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3月14日 · 書內有許多專業術語都不斷強調如何向異性展現更高的生存及繁衍價值過去還有許多板友整理出謎男方法術語筆記以及各種開場白心理測驗慣例供人索取心態派則宛如氣宗」,強調只要內在心態夠有自信無招勝有招不需特殊技巧也能 ...

  2. 2021年3月17日 · 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説認識跨性別者讓他首度開始思考性別是什麼」,他在劇本中深入刻畫父母輩的心情面對自己的孩子不一樣」,要出櫃的不只是孩子父母也要本集一起對談的還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祕書長奧莉薇她和我們分享在性別平權已經走入大眾視野的此刻或許很難想像2019年首辦跨性別遊行時她仍能收到路人咒罵的一句變態」。 「我們談的各種現象、當事人感受,都不足以代表『所有』性少數族群,但我們想做到的,是讓更多人聽見、打開大家對性別的想像,讓大家更愛自己一些,」致昕在對談中如此作結。 還在找尋自身認同的你,有什麼方式接納自己? 若身邊有跨性別的朋友,怎麼成為他們的夥伴? 這集,給獨一無二的你收聽。

  3.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游美惠解釋異性戀霸權不在指責異性戀個人而是讓以異性戀為主的社會反思並正視性少數在社會上所承受的壓迫

  4. 2016年11月22日 · 性傾向是指個體在生理上是受到哪個性別吸引性別認同是指個體認定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異性戀或非異性戀。 研究顯示,同志雙親與異性父母的小孩在這些向度上沒有差異。 尤其一般認為,性傾向受到生理機制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更不容易隨著收養與否而改變。 換句話說,所謂「小孩被同志收養就會從異性戀變成同性戀」的擔憂,是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 性別相關行為(或稱「性別角色行為」,sex/gender role behavior),是指個體的行為是否與社會中常見的男/女行為一致。 派德森所回顧的文獻一致地指出同志家庭與異性家庭的子女在這個向度上也沒有差異。

  5. 2020年5月23日 · 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卻有部分的人因恐同而不安他們為什麼會害怕遇到這種狀況我們該如何讓他們放下恐懼

  6. 2019年12月30日 · 為本書開場的是洛杉磯男同志的情慾與親屬關係。 男同志社群的活躍性愛常被認為違反善良風俗、傷害家庭價值,斯泰西透過洛杉磯50位男同志的訪談與參與觀察,反倒邀請我們向這些男同志學習。 一方面,男同志常被人詬病四處「釣人」,在各種情慾空間搜尋交往對象,但這也促成男同志圈跨種族、階級、國籍的跨界交往模式,較異性戀更為普遍。 另一方面,斯泰西看重男同志社群的性倫理:坦白彼此對於情慾的需求,共同協商出適合彼此的生活方式。 實踐這些性倫理的風貌各異,有的男同志維持單身,有的謹守雙人世界,有的支持另一半外出尋歡的需求,還有一對一起愛上了第三人而組成相愛三人組。 即使模樣不一,但重點都是彼此信任,不苛責伴侶對性慾的需求。

  7. 2019年10月21日 · 美國心理學會 早已明確指出:性傾向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傾向(enduring disposition),通常並非出自個體的選擇,且性傾向是難以改變的。 因此,原本是異性戀的孩子,並不會因為知道了同性戀的存在,而「變成」同性戀。 事實上,當研究人員比較同志家庭與異性戀家庭孩子的性傾向時,發現兩者並無差異,絕大多數來自同志家庭的孩子其自我認同仍是異性戀(註 )。 由此可知,認識不同的性傾向、與不同性傾向的人有互動,並不會混淆孩子自身的性傾向。 (延伸閱讀: 〈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 ) 性別認同在學齡前至低年級已呈現穩定. 在第二種擔憂裡,反對方常說小學生性別發展尚不健全,過早接觸性別議題,會讓孩子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