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1日 · 癲癇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是大腦產生不正常的放電現象,最大特徵是許多民眾所熟知的肢體抽搐。 然而根據放電部位與個人體質不同,抽搐的部位、規模與時間長短都有所差異,通常僅有三十秒至一分鐘,甚至可能會造成數秒的意識空白。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 一七年臺灣共有4,873人罹患頑性難治型癲癇症。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二 一五年香港共計5,105人因癲癇入院,其中26人死亡。 在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中,二 一五年美國共計300萬名成人、47萬名孩童癲癇發作。 據臺灣癲癇醫學會網站資料指出,大約有60%的癲癇找不到原因,而其他找得到原因的癲癇最主要是因為腦部受傷,無論外傷或中風,致使腦部受到傷害,造成大腦異常放電。

  2. 2020年10月1日 · 患有短暫性失眠的人是由於精神上的壓力情緒焦慮刺激或是作息時間不固定等所導致此類失眠大多會伴隨著事件或情況的消失而改善通常在1週的時間後狀況即可恢復主要治療方式為間歇性使用低劑量鎮靜安眠藥或其他可助眠之藥物以及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等短期性失眠主要是因情緒上受到嚴重衝擊所導致與壓力有密切關係舉凡像是親友過世工作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受到挫折及衝擊等此類治療為短期使用低量的鎮靜安眠藥或其他可助眠之藥物和行為治療若未接受適當處理有可能會導至成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通常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相比短暫性失眠與短期性失眠,較為難以發現,可能有一些潛在病因,或是因承受極大壓力而引起後遺症所導致等。

  3. 2020年6月1日 · 1. 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可由主觀報告(如感到悲傷、空虛或無助)或由他人報告(如看起來在哭)得知(孩童及青少年可能是情緒易怒)。 2. 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主觀說明或他人觀察)。 3.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在孩童,需考量無法達到預期體重。 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眠。 5. 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別人觀察到,不只是主觀感受不安或緩慢)。 6. 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7. 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者有過度不恰當的罪惡感(可能達妄想的程度;不僅是對生病自責或內責)。 8. 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主觀報告或他人觀察)。 9.

  4. 2020年5月1日 · 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也顯示,每年都有1/5的美國人罹患精神疾病,超過50%的人一生中會被診斷出至少一次精神疾病,可見精神疾病早已不是少數人才會得到的疾病,更不是「不知足」等簡單原因造成的。 精神疾病如果症狀較輕微,尚能用藥物控制,一旦積壓得太嚴重或者太晚發現,都將造成生活與工作上的影響,甚至是無法交流與工作,一旦需要住院觀察治療甚至失能,都會造成收入中斷與龐大的醫療支出。 民眾除了應該配置重大傷病險與失能險應對外,更應該與保險顧問合作,養成完整的風險規避意識,才能在重大風險降臨在自身或身邊親近之人時有所準備,分散風險,才能夠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

  5. 2019年6月1日 · 所謂「三高」,即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統稱,除了家族遺傳外,最常發生於肥胖、運動量不足、飲食不正常的族群,且只要有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其中1項問題,就必須留意罹患其他2項的可能性,故這3項慢性疾病除了成因類似,彼此之間亦具有高度關聯,所以往往將其合稱「三高」。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二 一三~二 一六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民眾之三高盛行率: 高血壓盛行率為25.15%(男性:28.38%,女性21.96%),估計罹患高血壓約484萬人。 高血糖盛行率為11.46%(男性:12.78%,女性:10.25%),估計罹患糖尿病約221萬人。 高血脂盛行率為22.56%(男性:25.42%,女性:19.87%),估計罹患高血脂約435萬人。

  6. 2018年8月1日 · 1164. 臺灣衛生福利部於二 一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聯合宣布「精神分裂症」一詞正式走入歷史,改名為「思覺失調症」,在聲明中也提到該疾病為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且「失調」2字同時也代表著它有「恢復的可能性」。 思覺失調症為精神疾病的一種,且該疾病較可能發生在青春期甚至是童年,又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上這種疾病。 思覺失調症的好發年齡,男性是15~25歲,女性是25~35歲,有些病人在病發前幾年會出現個性改變、社會功能退化等症狀,卻沒有明顯精神症狀的前兆。

  7. 2023年8月1日 · 先生出身於軍人家庭,家裡有著政府會終生照顧軍眷生老病死的既有觀念,認為用不著額外購買商業保險,先生因而也從未在保險這部分細細思量過。 直到兩人交往期間時常聽淑芬媽媽的分享,先生才逐漸建立起正確的風險觀念,於是就向淑芬媽媽購買了防癌險、重大疾病險等保單。 當時萬淑芬認為兩人都還年輕,身強力壯且收入不高,何必扛下年繳數萬元的保費去買那些「老人家才會得的病」的保單?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數年之後依然是身強力壯的先生竟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不只年輕的先生罹病令人料想不到,理賠金額超出當時已是保險從業人員的萬淑芬的預期更是令她驚訝不已,她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想要搞懂理賠的依據由來,又更刻下苦功好好研究核保與理賠層面,也為她日後的專業度奠下了紮實的基本功,不再只懂得行銷層面。

  1. 相關搜尋

    張致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