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8月6日 · 港人對移民從來不陌生,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後就出現信心危機而引發移民潮。 今時今日的香港江河日下,烏煙瘴氣,萌生避秦之意不難理解。 但香港早已不是借來的地方一個人或一家人要切斷生於斯的感情而作出今生不回家的決定中間要經過多少糾結和爭扎? 去非易,留亦難,只願以後更多香港人可以安心在這裏過好日子,不用再為去留而煩惱。 註: 1 〈今生不回家〉作曲:周國賢 作詞:黃偉文 編曲:孔奕佳 監製:周國賢/孔奕佳/Goro Wong 主唱:周國賢. 2 〈生於斯〉 作曲:倫永亮 作詞:林夕 編曲:倫永亮/Cousin Fung/賴映彤@groovision 監製:簡 主唱:C AllStar.

  2. 2017年7月10日 · 兩年前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在明愛賣物會上盛讚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本人寫了一篇文章當湯漢樞機盛讚林鄭月娥 —— 論香港天主教會與政府關係之前世今生》(下稱),闡述香港天主教會與香港政府對年的互動關係隨著林鄭月娥履任行政長官助理主教楊鳴章也將於八月湯樞機退休後接任正權主教教會與港府的良好關係將更上一層樓。 本人在《當》文中如此寫道:「林鄭曾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早就與社福機構包括明愛有所交流。 其天主教傳統名校出身,港英時代在公務員系統內平步青雲,基本上就是殖民地價值的化身。 如果梁振英代表土共『適度有位』、『搞鬥爭』,林鄭則代表殖民地時期『積極不干預』、『政商關係良好』等原則…… 此種思維,與教會保守板塊一拍即合。

  3. 2022年9月5日 · 2019年畢業的阿正,則在讀大學最後一年才決定投身教育。 入行前他詢問意見,老師都著他不要教通識科,「話『呢科到水尾』」;但因為讀政治學出身,阿正自言若想做老師,並沒太選擇:「有啲人投身教育,係想以生命影響生命,呢種情操(我)當然都有。 但對我嚟講,生命嘅影響最終係要影響到社會。 林子孺本來是記者,工作了四、五年後覺得變化不大,又想從事與教育有關的工作,便報讀教育文憑。 他覺得,當通識教師和記者最相似的地方,是可以探討社會上不同議題和故事,只不過他的受眾,由報章讀者變成學生。 入行至今,林子孺一直主力教授高中通識科,未有兼教其他科目。 通識科強調沒既定立場和標準答案,林覺得教學上有很大討論空間:「佢知道一面,但對另一面冇咁理解,我就去補充。

  4. 2014年11月20日 · 用聖經來說服我——請教管浩鳴牧師. 原圖:蘋果日報. 貴為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牧師形容佔中三人走得太前使教會尷尬,這一回不單使我這個信徒感到尷尬,更拖全港教會落水,教會、牧者、信徒們豈能不回應? 管牧師次次發言彷如核爆,屢屢能引起廣大爭議,他的言論值得我們一再重溫: 自今年四月起,管氏曾有三次關於政改的言論: 反對佔中論:4月1日接受報章訪問(註1),他認為「宗教不會叫人暴力抗爭」,明確反對佔中;在另一篇報導裡(註2),他更明示公民抗命關乎生命及信仰存亡,言下之意,就算政改不彰,就不能以公民抗命手法爭取,而且更希望香港市民落實普選「袋住先」。 在廣泛報導之後,他說這只是個人之論(註3)。

  5. 2014年10月4日 · 一:必須謀求不同立場者的共處方式. 昨晚旺角佔領區被警黑夾攻的流血事件,我們一眾佔領街頭的參與者已經親身示範了如何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來應對種種的暴力衝擊;我相信,既然行動上,我們能用這個原則來回應和遏止暴力,在教會內面對敵對的立場和意見,我們定必有方法去面對和回應——不論是各自論述、保持緘默、抑或據理力爭,我們必須時刻確保雙方在受到尊重和重視的狀態下,作為肢體互相信任和相親相愛。 二:儘量出席所屬教會的主日崇拜. 我強調,是各位的所屬教會,即是與各位有相熟的教友參加禮拜的教會。 因為你從街頭歸到教會,等於向教會的會眾報平安,也是証明上帝對你的保護和幫助。 這無疑是對會眾的祝福,也是對上帝的一份感謝,對聖餐禮拜來說更是十分重要。

  6. 2014年7月5日 · 基督代表自己的身體,宣講上帝的話語,並道成肉身成為我們的方言,最終將我們的誦讀分別為聖。 隱修士在誦讀與聆聽聖言中合一,成為完全的教會。 聖本篤規則堪稱西方隱修傳統最深刻和美善的表達。 修道生活讓教會警醒脫去日常的喋喋不休和花言巧語。 任何對聖道放縱地加工詮釋或藉此宣告教會及世界的權力和好處,均無助我們認出質樸的上帝言語。 在教會歷史中,上帝容許修道群體從教會群體分離出來,進到作門徒 (discipleship)與正統信仰 (orthodoxy)的更深與不同的領域。 透過委身服侍與聆聽,我們看見有血有肉的信仰。 而隱修生活作為教會群體的一部份,對今日普世教會的意義是:不同的基督群體都是唇齒相依,沒有一個群體能單獨持有福音的全部。 親和關係與陌生人:

  7. 2015年2月10日 · 我們都知道真相。 最後五個,或許無能為力,能間中在FB留言叫他們明天記得要返學,已屬不錯。 我敢說,對於成績不優秀的學生來說,「求學過程」只是不斷的累積失敗經驗。 為什麼我們要被「分數、等級」去評定我們的全人價值? 說什麼五育並存,算了吧,我們都知道,那只是口號而已! 小妹在「教育服務業」的微小作用,可能是關心這一群中游到中下的學生。 正因為我書讀得不怎麼樣,不怎麼喜歡讀書,才更明白他們的情況,同理心,有時是有過類似經驗的人才會懂。 我其實不怎麼介意他們的成績(當然高層和家長很介意,所以我從來不是高層眼中的好員工;家長一半一半,端看家長追求的是什麼),我只著眼他們的態度。 兩個成績一樣的學生,一個上課用心,考試寫到多少是多少,我會肯定他的努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