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5月6日 · 【明報專訊】今天是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事件50年,這宗事件是六七暴動的導火線,改變了眾多年輕人包括楊向杰的一生。 「我們走進六七、走過六七,最重要是走出六七。 」楊向杰背負少年犯之名半世紀,近10年以筆名「石中英」名義出資逾千萬元,資助多個機構、劇場及學者,做與六七暴動有關的研究及文藝作品,希望社會關注及討論這段歷史。 外界稱他是金主,要「漂白」左派當年的行為和為暴動翻案,亦有指他要趁香港回歸20周年令中央政府難堪、破壞和諧,楊向杰反問社會,「為何10年前香港只有3本關於六七的書? 」50年過去,他決定停止贊助任何六七研究的新項目,期望歷史的真相轉為政府牽頭發掘。 明報記者 葉真真 張家偉. 「我永遠是YP (young prisoner),走唔甩,但YP是小眾,為何社會仍有未解的結?

  2. 2018年4月27日 · 孫慧玲的旋風少年手記於2003年出版後來出版續集魔鏡奇幻錄》,再於2018年1月出版第3集旋風再起時》。 故事講述麥耀輝的讀書成績差,卻是運動界的明日之星。 然而他因膝傷再無法跑步,亦因患鼻炎而不能游泳。 這名會考零分小子後來考入駐港華籍英軍,更成為碩士生及歷奇導師;即使患上淋巴癌亦不退縮。 故事看似傳奇,卻取材自李耀輝的親身經歷。 孫慧玲憶述中學時李耀輝是皮膚黝黑、待人有禮但不愛讀書的「懶蛇」,她舉例說:「你知道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嗎? 他說是因為倚天劍和屠龍刀 (出自金庸小說)喎。 」多年後二人重遇,李耀輝成為孫慧玲的行山與歷奇導師。 李耀輝小時候住在木屋區,穿著拖鞋在山上、懸崖邊玩耍,富運動天賦。 他自豪地說:「我小學時已是4個運動項目的校隊,到中學時是11個。

  3. 2024年3月6日 · 明報專訊多倫多市一名16歲少年偕同一名14歲少女於前晚(4日)約10時在Bloor GO火車站附近被一部機場快線(UP Express)列車撞倒2人當場死亡警方目前正在調查事發時2名死者為何會在路軌上

  4. 2014年10月13日 · 1. 青春期的成長壓力. 2. 大眾傳媒的大肆渲染. 3. 偶像崇拜商品化. 莊麗琴指出,青少年由兒童過渡至成人,面對生理發育的急速變化,容易陷入自我角色 (self identity)混淆,需要通過對偶像的認同和依戀來確定自我價值,尋求自我發展。 心理學家:模仿偶像 肯定自己.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艾里克森 (Eric H Erikson)將人類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青少年處於暴風期,他們期望尋找個人定位和身分認同。 青少年除了希望獲得朋輩認同,還希望尋找家人以外的領袖人物作自我肯定,從而建立自我形象。 因此,偶像明星的打扮、行為往往被青少年崇拜模仿,希望令身邊的人肯定自己。

  5. 2024年4月25日 · 明報專訊多市Annex社區的多倫多大學中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Schools)(24日)下午發生少年墮樓重傷事件警方中午12時15分接報到布魯亞西街371號調查該宗墮樓案件一名17歲少年從中學的天台墮樓重傷送往醫院搶救傷勢危重

  6. 2023年12月18日 · 明報專訊渥太華一名伊拉克裔少年涉嫌策劃襲擊猶太社區而被拘控後其父被揭發事前曾在社交媒體發布貼文呼籲剷除所有以色列人有猶太組織要求執法部門徹查事件渥市警則呼籲公眾舉報仇恨罪行。 該名被捕少年於上周五晚被捕,並於翌日被控以兩項恐怖主義罪名,而一名跟該少年的父親同名同姓和照片上容貌相似的用戶,曾在臉書上以阿拉伯文發布多篇關於猶太人和以色列人的文章,當中以貶損方式提及猶太復國主義者和猶太人,其中一篇更呼籲剷除所有以色列人。 有關貼文是在哈馬斯10月7日突襲以色列和隨後爆發的加沙衝突之後發布的。 「環球新聞」 (Global News)要求該名被捕少年的父親確認該臉書帳戶是否由他持有時,對方稱,其律師建議他不要接受記者訪問,而該等貼文也隨即被刪除。

  7. 2024年5月13日 · 一名拉法市巴人少年上周六坐在汽車頭蓋上,與家人逃往汗尤尼斯。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上周五警告,拉法將迎來「史詩級」人道災難。 (法新社) 路透社周日 (12日)發表偵查報道,指自美國大學校園因應以哈戰爭爆發示威後,幕後搞手身分不明的親以色列網站「金絲雀使命」 (Canary Mission)專對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示威者「起底」,使被針對者備受困擾和安全受威脅,甚至恐影響受聘就業。 「金絲雀使命」的做法觸發親巴人網站仿效,近期發動針對仇恨巴勒斯坦等人士的行動。 惟有批評者認為兩的網絡欺凌或人肉搜尋行為,會對言論自由產生寒蟬效應。 校內憂安全 亦恐影響就業. 埃及裔美籍大學二年級學生萊拉 (Layla Sayed)去年10月16日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參加人生第一次支持巴人的集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