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9日 · 1936年的今日,無人不知的大文豪周樹人,亦即魯迅,在上海死於肺結核。 人們稱他為「民族魂」,稍為 Google 一下已經很多有關他詳細的生平資料。 今日對魯迅的學術研究被視為一門顯學,多集中在他文學上的貢獻,香港中學文學課程裡也研究他的作品《藥》。 不過,亦有不少學者關注魯迅作品中哲學思考的部份。 作為一位具嚴謹邏輯思維、又具文人氣息的學者,魯迅棄醫從文、辦過雜誌、當過教師,他在哲學的思考轉變又是怎樣的呢? 《野草》與存在主義. 要將魯迅強行套入一種西方哲學,似乎帶點牽強。 他的思想歷史過程很複雜,青年時期他曾信奉達爾文的演化論,他自己談到這件事時說:「那個時候,演化論使我相信進步,相信未來。 」後來,就如《野草》所表現的,他對尼采充滿熱情。

  2. 2021年2月12日 · 「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將古典比喻改寫的句子。 原句出自他於1932年10月的詩作《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灑泛中流。

  3. 2024年4月30日 · 新落成的廣東文學館「魯迅家」展覽廳裏,有兩件與魯迅廣平伉儷相關的珍貴藏品:一個行李箱,一張茶几。 據魯迅長孫周令飛介紹,這張茶几原來是放

  4. 其他人也問了

    • 強國強種「新武術」 舊瓶新酒重蹈覆轍?
    • 為批判而批判?
    • 結語

    北洋政府時代,基於「強國強種」的民族願景,上流社會中不乏提倡國術的呼聲。北洋皖系軍閥中的陸軍司令官馬良(回族人,1875-1947),便提出要將中國傳統武術發展成「新武術」,使之成為「我國之國粹」。這項建議深受蔡元培等教育大家歡迎,最後更將「新武術」列入全國必學的「中國式體操」。 然而,魯迅卻對此甚為不滿。在他看來,迫令青年學武,無異於當年清室鼓吹「拳匪」作亂。他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曰《雜感三十七》,文中他以譏諷語調斥責「那班教育家,把『九天玄女傳與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傳與尼姑』的老方法,改稱,『新武術』,又是『中國式體操』,叫青年去練習」。他亦反對將武術跟軍事訓練掛鈎的做法,因為「這件事從前已經試過一次,在一千九百年。可惜那一回真是名譽的完全失敗了」。 魯迅認為宣揚「新武...

    其實,與其說魯迅等人是要針對傳統武術,倒不如說他們要針對整個中國文化體系。魯迅一直以進步文人自居,亟欲渴望打破舊文化對國人的束縳,武術不過是作為其中一個文化代表而受到攻擊。 以魯迅本人的心路歷程為例,他早年學習西醫後便對中醫大加貶抑。在《吶喊·自序》中,他指明「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而對作為中醫與內家武術理論基礎的《內經》,他則批評其「對於人的肌肉……似乎單是剝了皮略略一觀,沒有細考校,所以亂成一片」。 可見對他們來說,其時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中國武術不過是這個宏大願景下的其中一個對象。 自晚年開始,魯迅對傳統武術的態度亦呈軟化,...

    總括而言,本文提及魯迅與新武術之間的故事,主要是希望透過武術來窺探其時的社會面貌,並從中窺探「進步文人」間存在的盲點。 的確,他們曾為改革中國文化不遺餘力,而他們批判的內容亦著實具備時代價值。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亦走上過一條偏激、主觀的道路,例如把「拳術」等同「拳匪」、「修丹」等同「內家拳」之類。畢竟大師都是人,不可能事事完美。這點相信亦同樣適用於武術界。

  5. 2023年1月17日 · 畫冊封面由魯迅設計,內裡編選了7幅石版畫、14幅銅版畫,是魯迅生前編選最後一本版畫集。 由於財力所限,最初只印了103本,魯特別在扉頁中寫上:「有人翻印,功德無量」希望有心人廣為傳播。

  6. 2021年10月27日 · 魯迅是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亦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作品流芳百世。近日,魯迅的長孫周令飛在上海出席「魯迅逝世8

  7. 2017年2月1日 · 張歷君:魯迅——從尼采思想脫胎而成的異端. 魯迅是東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異端嗎?. 他學習很多尼采,卻不是體系地學習,而是通過翻譯方式去理解。. 這天,張歷君教授為我們帶來一集【聚光燈】,討論魯迅、尼采與比較文學的關係。. 請訂閱01哲學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