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六祖壇經心得 ( 149 )一相三眛、一行三眛.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 ...

  2. 惠能大師為了使行者清楚,舉例說明:其實 在自性中是沒有遮住的,如日月在空中常明。 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常被浮雲蓋覆,上明下暗。 而一般行者只見下暗,就說沒有日月。

  3. 因深知不同眾生外有異相,但其本來面目如一,故行者不因異相而有差別對待之念頭與行為,而以平等觀之,且採取最適當的做法,與眾生分享「覺」。

  4. 六祖壇經心得 (8)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 遍體汗流,擬呈不得。. 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 ...

  5. 為何六祖惠能從自心與自性來解讀四弘誓願?. 〈一〉. 有一善知識如是問:. 您對六祖壇經的研究之精闢,令後學甚感佩服。. 最近後學對經典一處十分不解,是關於四弘誓願。. 六祖說的四弘誓願,和我們一般的解讀似乎有所不同。. 六祖是從自心自性的方面來 ...

  6. 惠能大師從五祖得法,但亦不能忘記那位誦金剛經的客旅,還有取銀十兩給惠能大師充老母衣糧,是這些因緣使惠能得法。 惠能大師得法之後,若未遇無盡藏於曹溪,未遇印宗於法性寺,則惠能亦無法將正法流傳於世。

  7. 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這裡透露出惠明不回東山寺了,反倒要在某一個區域(袁、蒙之間) 將覺悟之法傳揚開來。. 所以覺者並不遁世而索居。. 東山寺已有忍和尚是一把大火炬,所以惠明既已被點燃,就應該在旁的地方盡他的功用。. 如四十二章經所云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