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1日 · 平均每10.5分鐘,臺灣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隨著教育與知識的普及,臺灣民眾可謂聞癌色變,現在只要覺得有些不舒服,將症狀放到網路上搜尋,大概很容易都會連結到是罹癌的前兆,又怎麼讓人不驚惶?.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年報,2018年 ...

  2. 2020年11月1日 · 由健保局醫療費用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臺灣民眾醫療保健支出(NHE)為1兆1,000億元,較2016年增加3.7%,增幅高於國內生產毛額(GDP)之年增1.9%,導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金額占GDP(17兆5,000億元)之比重上升至6.4%,平均每人NHE為4萬7,860元,較2016年增加3.6%。 至於家庭自付醫療支出占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自2003年起就大約維持在35%以上,見表二。 2017年家庭自付醫療保健支出計3,792億元,其支出用途以醫療照護占60.5%最多,其中門診占率最高41.4%;醫院住院占16.6%;其他專業機構則占2.4%。

  3. 2023年2月1日 · 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臺灣民眾視力健康問題,以近視與散光居多,成因多與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有關。 未滿12歲的近視兒童,使用平板、手機和電腦的平均時間,都高於沒有近視的兒童,且相對起視力健康的孩童,近視學童也更少進行戶外活動。 就年齡階段區分,24歲以前,罹患近視與散光的比例與年齡增長成正比,18~24歲者,每100人有73人近視、42人散光;40歲以後,半數以上民眾開始有老花眼;65歲以上,28.4%民眾有白內障。 隨著年齡增加,臺灣學童近視比例大幅提升,不可逆轉的傷害普遍影響民眾視力健康。

  4. 2020年2月1日 · 甲狀腺疾病主要發生在女性,約是男性的四~五倍;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也高於男性三至四倍,發生的年齡與其他癌症相比,相對來得年輕,主要分布在40~60歲,同時也是臺灣10~29歲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統計,美國二 一九年確診有甲狀腺癌5萬2,070人,每年每10萬男女中約有15.8人擁有甲狀腺癌。 二 一六年臺灣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48%,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4位;死亡率的排名男性為第25位、女性為第22位。 二 一六年臺灣被診斷為甲狀腺惡性腫瘤者共計3,679人;當年死於甲狀腺惡性腫瘤者共計182人,此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間有滿大落差,也可理解甲狀腺癌「惡性」程度較低,若早期發現,接受正確的治療,治癒比例是相當高的。

  5. 2020年3月1日 · 1. 陌生緣故化 :針對較為陌生的客戶,業務人員一定要先炒熱氣氛,但切記不要「變小丑」,可以運用5大話題讓談話氣氛輕鬆一些。 談話目的除了讓業務人員與客戶拉近關係,也是在探詢客戶對什麼議題感興趣。 2. 專注傾聽 :在銷售前端,業務人員是主要談話者,但進入關鍵話題時業務人員不能講太多的話,而是透過傾聽對方的談話內容,蒐集有用的資訊,同時也要在心裡預備好問題。 業務人員問1個對問題,勝過10個不好的答案。 3. 勇敢促成 :當業務人員在幾次見面和聊天後提到商品,或是帶著建議書過去,如果客戶沒有提出太多反對問題,那麼就應該勇於表達促成的邀請,而不是等待客戶主動提出。

  6. 2019年7月1日 · 日前新聞報導,從事綁鐵工人的葉先生連續流鼻血三個月,就醫時發現鼻腔有腫瘤,因為不清楚嚴重性而未即時就醫,兩個月後忽然視力模糊,經檢查才發現已是鼻咽癌第4期,家庭頓失收入。 鼻咽癌是一種特別的癌症,與歐美人士相比,華人的罹癌機率高出許多,尤其是在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的國家或地區,因此又有個別名叫做「廣東癌」。 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食用醃漬食品曾被認為是罹患鼻咽癌的主因,但因為從小生活在美國的二代華裔,鼻咽癌罹患率也比當地白人高出7倍,因此目前傾向將肇因歸結於基因影響。 據衛福部最新二 一六年癌症登記年報,當年鼻咽癌新患者共計1,518人,死亡678人,男女發生率分別為第12名與第20名,死亡率則分別是第11名與第19名。 新個案人數中,男性占約75.5%,推測可能是男性抽菸比例較高的緣故。

  7. 2019年12月1日 · 惡性黑色素瘤的特徵包括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衡、直徑大於0.6cm,以及逐漸變大變凸。 因為臭氧層破洞,導致我們比前人更易染上皮膚癌,建議民眾平時應檢視自己的醫療險與癌症險是否充足,並出門時擦上足夠的防曬乳預防紫外線。 另外,對於皮膚癌是否能有效治療,早期診斷非常重要,皮膚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器官。 經常檢查自己的皮膚,若發現有逐漸長大的皮膚腫瘤,宜及早就醫。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