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第五、以少許辛勞緣滿資量的差別:此外由於我們必須時常受用飲食,若能時常不間斷供養最新鮮的飲食,便能以少許辛勞緣滿廣大福德資糧,因此,從飲用的清水起至任何最新鮮的物品,都應當發自內心誠敬供養。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第六、不清淨的供養:不可用發黴的奶酪糕、枯黃的菜葉作為供養,必須以最好的東西供養。 在供茶時,如果是像彈灰塵一樣,以手指頭沾一點水彈一下,這樣根本不成供養。 以上出自霞惹瓦大師語錄。 【如洒揚塵,唯彈少許】合註有兩種解釋,此處採用日常法師淺釋。

  2. 2021年2月5日 · 一、驅意解脫. 如果沒有苦,就不會希求從苦事中出離,所以受苦有驅使自己的心希求解脫的功德。 例如,有些人天天安逸度日,吃喝玩樂樣樣順心,便會認為人間的日子很好而不願出離。 我們常說,天身不如人身更有利於修習佛法,正是因為天人的生活太過安逸,生命都虛耗在享受中而不知出離。 《大唐西域記》記載: 往昔,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師子覺(無著菩薩的弟子)等三人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他們互相約定,誰先往生見到彌勒菩薩,便回來告知。 其後,師子覺最先往生,但他過了三年都未回來相報。 後來,世親菩薩也捨壽往生。 六個月後,一晚,無著菩薩見一天人(世親菩薩)從虛空中降下,並敬禮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說:為什麼這麼晚才來? 答:我捨壽之後往生兜率天,於彌勒內院蓮花中誕生,彌勒菩薩贊道:善來廣慧。

  3. 一般清理金手指的方法有3種: ①、 [推薦使用] 用橡皮擦擦除氧化層. ②、用鉛筆擦一遍(鉛筆裡面的碳成分石墨是導電體,擦過金手指後具有更好的導電接觸)。 ③、用蘸有無水酒精的小棉球擦拭金手指,完全乾燥後即可使用。 不建議使用一般的除鏽劑。 3. 可能是記憶卡/Micro記憶卡的讀卡機打開了防寫開關。 請仔細觀察讀卡機上的標誌,把帶有Lock標誌的按鈕,撥到和Lock相反方向的位置即可。 現在市面上少量的讀卡機,可能會帶有防寫開關。 所以您也可以更換讀卡機。 4. windows配置設置了拒絕寫入. 判斷是否是由於Windows設置無法寫入任何檔案資訊到記憶卡,最簡便的方法是您可以換一台電腦試試看。 如果是電腦原因,只要停用Windows系統設定的所有記憶卡或隨身攜帶設備不可寫就可以了。

  4. 2021年2月6日 · 新譯廣論. 《集學論》說:只要首先習慣小苦,便能習慣大苦及極大的苦。 正如一切有情因串習力而產生以苦為樂的想法一樣,若我們慣於修習喜樂想,便能夠在受苦時保持喜樂的想法。 木二、須以最堅穩之心力方能成就安忍. 又生此想,復如《猛利請問經》云:“應當捨離如樹棉心。

  5. 1.把中藥剪碎後倒入黑麻油中用罐子浸泡,其中肉桂粉先不加入 (春天泡5天/夏天泡3天/秋天泡7天/冬天泡10天) 2.泡過所需天數後將中藥及麻油倒入鍋中以最小火炸30分鐘 (看起來起泡略帶焦香味) 3.30分鐘後關火再加入肉桂粉攪拌均勻. 4.用濾網把藥材與麻油分瀝開來,因油溫高,建議使用玻璃或鐵製容器盛裝油品. 5.把蜜蠟加入油中攪拌,等待充分溶解. 6.裝盛的容器...有的化工行也有賣鋁盒 (就像面速力達母那種的...)是比較好啦!如果是用塑膠瓶的話,就不要太急著倒油,稍微等油溫降一點點再倒! (有的人是怕塑膠遇熱會釋出毒素) 因為油裡面有加蠟,所以一旦放太涼就會開始凝固了! (我做完,倒入罐中不到5分鐘就凝固了!)如果動作比較慢可以稍微再加熱就好囉! 我要檢舉. 台長: 祈願者.

  6.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7. 2020年12月21日 · 三輪體空 [佛光大辭典] 布施之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 (一)施空,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稱為施空。 (二)受空,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稱為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能體達一切皆空,則雖有所施,亦視為空,故不起貪想,稱為施物空。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參閱「三輪相」680) p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