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8日 · 東區醫院運作助理聲稱與上司關係一般,被編配較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她為討好上司先後於2017年6月至11月期間,先後向不是生日的上司送蛋糕,以及乾鱷魚肉和新鮮青邊鮑魚,共值1155元,惟情況沒有改善,她於2019年向醫管局投訴被揭發行賄,今(8日)在

  2. 2020年6月5日 · 東區醫院前運作助理3年前為了討好上司,向其送上價值逾千元的禮物。 前助理早前承認3項向公職人員提供利益罪,今日(4日)在東區裁判法院被判即時入獄8星期。

  3. 2021年6月7日 · 他補充,如果短暫或偶有出現上述徵狀,又或是因突然增加工作量或難度高的工作而引起短暫反應,屬正常工作壓力現象,倘若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情況持續兩星期而無特別原因,便應多加注意,適時向專業人士(如社工或臨牀心理學家)求助。 預防職場過勞建議: .適時放假,調節心情. .保持作息節奏,繼續參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 .訂立小目標,勿勉強自己一次過完成手頭工作. .自我重新定位,尋找工作意義. .學習鬆弛練習或靜觀. 工作過勞/工作倦怠 相關報道: 2021年:勞工團體促「過勞死」列職業病. 2019年:世衛:「工作倦怠」是職業現象. 2019年:過勞徵狀逐個睇 家庭醫生提醒:徵狀持續要求醫. 2019年鄭志文專欄:職業過勞(訂戶專區) 2019年鄭志文專欄:診斷Burn out不簡單(訂戶專區)

  4. 2021年7月16日 · 近年在反修例案件中,不少警員也在不同範疇充當專家證人,如網上術語專家證人、Telegram專家,以及在影像法證分析(主要是協助法庭在呈堂影片中認人)方面提供意見。 惟這些「專業」容易被質疑,例如在一宗Telegram頻道管理員涉發布煽惑信息的案件,主審法官曾質疑控方一名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能否成為「網上術語專家」,問其是否單純因工作關係,看過大量、密集性的網上帖文和討論區字眼,便成為專家。 法官甚至稱,即使在反黑組工作多年,亦不一定是三合會專家。 不過,由於控辯雙方也不反對該專家證據呈堂,法官亦接納其證供。 問:法庭對專家證人有什麼規範? 答:與訟雙方可委任一名共同委聘的專家、或各自委聘專家,視乎案件性質、複雜性、成本效益、爭議程度而決定。 若共同委聘專家的話,費用由雙方共同攤分。

  5. 2024年4月29日 · 這不令人意外。 自2019年中以來,這種新措辭逐漸見於香港官方傳訊中——當時時任特首林鄭月娥譴責對警方的「污衊」。 「污衊」的意思大概是詆譭誣衊、散播有關個人或機構的令人不快或不真確的流言,以損害其聲譽。 「污衊」不是一個法律用語,而是政治語言。 於同年10月,時任保安局長李家超也用了這個詞語。 於特區政府新聞公報資料庫中快速搜尋「smear」(污衊)一語,結果顯示在2019年之前,此詞很少被用到,例如在2012至2017年間只出現1次——2017年1月時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英語發言中,譴責一些人「污衊」我們的制度。 而由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底,「smear」一語完全沒有出現。 但於2020至2023年,「污衊」一語大量出現。 看來,該詞語在2024年會更加常見。

  6. 2021年10月12日 · 實用寫作:投訴信——需具說服力. 【明報專訊】我們經常使用各種服務,例如乘搭交通工具、報讀補習班、參加旅行團等。. 不過,如果商戶的服務水平未如理想,我們應該怎麼辦?. 馬上破口大罵?. 向朋友訴苦?. 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其實 ...

  7. 2023年10月3日 · 公關也是一種應對危機的方法——它可降低負面消息對政府形象的影響,有助於政府換取足夠時間解決問題,挽回聲譽。 若公關工作能夠成功讓外界不再窮追猛打,政府內部的士氣也能得以維持。 「公關思維」的誤區. 政府或政治人物要搞好公關,本來是無可厚非。 不過,若「公關思維」主導了施政,就會令人不知不覺步入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處理問題的方法會變得短視。 在公關思維下,大部分問題都會被簡化為公關問題,即問題源自公關做得不好,而不是政策出錯,或有人出錯。 此外,大部分問題都會被視為短期問題:只要能夠化解當前的危機,令事件盡快平息,往後的都不太重要。 的確,很多人的記憶都十分短暫,一些震撼全社會的新聞,過了一個月,可能就沒有人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