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 名. 陈茵媺. 外文名. Aimee Chan [8] 性 别. 女. 国 籍. 加拿大 [8] 出生地. 多伦多 [8] 出生日期. 1981年4月1日 [8] 星 座. 白羊座 [8] 身 高. 167 cm. 经纪公司. TVB [1] 职 业. 演员 [13] 所获奖项. 2006年香港小姐冠军 [49]TVB42周年万千星辉颁奖典礼飞跃进步女艺员奖 [1] 籍 贯. 福建 [44] 目录. 1 早年经历. 2 演艺经历. 初露锋芒. 佳作不断. 3 个人生活. 4 主要作品.

  2. 陈蒿(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是菊科蒿属的半灌木状 草本植物 ,植株浓香;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花黄色;瘦果长圆形;花果期为秋季。 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亦称陈蒿,故“三月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的说法。 [5] 陈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在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广泛种植; [1] 生于路旁、河边、海滨沙地、低山坡较潮湿处;耐寒,喜光,生长强健;对土壤要求不高,尤耐盐碱。 陈蒿繁殖采用播种繁殖或分株繁殖。 [6] 据《本草经》记载,陈蒿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

  3. 食用历史悠久的茵陈它的副作用不可不知_百科TA说. 作者 高志伟. 阅读12911赞14. 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药中化学成分组成的鉴定是结合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更好地印证中药的药理机制和功效作用及其中有效成分的本质,很多味中药都接受了这种测试,茵陈也因此得到了重要的医学价值体现,并开拓了更为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于茵陈,大部分人都会和艾草、青蒿之类的混淆,但却不知道,茵陈在入药后治疗黄疸病的功效可是绝非其余二者可以相比的。 华佗三试茵陈蒿不仅让当时作为无药可医的疑难杂症黄疸可以轻而易举地痊愈,且药品并非是名贵的灵丹妙药,只是随处可见、在冬末春初便满山遍野生长的茵陈。

  4. 故事里讲述了他意外地发现一位黄疸病人,因为吃了三月里的茵陈嫩杆后不药而愈,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本着中国古代医者以经验实践为本,追求药材本源的原则,华佗分别将不同时期采摘下来的茵陈用以黄疸病人的病情治疗,发现只有三月前采摘的茵陈有

  5. 茵陈蒿. 北宋宰相苏颂 也曾道“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茵陈。 在中医的观点中,茵陈蒿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备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 这里所说的退黄,指的是用来治疗黄疸,这种症状大多是由胆红素分泌过多或是肝功能出现问题所致,准确来说算不上一种疾病,顶多算是一种症状,但放在古代,这也算得上是一个让人头疼的疑难杂症了。 茵陈蒿与华佗. 茵陈蒿最著名的传说当要数华佗三问茵陈了。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人得了病,身体和眼睛都变成了暗黄色,全身没有力气,人也一副皮包骨头的样子。 这天,病人找到华佗向他道:“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

  6. 收藏. 0有用+1. 茵陈. 播报 上传视频. 中药. 展开 3个同名词条.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茵陈,中药名。 为 菊科植物 滨蒿 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季 幼苗高6~250px时采收或秋季 花蕾 长成至花初开时 采割 , 除去杂质 和老茎,晒干。 春季采收的习称“ 绵茵陈 ”,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别 名. 绵茵陈、茵陈蒿、白蒿.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科. 菊科. 种. 茵陈. 分布区域. 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中文学名. 茵陈. 采收时间.

  7. 性状:精细棕黄色粉末.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6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 禁忌: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禁服。. 陈蒿提取物,药品,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用于黄疸尿少,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