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釋太虛是民國佛教史上最具魄力的佛教改革家也是一位對時代最具敏銳觀察力的佛教思想家他生於清光緒15年1890年),光緒30年16歲時出家1947年3月17日圓寂從1912迄1947年他圓寂期間為他主要活動的年代幾乎與1912至1949年的民國時期相當本書以太虛時代為題探討釋太虛本人以及他本人涉及的:「革命與佛教」、「佛教與政治」、「佛教軍事與戰爭」、「佛教與經濟」、「佛教與外交等不同面向議題),藉以勾勒出1912至1949年間的民國佛教」。 由於釋太虛在民國佛教史上,有其特別重要的地位,而且他所從事的佛教文化事業,對於他所處的時代曾發生極大影響,他所提出的佛教革新與佛教文化理念,對於我們所處的當代,仍深具啟示之價值與意義,此為作者撰寫本書之用意。

    • 概览
    • 生平事迹
    • 主要著述
    • 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高僧

    太虚(1890-1947),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

    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

    光绪三十年(1904)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

    1909年随寄禅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又于南京金陵刻经处祇洹精舍从杨文会学佛经。

    1911年在广州组织僧教育会,住持白云山双溪寺。时值黄花冈之役,因作诗凭吊,不容于清廷,遂离粤返沪。

    1912年与同学仁山等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中国佛教协进会并入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刊《佛教月报》总编辑。撰文宣传“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的僧伽制度。

    1917年应请至台湾弘法。

    太虚法师对法相唯识深有研究,并主张把唯识思想应用于现实社会。主要著作有《真现实论》《法相唯识学》《起信论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寰游记》等,门人辑有《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一是整顿僧团,改革僧伽制度。也就是要从出家的主持僧(僧团)和在家的居士正信会两方面来整顿和振兴佛教。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各地信众组织成立佛教正信会,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他主张以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信众的根本,培养善美的人伦道德,改善社会风尚。1913年,太虚在寄禅和尚的追悼会上,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就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要求革除鬼神迷信,积极倡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将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变为十方僧众公有制,并作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兴办佛教事业之用。

    二是提倡“人生佛教”,其内容是引导大众由“人乘”起行,简别天乘、声闻,以契合时代机宜,由人道的殊胜养成完满的人格;引导大众修六度四摄,统摄大乘诸法,以劝发菩萨行,通过践行圆渐之教而非圆顿之教来引发菩提心;要以趋向佛乘为归极,以成佛为宗旨,最终由此来实现人间净土。

  2. 1. 条 形 码. 978-7-80214-203-9.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本书目录. 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太虚大师,中国近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运动的巨擘,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融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理论上提出许多独创的见解,他的“人生佛教”理论,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

  3. 指无垠的宇宙,无论是张载(宋)以前的哲学家对太虚的理解还是张载之后提出对太虚的新看法,都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看法与认识。 中文名. 太虚. 出 处. 《庄子·知北游》 类 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 念. 指无垠的宇宙. 目录. 1 解读. 2 中医应用. 1、太虚含义的演变与分歧. 2、“太虚”与中医. 解读. 播报. 编辑. 太虚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太”通大,“虚”指空间。 始见于《庄子·知北游》:“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黄帝内经·素问》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以太虚为万物的本始。 北宋张载对太虚作了重要改造,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以太虚为气之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

  4. 3.古代哲学概念。. 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 宋 张载 《 正蒙 ·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於天地之间。. 太虚,是汉语名词,拼音是tài xū,出自《庄子·知北 ...

  5. 中文名. 帝释天. 外文名. Śakro devānām indrah. 别 名. 释迦提婆、天帝释、天主、因陀罗、憍尸迦、娑婆婆、千眼. 主要成就. 是佛教 二十诸天 中的第二位天主. 信 仰. 佛教. 坐 骑. 白象. 配 偶. 舍脂. 身 份. 主神. 诞 辰. 正月初九. 目录. 1 神号. 2 形象.

  6. ISBN. 9787100074575. 纸 张. 胶版纸. 丛 书.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法相唯识学》对东西方主要 哲学流派 予以论列评判,认为各种理论均未臻完善,只有 唯识论 才是最高的真理。 作者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诸法众缘生唯识现,断定一切事物现象皆依各种关系、条件而产生而存在,同是识 所变现,否认有独立于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以心理为中心点、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