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15日 · 戰狼外交爭論再起 華春瑩趙立堅汪文斌風格為何不同. 撰文:王新. 出版: 2020-12-15 11:47 更新:2020-12-15 11:48. 歐盟駐中國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北京時間12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一次能源論壇上表示,歐盟和美國應該統一認識,聯合對抗中國的「脅迫式外交」,對 ...

  2. 2021年10月24日 · 即時中國. 人事變動華春瑩2年內再次升職 出任外交部部長助理. 撰文:林芷瑩. 出版: 2021-10-24 16:40 更新:2021-10-24 16:40. 外交部官網顯示華春瑩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分管新聞禮賓以及翻譯工作華春瑩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分管新聞禮賓以及翻譯工作。 (中國外交部) 華春瑩生於1970年199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後先後擔任中國外交部西歐司科員三等秘書副處長2003年擔任中國駐歐盟使團二等秘書一等秘書參贊。 2010年,升任外交部歐洲司參贊。 2012年8月,華春瑩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同年11月成為外交部發言人,是外交部有史以來第5位女發言人。

  3. 2019年8月21日 · 撰文:彭琤琳. 出版: 2019-08-21 11:33 更新:2019-08-21 11:33. 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周二20日抵達中國參加時隔3年重啟的中日韓外長會。. 除了探訪古北水鎮爬長城河野太郎時隔1年再次曬出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微笑自拍。. 河野太郎在Twitter曬出與華春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0年2月15日 · 華春瑩的Twitter隨後還發布了至少9條與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德國訪問的相關新聞和表態話題涉及新冠肺炎華為風波以及中美關係等據悉華春瑩是中國外交部歷史上第5位女發言人自去年7月成為了首位新聞司女司長華春瑩任司長之前曾在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佔據道義制高點提升國際話語權》。 華春瑩在文章中提到,中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話語權與實力相比嚴重不相稱。 中國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但時常處於有理説不出、有聲傳不開的尷尬境地。 她認為,「應該在學懂弄通悟透的基礎上,借鑒世界各國構建和運籌話語權的經驗,盡快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牢牢把握解讀中國的權力。 (綜合報道)

  6. 6 天前 · 華春瑩今年64歲199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後先後擔任中國外交部西歐司科員三等秘書副處長2003年擔任中國駐歐盟使團二等秘書一等秘書參贊2010年升任外交部歐洲司參贊2012年8月華春瑩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同年11月成為外交部發言人是外交部有史以來第5位女發言人。 2019年2月底,華春瑩主持外交部記者會後,連續多月沒有亮相,後被證實是參加中共中央黨校春季學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 同年7月,華春瑩接替陸慷升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成為繼首任司長龔澎以後外交部新聞司第二位女性司長。 2021年10月,華春瑩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分管新聞、禮賓以及翻譯工作。 【延伸閱讀】外交部4大「翻譯女神」效力國家不簡單 秒譯《離騷》最經典(點圖放大瀏覽): + 19.

  7. 2019年7月22日 · 1. 近日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換人被認為有綿裏藏針風格幽默感親和力見長的華春瑩接棒陸慷成為中國首位新聞司女司長華春瑩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便履職新聞司副司長至今已近7年在此期間中國外交戰略側重發生了從韜光養晦趨向有所作為的調整。 中國外交系統在近幾年的變化顯而易見。 有西方媒體稱為中國外交「戰狼化」的說法明顯過於武斷,而在這段時間裏一直作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之一,已經數百次露面展示中國立場、態度和形象的華春瑩,其實是一個觀察中國外交動向的比較合適的視角。 中共十八大後不久,華春瑩便成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Reuters) 「綿裏藏針」的華春瑩. 華春瑩生於1970年,經歷了從毛澤東時代到鄧小平時代的變遷,也完整經歷了中國的改革開放。

  8. 2022年10月29日 ·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10月28日在Twitter分享4張數據圖並配文說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會愈開愈大華春瑩在這則帖文中發4張數據圖。 第一張圖以「中國在貿易方面位居第一」為主題,配文是:「從2012年到2021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4.4萬億美元增至6.9萬億美元,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 第二張圖以「中國在使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位居第二」為主題,配文是:「從2012年到2021年,中國年度實際使用外資從7000(多)億元人民幣增長到1.15萬億元人民幣。 第三張圖以「中國在境外直接投資方面位居第三」為主題,配文是:「從2012年到2021年,中國境外投資存量由不足0.6萬億美元增長到超過2.7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