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26日 · 香港新聞博覽館今日26日) 舉行成立三周年慶祝活動暨奧運雄心徵文比賽頒獎禮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致辭時表示因疫情關係年初時入場人數一度受影響但有信心在新一年與大眾有更多更緊密的接觸」,博覽館亦會加強與教育界合作推出針對學生教師及家長的活動及課程加強社會對新聞專業的認識提高公眾整體的傳媒資訊素養。 「奧運雄心」徵文比賽得獎者出席頒獎典禮。 (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 博覽館在2021年間,推出多個專題展覽,包括「香港戰疫」專題展覽,展示本港過百年來如何應對各種疫症、「奧運雄心」專題展覽,展示運動員的堅毅與奮鬥精神,以及適逢今年是日本侵佔香港80周年,推出「日佔時期香港的民生及報業」專題展覽,與大眾回顧香港市民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

  2. 2018年5月13日 · 黃偉綸. 由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而成的香港新聞博覽館將於今年年底開幕。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 13日發表網誌稱博覽館將免費開放館內會展出香港首份華人資本華人主理的中文報章循環日報於1878年出版的版本同時博覽館亦保留了不少徜街市的舊面貌劏雞房」、「跳飛機。 黃偉綸指出,活化已接近完工,並取得屋宇署入伙紙,預計今年10月可試業。

  3. 2018年12月9日 · 香港新聞博覽館座落於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必列啫士街街市原址除了是昔日的街市亦是國父孫中山的領洗之地及故居在第3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中由政府撥款8530萬元予新聞教育基金進行翻新工程新聞博覽館樓高兩層內設多個專區展示香港報業電台電視及新媒體發展。 博覽館由本月6日起,會接待預約團體試行運作,計劃本月底開放予公眾預約參觀,暫定每個周六、日有導賞團。 至於每日接待名額,將視乎試運情況決定。 林鄭出席香港新聞博覽館開幕 盼社會支持活化舊建築 【圖故】香港新聞博覽館今開幕 咪牌見證風雲變 突發截聽機曝光 舊街市化身新聞博覽館 下周三開幕話當年 一文看清必睇五大特色.

  4. 2018年11月30日 · 博覽館將於下周三12月5日開幕開放時間是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7時公眾可免費入場首階段只供團體預約參觀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開放給公眾參觀並呼籲市民提前網上預約。 記者:勞敏儀. 繼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成大館由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而成的香港新聞博覽館將於下周三5日開幕! 館內保留昔日舊街市風貌,包括豬肉檔、已難在街市看見的「劏雞房」;也附設錄影室,讓參觀者一嚐當記者和主播的滋味。 博覽館將於下周三(12月5日)開幕,開放時間是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7時,公眾可免費入場。 首階段只供團體預約參觀,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開放給公眾參觀,並呼籲市民提前網上預約。 記者:勞敏儀.

  5. 2018年12月5日 · 港聞. 社會新聞. 【圖故香港新聞博覽館今開幕 咪牌見證風雲變 突發截聽機曝光. 撰文:魯嘉裕 凌逸德. 出版: 2018-12-05 00:00 更新:2018-12-05 14:15. TVB無綫新聞. 商台. 亞洲電視(麗的電視) Now TV. 香港電台RTHK. 搶先表達. 香港01社會新聞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即時社會新聞香港最新新聞頭條新聞及專題報道全方位了解社會大小事為你揭示香港社會現象

  6. 2018年12月5日 · 香港新聞博覽館選址為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必列啫士街街市原址香港新聞博覽館是昔日的街市亦是國父孫中山的領洗之地和故居在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中由政府撥款8530萬元予新聞教育基金進行翻新工程新聞博覽館樓高兩層內設多個專區展示香港報業電台電視及新媒體發展。 博覽館明天(6日)起會接待預約團體試行運作,計劃本月底開放予公眾預約參觀,暫定每個周六、日有導賞團。 至於每日接待名額,將視乎試運情況決定。 活化建築. 林鄭月娥. 搶先表達.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5日)出席香港新聞博覽館開幕致辭時,形容博覽館是亞洲首個新聞博覽館,認為可讓港人對深入了解新聞行業。 她又稱,原址為必列啫士街街市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是2009年中環保育工作的「滄海遺珠」,對能全面保留建築感到興奮。

  7. 2019年12月18日 · 社區. 18區新聞. 反修例運動影響 新聞博覽館取消多個導賞團 副主席:未收支平衡. 撰文:黃桂桂. 出版: 2019-12-18 17:48 更新:2019-12-19 15:19. 香港新聞博覽館開幕至今一年先後舉辦六個專題展覽吸引逾五萬人次參觀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指人數比預期中的七萬人次少又稱受反修例運動影響8月至10月有31團導賞團取消。 由於博覽館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陳淑薇表示過去一年博覽館的收入,不足以支付營運經費,「對能否繼續營運下去感到戰戰兢兢」。 受反修例運動影響 31導賞團取消. 新聞博覽館於去年12月5日開幕,至今逾一年。 過去一年有逾五萬人次參觀,當中包括幼稚園學生至大學生、長者及傷健共融人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