿足個人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的慾望。這裏也可看出,西方人的基本思路是「找方向」;中國人的基本思路則是「找平衡」。 中國要到二十世紀初才出現西式學校,今年也剛好是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

    「總的來說,1949年之前,我們有教育全民之意,如陶行知他們提倡的,都是適合全民教育的,但卻沒有全民體系之實,當時政府也沒有這個魄力。1949年以後,提出五年計劃(1953),實行計劃經濟,教育也納入全民體系,各部門的人才需求,變成教育的產出,畢業生的工作分配,依從集體主義原則,即『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利益放在第二位』,這是個人與社會關係的一個極端,即國家的需要淹沒了個人欲望。 「改革開放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方面是社會主義的國家需要,另一方面是市場經濟的個人利益,哪一個比較多?很難說。然而也可能出現另一個極端,就是個人慾望掩蓋了社會需要。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不僅中國,所有教育體系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這種「大我」與「小我」、公與私、中央與地方、劃一 與多元、收與放的矛盾,...

    那麼,教育的目標是要立德樹人,還是培養人才?程教授提醒,「人才」基本上是經濟話語,但我們生活卻不只是經濟生活 。純粹以「人才觀」看教育,會變得短視,忽視了個人的變換前景。因此,立德樹人才應是教育的目標。 接着,他提到美、日、韓國、新加坡、台灣、中國內地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對於21世紀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美國比較重視學生的各種「能力」是否足夠應對21世紀的需要;韓國比較特別,要求做「獨立的人、聰明的人、優雅的人、民主公民」,而亞洲國家和地區普遍重視個人的修養和素質。 對於中國教育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程介明教授認為,怎樣解決國家需要與個人前途的平衡是最大的挑戰。至於新時代的教育,是旨在釋放潛能,抑或職業訓練?他指出,「這是一個未講完的故事」,教育工作者仍然任重道遠。 下期續刊張國華教授主持,程介...

  4. 2023年3月15日 · 早在19世紀,美國哲學家約翰·威(John Dewey)已提出,傳統的教育讓兒童學習到的多為「旁觀者的知識」,造成了知識的狹窄化。 早在20世紀初,威提出進步教育,強調以孩子為中心,注重孩子的興趣和自由,尤其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權,孩子學習到的為「經驗者的知識」。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香港教育局也有提出。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教育局以促進學會學習及全人發展為宗旨,推出一整套靈活開放的課程架構,推動學校教育的範式轉移──由以課本為主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多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自行研發作品. 今年1月,「感.創.做」夥伴學校──天主教博智小學就舉行了為期3天的專題研習課(Wonder Week),在成果展示日裏,讓一眾爸媽見證孩子自己設計的小作品。

  5. 2020年5月5日 · 4月30日有家長投訴某校老師在教鴉片戰爭時,說戰爭的源由是因當時英國發現中國很多人吸食煙草(鴉片),英方為了消滅鴉片,故向中方發動鴉片戰爭。 這段網上教學材料引起了不少的批評。 作為一位教師,一位專業的教師,一位香港的教師,是不會不知道鴉片戰爭的起因的,香港的割讓正是因鴉片戰爭,教師要找相關材料非常容易,也有非常詳盡的資料。 筆者總不相信老師不知道他所教的與事實不符,我只相信教師是有意為之。 要知道這位教師所教的只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些學生尚未有判斷歷史真偽的能力,教師所教的,小二學生都只能接收、相信。 誤導學生誰之過? 更有甚者,教協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說:「設計希望同學能夠根據史實,看不同的觀點,再作自己看法,對同學的要求較高,但亦提供很多思考空間。

  6. 2020年10月18日 · 父親在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和教育,大學當時的校長郭秉文曾經赴美深造教育哲學,就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翰‧威(John Dewey)和保羅‧孟祿(Paul Monroe)等學者。郭秉文校長邀請這兩位學者來此講學數月,讓國立東南大學以全國最進步的教育中心之姿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