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22日 · 那辛是那英胞姊,有傳那辛是製作《中國好聲音》的燦星文化創始人。 那辛發文澄清傳聞,表示不認識徐海星,她不是「燦星」老闆,也早已離開了「夢想強音」(《中國好聲音》選手簽約公司),大家可以在國家信息公開網查證。

  2. 2024年5月14日 · 湖南衛視《歌手2024》5月10日首場直播後,不僅賽果(美加歌手奪去第一、第二名)引起熱議,老將那英獲得第三上演《那英歷險記》,網民普遍評價中外歌手「不在一個檔次」,「那英 葉赫那拉氏的宿命」、「格萊美大戰草莓音樂節」等成為熱搜詞,多 ...

  3. 2024年5月17日 · 因為那英和慈禧太后同屬滿族葉赫那拉氏,被網友調侃「對抗列強是葉赫那拉氏的宿命」。 《歌手》節目也逐漸和「愛國」扯上了關係。 知名歌手韓紅戴上「中國歌手」頭銜發微博「請戰」,正式開啟了娛樂愛國化的輿論。

  4. 6 天前 · 【明報專訊】過去一周網上流傳片段顯示,英國駐墨西哥大使本傑明(Jon Benjamin)擎槍指向一名大使館職員,媒稱他事後已被撤職。《金融時報》上周五(5月31日)報道,本傑明4月時因公務出訪墨西哥北部杜蘭戈和錫羅亞兩州,其間在座駕前座舉起攻擊步槍指向後座一名使館本地職員,並面露 ...

    • 1970年代一位記者的「超前視角」
    • 穿梭於東西方的混血兒
    • 英國盡力避免港英「死期」
    • 算不到「時辰到」那一刻
    • 難民心態再次若隱若現

    這樣的說話,如今看來平平無奇,但大家要知道此書首先發刊於1968年,再版發刊於1976年。1968年,香港剛剛經歷了「六七暴動」,時任總督戴麟趾(Sir David C. C. Trench)勉力維持了港英的管治,同時在彼岸的澳葡政府卻在1966年的「12.3」事件後威信盡失,國民黨在澳門的政治勢力亦徹底輸給共產黨,澳葡從此活在中共的影響力下。1976年前後,港英在時任總督麥理浩(Crawford M. MacLehose)的管治下推出各項影響深遠的改革:建設公共房屋、社會援助制度、推出九年免費教育、創立廉政公署、開發新市鎮等,香港的電子工業、商業和金融業亦大有發展,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當年,麥理浩尚未到訪北京,香港社會以至輿論普遍仍未深入意識到港英殖民管治於1997年的「大限」,更...

    然而,這本書並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要了解香港是如何被「借來」的,港英又曾經如何考量自己的「死期」,曾銳生(Steve Tsang)的一部著作《香港現代史》(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能提供堅實的分析材料。在1841年鴉片戰爭時,時任英國外相巴麥尊(Palmerston)曾經形容香港為「一塊搵間屋都難的荒島」(a barren island with hardly a house upon it)。的確,英國當年遠征大清的目標,絕不是一個香港島,而是其在「遠東」地區的商業發展——在英國約於1860年派遣駐華大使之前,香港總督同時是處理英國在華事務的最高級別官員。 由於香港自鴉片戰爭後成為靠近中國大陸的「境外」地區,於是不少在內地政治變動中失勢的官員、文人、...

    香港,就在近代東西方交流史的機緣下成為一位「半唐番」的混血兒,成為西歐及世界各地的「大班」跟中國打交道時的「洋行買辦」。不過,這位穿梭於東西方世界的混血兒,也不是沒有察覺其歷史機遇也有「死期」。在1925至1930年出任香港總督的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便曾向英國提出向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爭取把「租借」回來的「新界」正式納入港英版圖。「新界」以及「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地帶,是清朝於1898年「租借」予英國99年。若不把這大片「租地」納入版圖,那在1997年租期屆滿後,難道港英便只剩下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金文泰是盤算着要趁中國內亂頻頻、軍閥割據之時,為當時的港英解決「死期」的問題。不過英國並未接納金文泰的提案——倫敦當時研判認為,沒有一個中國中央政府會冒中華民族主義的大不...

    不過千算萬算,總算不到「時辰到」的一刻,就在「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一書再版問世後的數年——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華會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讓香港前途問題成為社會話題,及後在1982至1984年22輪中英談判後,香港回歸塵埃落定。

    回歸以來,香港在《中國憲法》及《基本法》的憲制下實行一國兩制,在中國主權下延續跟內地社會不同的生活方式。回歸之時,香港人大抵沒有把已故領導人鄧小平「50年不變」的承諾視作「死期」,大家也視回歸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我們的家。然而近來香港局勢劇變,港人移民他方的消息接踵傳來。在民心浮動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的難民心態,又再次於香江的生活點滴中若隱若現。

  5. 2024年3月31日 · 哲學角度:從德勒茲的尼采到芙莉蓮的葬送(下). 【明報專訊】上文提及,《葬送的芙莉蓮》中的尤蓓爾是「超人」(Übermensch),但「超人」的面貌可不止一種,德勒茲在其著作《尼采與哲學》中便謹慎地處理有關「超人」的描繪:尼采向來不認為要 ...

  6. 2024年3月31日 · 阿冬之所以選擇到日本闖一闖,源於兒時對日本的憧憬,她從小看日劇、動漫和電影長大,對裏面描繪的一切景象自是好奇,想看白雪皚皚的富士山、以榻榻米鋪設的「和室」種種,抱着享受生活的心,展開她在日本的工作假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