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1日 · 慈諴宮建築現貌大致完成於昭和2年(公元1927年),當時將 慈諴宮改建為九開間式的廟宇將龍虎門廳改建為三川脊式並且聘請兩組不同的藝師施作木雕與交趾陶等裝飾部分此種 作法稱為對場作」,也就是兩派藝師在同1間廟宇左右兩側以不同的風格 ...

  2. 慈諴宮建築現貌大致完成於昭和2年 (公元1927年),當時將慈諴宮改建為九開間式的廟宇將龍虎門廳改建為三川脊式並且聘請兩組不同的藝師施作木雕與交趾陶等裝飾部分此種作法稱為對場作」,也就是兩派藝師在同1間廟宇左右兩側以不同的風格形式建造廟宇外觀大致不會看出明顯差異但若仔細觀察裝飾部分則能發現兩派匠師的風格與施做差異藉由兩派匠師同場較勁除了使廟宇具有同中有異的巧妙趣味之外更能見到兩邊藝師輸人不輸陣互相比較施作功力的競賽使得廟宇在良性競爭之下能得到更好的裝飾作品

  3. 慈諴宮為台北市唯一於正前方保有三座精緻戲台的廟宇建築廟前的青石地舖綿延至戲台下顯示出該廟原來的恢宏氣度。 沿革. 慈諴宮肇建於 清治時期 嘉慶元年1796年),當時舊址是在今天的文林路731號附近同治三年1864年才在今址重建 [1]:25 。 乾隆年間士林漳州人的信仰中心是供奉 開漳聖王 的芝山巖惠濟宮,後來因為惠濟宮離市街較遠,嘉慶元年(1796年) 業戶 何錦堂捐地建「芝蘭街天后宮」(即慈諴宮),成為士林漳州人的媽祖信仰中心 [1]:31 。 然而在咸豐年間的 漳泉械鬥 中,芝蘭街(舊街)遭到焚燬;日後該廟異地重建,並更名為慈諴宮,成為新街的重要中心 [1]:31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道光18年 (1838)以地勢低窪飽受淹水之苦由地方人士募資精心勘測挑選 「浮水蓮花穴」 的現址完成遷建慈裕宮現有規模即奠基於此時當時的慈裕宮似朵浮水蓮花被四周溪流環繞僅以日出橋與溪流上的小竹筏為通行方式。 清同治13年 (1874)曾重修。 日治大正7年 (1918)重建時找來兩派師傅對場作,昭和10年 (1935)台灣中部大地震,延至民國34年發起重建,次年完成。 民國55年,前殿改為重簷屋頂,左右加建雙層的鐘鼓樓,兩側護龍改為水泥平頂。 民國60年增建第三進後殿,成為三樓鋼筋混凝土閣樓。 民國74年列為三級古蹟。 中港慈裕宮、北港朝天宮和東港朝隆宮,三間「港」字輩的媽祖廟,合稱有「台灣三媽」美譽。 正殿左龕奉祀註生娘娘。 正殿右龕奉祀境主公。

    • Otto Wang
  6. (諴音:ㄒㄧㄢˊ) 日 治時期本宮曾為八芝蘭公學校分教場今士林國小)、士林信用組合辦公室今士林農會),乃集宗教教育經濟為一體的信仰中心昭和二年1927士林寺廟管理人潘光楷等人發起大規模之修建成立慈諴神農宮兩廟改築委員會」,當時將本宮改為九開間式的廟宇即將龍虎門廳由馬背式屋脊改為三川脊式木雕正殿跤址陶部分聘請兩組不同藝師擔綱因此本宮左右木雕風格不逕相同。 臺灣光復之後,於民國四十三年增建三座並排而立的戲檯,為全臺灣獨一無二。 民國五十九年開始,本宮正殿及左右護龍神龕陸續增加,並由北部木雕名師黃龜理率徒雕造。 爾後,於民國五十八年、六十四年和九十年,都有過修繕的記錄。 由於廟內建築仍保持日治時期修建之樣貌,故於民國七十四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7. 慈諴宮建築本體 從正面看起,慈諴的正面開有三個門,這三個門都可以算是通道,所以是三「穿」。但一般稱這種建築結構為「三川殿」。而從側面來看,慈諴為兩進式的傳統閩南廟宇建築。三川殿的部分是第一進,由於是奉祀主神的位置,往往是整座廟座建築中雕飾最繁複、華麗的部分 1。

  8.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慈寧宮. 外文名稱 :Hall of Consolation of Mothers. 地理位置 :北京故宮.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30-16:10.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60元. 著名景點 :慈寧宮正殿慈寧宮花園壽康宮. 修建時間 :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北京市. 建議遊玩時長 :20分鐘.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建築簡介. 慈寧宮(已經對遊人開放) 位於北京故宮內廷外西路 隆宗門 西側。 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 仁壽宮 的故址上,並撤除大善殿而建成。 萬曆年間因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