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滿族 ( 粵拼 : mun5 zuk6 ; 滿文 : ᠮᠠᠨᠵᡠ, 穆麟德 :Manju ;中國標準羅馬字: Man ,字母代碼: MA ,數字代碼: 11 ),原稱 滿洲族mun5 zau1 zuk6 ,以前亦稱為 滿民mun5 man4 、 滿人mun5 jan4 等,係 中國 一個少數民族
      zh-yue.wikipedia.org/wiki/滿族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满族 [a] ( 满语 : ᠮᠠᠨᠵᡠ , 穆麟德轉寫 : manju ),又稱 滿洲族 [15] [16] ,清代官称 满洲 [6] ,因以红缨为帽饰,故有 红缨满洲 之名 [b] ,是 中国少数民族 之一,是 通古斯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支系,2020年普查人口数量達到了1042萬人 [1] ,为中国 ...

    • 满族

      台灣滿族 [1] ,又称 在台满族 [2] 、 旅台满族 [3] ,是 ...

  3. 2024年5月14日 · 滿族 [a] ( 滿語 : ᠮᠠᠨᠵᡠ , 穆麟德轉寫 : manju ),又稱 滿洲族 [15] [16] ,清代官稱 滿洲 [6] ,因以紅纓為帽飾,故有 紅纓滿洲 之名 [b] ,是 中國少數民族 之一,是 通古斯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支系,2020年普查人口數量達到了1042萬人 [1] ,為中國 ...

  4. 2024年5月14日 · 满族 [a] ( 满语 : ᠮᠠᠨᠵᡠ , 穆麟德轉寫 : manju ),又稱 滿洲族 [15] [16] ,清代官称 满洲 [6] ,因以红缨为帽饰,故有 红缨满洲 之名 [b] ,是 中国少数民族 之一,是 通古斯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支系,2020年普查人口数量達到了1042萬人 [1] ,为中国的第六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的第五大少数民族 [1] 。 满族及其先民 靺鞨 、 女真 ,曾经在 中国历史 中先后建立 渤海 、 金朝 、 东夏 、 后金 和 清朝 [18] 。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 中国东北 及 华北 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 辽宁 的人口最多。 此外, 河北 、 黑龍江 、 吉林 、 內蒙古 及 北京 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

    • 歷史
    • 語文
    • 飲食
    • 民俗
    • 宗教信仰
    • 文學

    在17世紀,滿族的清朝取代漢族的明朝取得了支配中國地位,清朝統治者在保持滿貴族優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採取了漢化政策[參2]。但一些研究遼金元清史的日本學者認為,清和遼金元一樣屬於中國的征服王朝,漢化深度和速度均遜於北魏等滲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對自己有利的漢化措施,並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非全盤漢化,而是雙向進行的。[參3][參4][參5]。 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發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乾隆在宮中常穿漢服以作娛樂[參6]。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文件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如1875年清廷在與秘魯換約時曾明確諭稱:「惟換約事宜,中國...

    服飾

    滿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參52]。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著袍服。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綿四種材質[參53]。滿族袍服的特點主要是圓領、窄袖、捻襟、帶扣袢、衣裳連結,窄袖前端接有一個半月形的袖頭,因形狀酷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又名箭袖(滿語:ᠸᠠᡥᠠ,穆麟德:waha)。平時穿著將袖頭挽起,作戰或圍獵之時放下,冬季還可以起到禦寒作用[參54]。女子的袍服的樣式與男子大體相同,但裝飾較多[參55]。滿族通常還在袍服外面穿著一種長至肚臍的對襟短褂,因為起初是在騎馬作戰時穿著,所以稱作馬褂,無袖的稱作馬夾或坎肩,主要為八旗「軍服」,之後隨著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禮服」[參55]。袍衫和馬褂還在近代演變為旗袍和唐裝,被視作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參56]。在東北滿族聚居區或一些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上仍可常見身著傳統服飾的滿族人[參57][參58]。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樣,滿族男子的傳統髮式也是辮髮。不同之處在於,滿族髮式是半剃半留,剃去周圍的頭髮,只留顱後部分,再編成髮辮[參59]。這種髮式曾經隨著清廷的剃髮政策而推廣至中原其他民...

    滿族的傳統飲面比較講究,除不吃狗肉外,很多習慣都與北方漢人相近。滿族主食以穀物為主,通常是麵食和黏食,味道多酸、甜。麵食以餑餑為主(滿語:ᡝᡶᡝᠨ,穆麟德:efen),它是滿族對塊狀麵食的統稱[參75]。京旗滿族有每天午飯後、晚飯前都要吃一頓餑餑的習慣[參76]。餑餑有不同的口味,薩琪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種類[參77]。滿族也以米飯為主食,有高粱米、小米、稗米飯和包飯等[參78]。 在菜餚方面,豬肉是比較常見的材料。滿族稱豬肉為「白肉」、「福肉」,傳統上是祭祀薩滿教神明的食品。儀式後分而食之。東北滿族以此製成「大鍋肉」的知名燉菜[參79]。京旗營房還有一種叫做「白煮肉」的吃法,他們將豬肉用白水煮熟後切片粘醬油吃,肉片切剩下的肉塊可以切成肉末燙飯,稱作「白肉燙飯」[參80]。豬血還可以加入調料...

    民居

    滿族傳統民居通常向陽而築,多為草頂,一旁設有極富滿族特色的方形煙囪。圍牆大體有土築、泥堆兩種建築方式。室內三面皆炕,如「匚」形[參84]。滿族習俗以西為貴,南次之。滿族人家習慣在西牆上供奉神明、英雄以及自家家譜,所以西炕又有「佛爺炕」之稱,客人拜訪時不能隨便坐在西炕或在上面擺放雜物,如果違反,會被視作對主人祖先的不尊敬[參85]。房屋分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間,門設在中間,每邊有三扇窗戶。院內建有影壁牆,豎有索倫杆 (滿語:ᠰᠣᠮᠣ,穆麟德:somo)[參86],有的家庭還建有花庭、八角涼亭等。院的門前還有上馬石等[參85]。

    滿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多元化。起初,滿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薩滿教為主。清朝入關、接觸中原文化之後,除了保留了一些薩滿教習俗之外,滿族人受中原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佛教和天主教也各有一定影響。當代滿族以無宗教人士為主。

    滿族的文學作品以神話故事為主,主要有《天宮大戰》、《女真定水》、《長白仙女》、《尼山薩滿傳》等[參133]。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尼山薩滿傳》。它講述了描寫尼山薩滿幫助意外身亡的員外之子復活的過程,在滿族之外的其他通古斯民族,如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諸多民族中均有廣泛流傳[參134]。尼山薩滿傳有齊齊哈爾本、兩種不同的璦琿本、還有滿族人德克登額創作的海參崴本,這四個版本的內容大體一致,以海參崴本流傳最廣,已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發行[參134]。 清朝時期,八旗文學曾繁盛一時。詩人袁枚感嘆「近日滿洲風雅,遠勝漢人,雖司軍旅,無不能詩。」[參135]因此誕生了許多漢語言文學著作。以納蘭性德的詞集《飲水詞》、顧太清的詩集《天游閣集》、鐵保所編纂的八旗詩集《熙朝雅頌集》和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為典型...

  5. 台灣滿族 [1] ,又稱 在台滿族 [2] 、 旅台滿族 [3] ,是 臺灣 的少數 族群 ,由近代從 滿洲 與 中國本部 等地移居 台灣 的 滿族 和 錫伯族 等 通古斯民族 以及 金代 女真 後裔組成 [1] ,目前人口約12,000人 [1] 。 歷史 [ 編輯] 滿族移居台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788年(清乾隆53年)移居台灣的 金代 女真 後裔粘德尚、粘德粵、粘德恩三兄弟,他們是 完顏宗翰 六世孫 元初 左丞相 粘重山 的後裔,粘重山 以名為姓 ,故其後裔以粘為姓氏。 粘德尚三兄弟世居 福建 晉江 衙口村粘厝埔,於台灣彰化 鹿港 登陸,有「台灣粘氏開基三祖」之稱 [1] 。 定居鹿港後分化為頂粘村及廈粘村兩支,至今已繁衍至二百八十餘戶、四千餘人。

  6. 滿族 ( 粵拼 : mun5 zuk6 ; 滿文 : ᠮᠠᠨᠵᡠ, 穆麟德 :Manju ;中國標準羅馬字: Man ,字母代碼: MA ,數字代碼: 11 [1] ),原稱 滿洲族mun5 zau1 zuk6 ,以前亦稱為 滿民mun5 man4 、 滿人mun5 jan4 等,係 中國 一個少數民族。. 滿族散居中國各地,最多人住喺 遼寧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