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18日 · 林志玲嗲嗲的娃娃音背後,藏着一顆知性又優雅的心靈。 像林志玲這樣把談吐變成了一門藝術的女人,無論是在那裏都是出挑的,她們懂得藏起鋒芒,知道什麼是優雅,什麼是善良。

  2. 2023年8月8日 · 眼見香港面對垃圾圍城的危機,本社訪問了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潘智生教授,就如何解決垃圾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環顧世界大部分先進國家如歐洲、新加玻、日本等地,城市周邊土地資源有限,因此也逐漸減少使用堆填區模式處理垃圾問題,堆填區模式說白了是「眼不見為乾淨」,卻是治標不治本,所以彈丸之地的香港,也有需要尋求替代堆填區的解決方案。 根據環保署公布的2021年數據,香港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量為415萬公噸,平均每日生產都市固體廢物約有1.14萬公噸,以往香港處理垃圾主要依賴三個策略性的堆填區,分別為新界西堆填區、新界東南堆填區*及新界東北堆填區,按香港垃圾的棄置速度,三個堆填區都會於2030年達致飽和。

    • 香港課程改革的困擾:壓力非常的上移下過程
    • 國際經驗:2000年後各國課改日程與走向
    • 教師專業:教學力與創發力
    • 由小至大:教育的試驗與改進

    數算時間,原來香港啟動上一次課程改革已是2000年。而2009年實施新學制,標誌着改革落實。然而,整個過程卻有着一頁頁血淚史,如引發教師自殺問題。不少學者,如霍秉坤和葉慧虹(2010)(註1)、林智中、余玉珍和李玲(2019)(註2)等,在推動課程改革10周年和20年時均作了回顧和檢討,指出箇中問題: 1. 管理主義主導,着重上移下地施行,帶來限制; 2. 課程改革及發展過程,較側重官員、課程學者、專家等人意見,教師參與專業制訂不足; 3. 學校領導層和教師工作量高、壓力大,構成妨礙因素。 教育同工經歷了一次痛苦的改革過程後,又能否為學生學習帶來重大效益呢?根據林智中、余玉珍和李玲的研究,指出「單從現時的國際調查研究報告來看,很難確定課程改革直接給學生帶來學習改進。但能確定的是:課改之後初中...

    追本溯源,香港教育改革建基於2000年發表的《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文件。這一文件參照上世紀末全球各地教育改革的趨勢而制定,本身具有一定前瞻性。然而它在落實後,已漸漸跟不上全球教育不斷變化的狀況。 事實上,在2000年後,全球各地因應社會急速變化、科技發展等因素,於課程改革方面均以核心素養為重點。早於1997年,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已展開有關核心素養的研究,於2005年發布題為《素養的界定與遴選》(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DeSeCo)的研究報告。其後OECD便據此持續探討及深化教育模式和評估方式,並於2018年推出全球素養(glo...

    面對上述趨勢,香港要再次推行教育改革自是無法避免。然而,正如開首教育同工的意見所示,校長和教師均感到教育改革很難推行。為何會有這種情況呢?要真正達成教育改革,其實關乎兩方面: 一、政府向學校釋出的空間有多大,容許他們持續優化、引進及調整? 二、教師有多大動力去自主地創新教育?以下將集中第二方面作討論,為未來教改路向分享一點淺見。 筆者認為,教師要自主地創新教育,必須同時具備教學力和創發力。所謂教學力,是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執行能力。當中包含消化課程、設計及訂定學習經歷、教學技巧等。這可說是將教育改革付諸落實的能力。毫無疑問,香港教師勤奮,能不斷改進,且具備頗強執行能力,自然在這方面獲不錯評價。 問題在於創發力。這即教師遇到教學困難或學生學習問題時,能嘗試引進不同經驗甚至創新方式去解決,並透過施...

    然而,這種創發的動能,往往才是改革的關鍵。我們提到教育改革時,常舉出不同文件,但當中內容並不是改革達成時才出現。舉個例子,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對現代天主教會變革影響甚深,然而它提出的很多觀點並非靠「魔術棒」而憑空誕生,而是早於會議前已蘊釀。梵二則扮演着匯集和整合這些觀點,並為其賦予正當性的角色。以此觀之,教育改革亦是依賴教育同工持續創發、累積經驗和成果,方能由小至大,成為日後改革的基礎。 這也能讓我們看到現今教改問題的癥結所在:香港由2000年開始推行教改至今所帶來的問題及困境,正源於供教師創發和發展的空間不足,令學界一直糾結於上移下、等待官方發起才去做的心態。結果,當官方不得不改革時,教育同工才醒覺到要徹底改變,造成「改革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困局。 無疑香港教師的教學力很高。但若一直缺乏供...

  3. 2020年6月27日 · 本篇將以逆向思維,將觀察點轉移到覺民的妻子陳意映身上,透過〈訣別書〉及相關的資料,推想她的處境和感受,照應覺民的故事,開拓歷史的想像空間。

    • 林志玲1
    • 林志玲2
    • 林志玲3
    • 林志玲4
    • 林志玲5
  4. 2021年11月10日 · 生命教育四步曲. 第一步:認識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一步應該從「認識生命」開始,從認識生老病死開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順其自然才是好的。 我們要學懂接納:人,生病有時,健康有時;順境有時,逆境有時;成功有時,失意有時;快樂有時,傷心有時。 為要「認識生命」,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接納:接納變幻不定的人生,接納並非完美的自己、他人和社會。 雖然人生多變,雖然人生不是事事如意,然而每個生命生而獨特和寶貴,所以,當我們明白到生命的本質和特徵後,何不嘗試開放心懷去學習接納、去學習愛? 第二步:欣賞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二步是學習「欣賞生命」。 生活變化萬千,我們不妨多以閒心閒情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投入大自然懷抱、欣賞藝術作品、與人交談、體驗愛的感覺等。

  5. 2020年10月19日 · 明白情緒:鏡中的我. 「鏡中的我」提出三個我:我認為別人眼中的「自己」、我想像中對這個「自己」的看法,及這種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而產生的感覺。. 你看到嗎?. 作者: 泳施. 2020-10-19. 學海無涯. 撰文: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泳施校長、李家豪老師 ...

  6. 2024年7月29日 · 反映香港歷史大格局的人生. 感謝星爺讓我早大家半步閱讀書稿,彷彿回看了香港一甲子歷史。. 星爺基層出身,1960年代從深水埗侷促蝸居遷到慈雲山高處的沙田坳邨,印證早期公屋改善民生的階段;1970年代教育普及,不分階級,機會平等,讓他順利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