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是 英屬香港 第一次舉行 地區直選 的 立法局 選舉,其餘議席分別透過 功能組別 間接選舉 及 港督 委任而產生。 另外, 布政司 、 財政司 和 律政司 均為當然官守議員,而港督繼續擔任立法局主席,但不再出席該局的會議。 本屆立法局功能組別選舉在1991年9月12日舉行,而地區直接選舉則在1991年9月15日舉行。 首次香港立法機關地區直選的投票人數為750,467,投票率為39.1% 。
      zh.wikipedia.org/zh/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1. 其他人也問了

  2. 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是 英屬香港 第一次舉行 地區直選 的 立法局 選舉,其餘議席分別透過 功能組別 間接選舉 及 港督 委任而產生。 另外, 布政司 、 財政司 和 律政司 均為當然官守議員,而港督繼續擔任立法局主席,但不再出席該局的會議。 本屆立法局功能組別選舉在1991年9月12日舉行,而地區直接選舉則在1991年9月15日舉行。 首次香港立法機關地區直選的投票人數為750,467,投票率為39.1% [1] 。 概觀 [ 編輯] 地區直接選舉 [ 編輯] 結果分析 [ 編輯] 在這次選舉中,採用「雙議席雙票制」,把全港分成9個選區。 每區選出兩席,即合共有18席。 每名選民最多可選擇兩名候選人,即「一人兩票」制,選舉制度採簡單多數決制度,每區獲得最高票數的兩位候選人當選。

  3. 1991年香港立法局选举 ,是 英属香港 第一次举行 地区直选 的 立法局 选举,其余议席分别透过 功能组别 间接选举 及 港督 委任而产生。 另外, 布政司 、 财政司 和 律政司 均为当然官守议员,而港督继续担任立法局主席,但不再出席该局的会议。 本届立法局功能组别选举在1991年9月12日举行,而地区直接选举则在1991年9月15日举行。 首次香港立法机关地区直选的投票人数为750,467,投票率为39.1% [1] 。 概观 [ 编辑] 地区直接选举 [ 编辑] 结果分析 [ 编辑] 在这次选举中,采用“双议席双票制”,把全港分成9个选区。 每区选出两席,即合共有18席。 每名选民最多可选择两名候选人,即“一人两票”制,选举制度采简单多数决制度,每区获得最高票数的两位候选人当选。

    选区/组别
    候选人
    政党
    票数
    港岛东
    独立
    5,805
    港岛东
    独立
    15,230
    港岛东
    29,902
    港岛东
    19,806
  4. 立法局是英屬香港立法機構。 19881991年立法局共有57席(15席官守議席及42席非官守議席)。4席為當然議席(總督、布政司、財政司及律政司),11席為官守委任議席(香港政府人員),46席為非官守委任議席,12席由功能界別選舉產生,1席由全體市政局議員推選,1人由全體區域市政局議員推 ...

    • 1988年10月12日-1991年7月17日
    • 英屬香港
    • 沿革
    • 誓詞
    • 會議場地
    • 主席
    • 組織

    開埠初期

    香港自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得到維多利亞女皇頒佈《英皇制誥》,是為首部憲制法律文件。該憲章訂定成立定例局,授權「在任的總督……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見後……制定及通過為維持香港的和平、秩序及良好管治……而不時需要的所有法律及條例」。作為香港首個立法機關,定例局由政府三司的當然議員、政府官員出任的官守議員(即正在擔任某種官職之意)及民間人士出任的非官守議員組成。除了當然議員以外,其餘成員皆由總督委任。 1843年8月,第一任總督砵甸乍宣佈委任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三名官守議員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行政官)、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威廉·堅(首席裁判司)。 1844年1月11日,定例局舉行首次會議。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1845年3月7日,定例局根據《1843年皇室訓令》第6條,制定並通過首份《香港立法機關會議規則及常規》。 1850年,委任怡和洋行股東大衛·渣甸(英語:David Jardine (merchant))及哲美森洋行(英語:Jamieson, How & Co.)老闆艾德格(英語:James Frost Edger)出任首兩名非官守議員。18...

    二戰後

    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革引發的六七暴動,港英政府一方面推出香港節等文化活動安撫民心,另一方面也籌備代議政制,使市民有參與政制的機會。 1964年,行政局與立法局之非官守議員設立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與寃情大使(英語:Ombudsman)相似;辦事處處理公眾人士之投訴與請願,處理事件之數目由平均每月19宗增至每月200餘宗,1970年8月辦事處擴展,增加辦事人數;除處理投訴和請願外,社會人士更可通過辦事處對時事發表意見;辦事處接獲對立法草案之評論,由非官守議員於立法程序中考慮,故法案於委員會討論期間經常有修改:5。 1965年,分區接見市民制度成立,市政局議員藉此14個分區接見市民辦事處經常與社會人士接觸,成為徵集輿論重要途徑之一;社會人士可以在此會見1名市政局議員,提出疑難與之相討,或獲知市政局政策或措施之大概;辦事處處理之個案主要關於小販問題、公共設備及房屋:6。 1967年,立法局成員人數增至26名,官守和非官守議員各佔13名。1973年,立法局人數增至46名。1976年,立法局共有最多可達23名的官守議員(包括5名當然議員),以及23名非官守議員。1980年,立法局人數增...

    關於前途問題

    最低限度在本質上,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之職責卻與許多其他立法組織之非官守議員顯著不同;麥理浩曾於1975年評述(摘錄一九七五至七六年香港立法局會議錄第44至45頁):「立法局議員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可直接要求翻閲政府的機密檔案,這是慣常的做法……他們積極合作,擬訂法例,並經常主動參與各項事務,影響政府決策……他們必須具有豐富的經驗才能勝任,在會議席上各抒己見,就不同的問題,發表反對、贊成或具建設性的意見。……本港由於情況所限,並無設立民選議席,有鑑於此,議員本其觀察所得,思考、策劃或提出某些決策時,不應取易捨難,祇顧及部分人士、個別團體、某種行業、某個地區或階層的利益,而應以整個社會的利益為出發點。」:10香港立法局會議中,從來沒有「可恥」、「下台」等激烈之言辭;有些旁觀者會探問原因何在,部分人士則自行揣測,以致妄下結論;其中原因之一無疑與香港之諮詢制度有莫大關係;一項計劃之初稿,首先經初步討論,然後向各有關區議會、諮詢委員會、壓力團體、政府部門、商會、貿易組織、社會福利機構、同鄉會或職工會徵詢意見,最後則由行政局討論,期間有關方案經再三修訂、琢磨、刪改甚至重擬,增刪部分內容,及至...

    於1985年前,由於全部香港立法局議員皆由港督委任,故就職時必須進行「效忠宣誓」。 「效忠宣誓」(Oath of Allegiance)誓詞如下: 因應自1985年起有部份議員將由選舉產生,政府當時修改宣誓條例,使立法局議員宣誓就職時可選擇「效忠宣誓」(宣誓效忠英國君主)或「立法局宣誓」(宣誓效忠香港市民)。「立法局宣誓」(Legislative Council Oath)誓詞如下:

    香港立法機關在英治時期的會議場地沿革如下: 1. 香港總督官邸 1.1. 莊士敦樓(1843至1846年) 1.2. 堅道總督官邸(1846至1855年) 1.3. 香港總督府(現香港禮賓府)(1855至1930年代) 2. 布政司署原址 2.1. 中區政府合署舊址(1930年代至1941年、1945至1957年) 2.2. 中區政府合署(1957至1985年) 3. 立法局大樓(前香港最高法院大樓)(1985至1997年)

    1993年前,作為議長的立法局主席(President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由香港總督兼任。1993年,總督彭定康不再出任立法局議員,並於2月將立法局主席一職移交一位由全體非官方議員互選出來的議員擔任,並由施偉賢當選首任立法局主席。自此,立法局設立選任主席一職,由議員互選產生,承沿至今。

    編制

    立法局行政管理委員會,簡稱行管會,是獨立的法定團體,在督導秘書處的工作上享有財政及管理方面的自主權。由立法局主席擔任當然主席,成員包括10名立法局議員。 行政管理委員會行管會的執行機關為立法局秘書處,由立法局秘書長領導。根據行管會的指示,立法局秘書處為立法局提供行政支援及服務。秘書處為議員提供廣泛的支援服務,包括為立法局及各委員會的會議提供秘書服務、法律服務、專責研究支援、圖書館服務、翻譯服務及公共資訊支援。議員透過倫敦的代表辦事處,得知英國政界的最新發展。該辦事處亦使英國有言論影響力人士能更深入了解香港的主要問題。

  5. 概況. 選舉與中英爭坳. 選舉委員會. 選舉結果. 選舉議席變化. 傳媒率先披露票站調查結果.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2 種語言. 香港繁體.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英語: 1995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於1995年9月17日舉行,是 英屬香港 最後一次 立法局 選舉。 同時,立法局議席也是 首次完全以選舉方式 產生,由 港督 委任立法局議員的方式也宣告終結。 由於 英 、 中 就香港政制問題出現爭坳,此屆立法局的任期至1997年6月30日, 香港主權移交 前夕為止,未能直接過渡至 第1屆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 概況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