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虞美人花襟章. 國殤罌粟 (英語: Remembrance poppy ),即 虞美人 ( Papaver rhoeas ),在1920年後,歐洲用來紀念在戰爭中過世的士兵的花朵。. 源自於1930年,因為《 在法蘭德斯戰場 》(In Flanders Fields)這首詩中 [1] ,提及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場上的虞 ...

  2. 虞美人花襟章. 國殤罌粟 (英語: Remembrance poppy ),即 虞美人 ( Papaver rhoeas ),在1920年後,歐洲用來紀念在戰爭中過世的士兵的花朵。. 源自於1930年,因為《 在法蘭德斯戰場 》(In Flanders Fields)這首詩中 [1] ,提及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場上的虞美人 ...

    • 概要
    • 成為香港象徵
    • 与紫荆的混淆
    • 相关徽章、旗帜图集

    洋紫荆在1880年左右於香港島薄扶林鋼綫灣由一位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發現,並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伯大尼修道院的一帶栽培。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總監鄧恩 (S.T. Dunn) 判定洋紫荊為新物種,並於 《植物學報》(英國及外國) 第46卷,324至326頁 (Journal of Botany)發表有關資料。為紀念熱愛植物研究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因此鄧恩為洋紫荊命名拉丁文學名時採用卜力伉儷(Sir Henry and Lady Blake)的名稱,在學名的種冠上(Blake)而命名為(Blakeana),後來發現洋紫荆是紅花羊蹄甲(B. purpurea)與宮粉羊蹄甲(B. variegata)混交而成,學名在2004年修改為(...

    1964年2月4日,當時專責為香港市區的清潔衛生、康體文娛、植樹工作及美化市容制定政策的市政局,在該局的市區康樂建設委員會召開的一個會議中討論發展銅鑼灣原軍部用地及美化市容的計劃,張有興議員在會上表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城市都選定了能夠代表自己的花卉,提議是否也應該選出香港的象徵花卉,以便在海外宣傳香港,時任市政局主席景韓回應稱對這個提案感到愉快,即席提議選用香港茶(香港紅山茶)或香港蘭(洋紫荊),因為這兩種植物都是香港特有種,但需要問問香港旅遊協會主席及工商業管理處處長有沒有其他建議,並且請相關人士一同研究,之後市政局便開始探討香港市花的議題。市政局議員普遍認為香港應要有自己的代表花卉,時任市政局議員沙理士在同年8月表示,香港如能夠有一種代表性花卉,將有助到海外推廣香港,發展香港旅遊業,「什...

    在香港,「洋紫荊」是該種植物及花朵的正式名稱,香港政府及媒体在1997年之前便将香港市花的中文名称为「洋紫荊」,英文名则多用泛指「羊蹄甲属」的「bauhinia」。 1980年代,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编写《基本法(草案)》时在关于区旗及区徽的相关条款的中文版中使用「紫荆花」一名[註 2],而未使用區旗區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在工作报告中使用的「洋紫荊花」一名[註 3]。《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1990年4月通過,其中文版中有关區旗及區徽的第一章第十條依旧使用了「紫荆花」一名,英文版则使用了“bauhinia”一名[註 4]。中國大陆媒体也依照“紫荆花”来宣传香港区旗和区徽上的图案,導致中國大陆民眾多称香港市花为「紫荆花」。而“紫荆花”可以泛指紫荆亚科、紫荆属或羊蹄甲属,也可以指紫荆(C...

    香港市政局標誌为洋紫荊的抽象圖案
    英國紋章院於1979年頒給香港市政局的紋章
  3. 六四章 是香港民間一種悼念 六四天安門事件 的象徵物品,自1997年6月4日前夕民間自行製作派發後,逐漸發展成香港六四活動的傳統。 章以黑、白兩色為主調,常以隱晦字眼講述六四事件,製作的開銷由一個自稱「六四章製作小組」的組織自行募集,並拒絕外界捐款;迄今,六四章的派發量約累積超過20萬個。 [1] 2006年悼念六四事件十七週年的 六四章. 源起 [ 編輯] 香港第一批六四章於1997年首次推出,當時一些港人擔心 香港主權移交 後禁止舉行 六四燭光晚會 ,於是私下印製章,免費向參加者派發,原意是紀念「最後一個燭光晚會」,章迅即送完。 翌年, 支聯會 如期在 維園 舉行六四晚會後,章設計人決定繼續派發章。

  4. 手持電光花英語: Sparkler ) [1],又名線香型煙花 [1]、仙女棒或手持噴泉,是一種將煙火藥塗敷在金屬絲、木杆等材料上或將煙火藥包裹在線狀的可燃載體內,燃燒時產生聲、光、色、形等效果的玩具類煙花 [2],傳統類型有手持噴花、手持狗尾草、手持晨光

  5. 春仔 也称 缠 、 绣线 等,是指用手工缠绕方式制作的一项民间工艺,可以做成 花朵 或其他造型,常在婚嫁时使用插于 发髻 ,是台湾 闽南 传统技艺之一 [1] 。 闽南族群称 春仔 ,在 客家族群 也有类似的工艺称为 缠 ,是台湾北部地区客家人特有的技艺,除发饰用途外,更多是做为其他的装饰 [2] 。 春仔属于 中华民国无形文化资产 中,传统艺术类的文化资产 [3] ,也是 宜兰县 的传统艺术文化资产。 历史 [ 编辑] 春仔(缠)结合了剪纸、 编织 和 刺绣 等工艺技术,发展起源并无相关的官方史料记载,只能从民俗文化相关研究与耆老与的口述、相关地方志找到资料。

  6. 香港市花 洋紫荊 香港市花為洋紫荊 [1] (學名: Bauhinia × blakeana [註 1] [2] ),別稱香港蘭(英語: Hong Kong Orchid Tree )、香港羊蹄甲,是豆科 蘇木亞科 羊蹄甲屬的有植物,於香港 首次發現,香港政府於1965年1月宣佈採納市政局的提議 [3],公佈洋紫荊獲選定為香港的市花 [4]。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