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5月27日 ·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三大節慶之一自然要好好的來與孩子們分享節慶故事但涉及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對於小朋友來說有點艱澀所以我們挑選了4本端午節繪本用不同有趣的角度講述屈原的故事和一些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讓小朋友看得開心之餘又容易理解歷史故事和節慶文化。 1.《不是方的 不是圓的》 老鼠一家,住在小娟家廚房的旁邊,每一天,廚房裏都有香噴噴的味道飄進家裏。 有一天,從小娟家的廚房飄過來的香味又濃又特別,令三隻小老鼠饞得直流口水。 之後老鼠爸媽給孩子們帶回了一個綠綠的、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東西。 他們十分好奇這是什麼東西,又在想今天是什麼好日子。 這書從老鼠的視角出發,以味覺和視覺為切入點,帶領孩子們探索端午節的奧秘和樂趣,以孩子們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訴說傳統節日的特色和韻味。 作者: 鄭春華.

    • 端午節在古代是個「凶日」?
    • 中國石鬥
    • 日本石合戰
    • 韓國石戰
    • 台灣石戰
    • 參考資料

    古人會選端午比武鬥武,首先要了解古人是怎樣看端午節,端午節現在是吃喝玩樂的喜慶節日,但在古代是個「凶日」。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西晉《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古語有初始之意,稱「端五」即「初五」。古人相信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是惡日,諸事不順。因為農曆五月,接近夏至,中午時太陽在最高位置,幾近天中,陽光最猛最熱。南方氣候潮濕多菌,蚊蟲滋生,疫病流行,古人因此亦謂五月「五毒俱出」,所以古人以吃糭子、賽龍舟、飲黃酒等習俗,以此避疫袪毒。 由於五月是毒月,因此古人以各種方法來強身去毒,做運動便是其中方法之一,也衍生了五月競武尚武的風氣,當中更發展出一種奇特的習俗——鬥石。 鬥石,即是人們在傳統節日分成雙方陣型對壘,互相投擲石頭、石塊,取意「以血驅邪避邪」之用...

    「石鬥」在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各地稱呼不同,有的稱為「打沙」(永尾龍造,《支那風俗誌》)、「打岩」(清同治年《黔陽縣誌》、「擲石頭架」(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鬬石」(清陳盛韶,《問俗錄》)、「擲石戲」(康乾年間編《澄海縣誌》)、「打石戲」(郭義山、張龍泉主編,《閩西掌故》)等說法。 在同治年間(1871年)《番禺縣誌》中,記載了沙灣和茭塘地區以「石鬥」為新年習俗: 根據Robert Antony的田野調查,「石鬥」習俗大約在 1940 年代左右銷聲匿跡。不過在中國遼寧省阜新和黑山地區,至今在端午節時仍保存舉行石戰習俗。而四川的端午節則是改扔李子。

    日本鎌倉時代(1185-1333),端午用來袪邪的「菖蒲」在日語與「尚武」同音,讓驅邪毒之物被賦與「尚武」之意,加上幕府為武人政權,更提倡尚武氣節。民間在尚武精神影響下,除了騎馬射箭外,更流行打「石合戰」。「石合戰」又名為「飛磔」、「印陣打」等,即是人們分成兩邊陣營,以手或投石器投擲石頭互相攻擊的節慶活動。 在《日本三代實錄》中,記載了元慶五年(881年)在京都城中進行了一場以兒童為主的「石合戰」。而在鐮倉時代早期的《源平盛衰記》中,也有關於「石合戰」的描述。《扶桑見聞私記》記載鎌倉建久五年(1196年)日本端午節鬥石的情況、《江源武鑑》中記錄天文七年(1538年)五月五日蒲生郡和野州郡舉辦石合戰,孩童投石作戰,成年者甚至用刀作武器。 打「石合戰」本來是對天地陰陽之氣激烈變化的模擬展現,被視...

    韓國關於「鬥石」文獻記錄出現得十分早,在《隋書・高麗傳》中記載: 另外在成書於1451年的《高麗史》中記載: 從以上可見,石戰一方面作為韓國古代統治階層的表演娛樂,亦是端午節民間習俗之一。及至朝鮮初年,「石戰戲」 易名為 「擲石戲」,仍然是極受國王及王室成員歡迎的宮廷表演項目之一。後來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石戰習俗因遭到統治者禁止而消失。

    根據學者楊佳霖研究所得,有關台灣在端午節的石戰習俗記載,不見於清代台灣方志當中,反而主要見於日治時期日本人的報道中。 綜合當時報道資料,石戰習俗的稱呼有「投石」、「鬥石」、「擲石」、「石戲」,以及「石合戰」等名稱,舉行的時間主要集中於端午節這一天,或是與端午節重疊的時段。但除了端午節之外,少數地區則在元宵節、清明節等日舉行,如鹿港地區。地點則有臺中(豐原、沙鹿、清水、神岡)、彰化(鹿港)、雲林(斗六、北港)、嘉義(市、朴子),以及屏東(東港、佳冬)等地,其中又以嘉義、屏東佳冬兩地為盛。 楊佳霖指出石戰的舉行是與模擬陰陽相爭相交,以驅疫除災,促進萬物生長有著密切關係的。另外,石戰有調劑庶民生活的社會功能,讓庶民得以在受壓抑、講求禮節的日常行為中獲得解放,宣洩平日所鬱積的壓力,享受節慶所帶來的歡...

    Robert Antony,《粵人好鬬——从珠江三角洲地區「擲石為戲」風俗習慣談起》 范永聰、區顯鋒,《韓國古代石戰探析》 劉曉峰,《東亞「克仗鬥石」考》 楊佳霖,《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

  2. 2017年5月29日 · 端午節的來臨同時象徵正式踏入夏季當大家吃著粽子的同時又對端午節背後的歷史認識有多深提及到端午節便會聯想到屈原食糭子及扒龍舟等習俗但端午節的由來未必單是紀念屈原甚至是更早之前經已存在而且還有多個端午由來的說法

  3. 2020年6月25日 · 撰文:賴家俊. 出版: 2020-06-25 09:00 更新:2020-06-29 11:02. 大家好!. 今天是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祝大家端午節愉快!. 在現今社會端午節是喜慶節日大家吃粽子競龍舟不亦樂乎!. 原來在古代人們在端午節有更多習俗和節日活動大家更想不到 ...

  4. 2023年6月30日 · 中小學校園. 校園天地端午節活動從端午節」,與國民教育的關係.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 2023-06-30 07:50 更新:2023-06-30 07:50. 青衣商會小學是一所多元文化的學校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認同因此我們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了解其中慶祝端午節就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活動。 (內容由青衣商會小學提供)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據說,端午節最初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 屈原是一位忠於國家的政治家和詩人,但由於遭受陰謀,最終不得不投河自盡。 為了悼念他,人們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吃粽子等活動,以紀念他的貢獻和忠誠精神。

  5. 2017年5月30日 · 港聞. 社會新聞. 端午節是紀念誰為何會食糭划龍舟? 街訪學生:想救返屈原? 撰文:何敬淘. 出版: 2017-05-30 08:00 更新:2017-05-30 08:00. 打工一族和本港學生都因為端午節而享有一天假期不過香港01在旺角街頭訪問多名年輕人不少人都不了解為何端午節會有食糭和扒龍舟的習俗有受訪者更是連端午節紀念誰也想不起來。 受訪者的答案或者令部份人啼笑皆非,但有資深中史科老師認為,端午的典故無單一標準,認為不需要過份解讀年輕人對此節日的不了解。 《香港01》記者在旺角街頭訪問多名年輕人,了解他們對端午節的認知,被問到端午節是紀念何人,許多人的答案是「屈原」,但再問及屈原屬哪個朝代,後人為何要紀念他,就不是人人都能夠回答。 屈原屢次犯顏進諫 卻被流放江南.

  6. 2021年6月14日 ·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歷史學及香港公開大學兼任副講師劉志輝表示端午節的民俗多姿多彩主要有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蒿和菖蒲飲雄黃酒佩香囊纏五色絲掛艾虎和道符貼張天師和鍾馗畫像等游龍舟水便是其中一種香港人熟悉的端午民俗不少家長趁端午節帶小朋友游龍舟水。 (資料圖片) 蘭湯沐浴. 一談到游龍舟水,劉志輝表示必須要知道「蘭湯沐浴」的習俗。 「《楚辭.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一語,而《大戴禮記.夏小正》又有:『五月……蓄蘭,為沐浴也。 』的記載。 但上文中的『蘭』是指不是蘭花,而是指蘭草或澤蘭。 蘭草開期為五、六月,香氣濃,醫用可生血調氣;澤蘭開期七、八月,微香,醫用可破月通積。 而『蘭湯』所用的蘭應為蘭草。 + 3. 全年陽氣最盛易生病.

  1. 相關搜尋

    端午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