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培正中學. ×. [校慶音樂會加推門票] 培正創校135周年校慶音樂會The Musical Offering 現加推極小量$200門票;機會難逢,紅藍兒女、家長、各方好友不容錯過!. 音樂會演奏多首不同年代和風格的聖樂作品,包括Danse Bacchanale、Passacaglia、Canon in D,以及多首Don Moen名 ...

  2. 香港培正中學:資助、男女校、基督教;位於九龍城區,學校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BAND 1 中學,校長是:何力高先生 (SSP, Band, puiching Banding, 派位, Band 幾, 校網, 校風, 好唔好, 排名, 學校水平, 入大學, 老師, 校服, 校歌, 交通, 學費, 入學申請, 面試

  3. www.puiching.edu.hk › index › customIndex香港培正中學

    近日有騙徒多次以培正中學名義,以及盜用教職員姓名和偽造名片進行詐騙。. 我們在此呼籲各商家及市民,如有與培正中學或本校教職員相關的訂購或工程洽談等,而對方聲稱需要閣下代購物品或代付金錢,請謹慎核實身份。. 如有懷疑,請聯絡校務處查詢 ...

  4. 香港培正中學 (英語: Pui Ching Middle School )是 香港 的一所傳統基督教名校。 位於 九龍 何文田 培正道20號。 校史 [ 編輯] 早期 [ 編輯] 1889年11月28日,廣州 浸信會 中的華人牧師於秉正街創辦 基督教 書院,定名「培正書院」,成為廣州培正中學的雛型。 1893年,貸款改建珠光里校舍,易名「培正書塾」。 1903年, 清廷 頒《奏定學堂章程》(即 癸卯學制 ),改稱「培正學堂」。 1906年,賃榨粉街房屋兩間為校舍,定名為「羊城培正師範傳習所」,學生有50人。 同年,創辦 梧州市 最早的學校梧州市培正學校。 1907年,於 東山 興建新校,即廣州市培正中學現址。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 ,改名「培正學校」。

  5. 香港培正中學 (英語: Pui Ching Middle School )是 香港 的一所傳統基督教名校。 位於 九龍 何文田 培正道20號。 校史. 早期. 1889年11月28日,廣州 浸信會 中的華人牧師於秉正街創辦 基督教 書院,定名「培正書院」,成為廣州培正中學的雛型。 1893年,貸款改建珠光里校舍,易名「培正書塾」。 1903年, 清廷 頒《奏定學堂章程》(即 癸卯学制 ),改稱「培正學堂」。 1906年,賃榨粉街房屋兩間為校舍,定名為「羊城培正師範傳習所」,學生有50人。 同年,創辦 梧州市 最早的學校梧州市培正學校。 1907年,於 東山 興建新校,即廣州市培正中學現址。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 ,改名「培正學校」。

  6. 香港培正中學(Pui Ching Middle School)是位處於九龍城區的一所資助中學。學校是一間基督教的男女校,創校於 1889年,校訓是「至善至正」,現在的辦學團體是香港浸信會聯會,現任校監為何建宗教授,校長為何力高先生

  7. 香港培正中學(Pui Ching Middle School)是位於九龍城區的一間資助中學,學校面積約 15000平方米,屬於男女校,該校辦學宗旨是以基督教全人教育為經,母語教學為緯,教導學生認識中國文化及現代科技,提高民族民主意識;德智體群美靈並重,培養完整

  8. 香港培正中學.Pui Ching Middle School. 宣佈事項. 學校活動. 第二學段考試時間表. 中五模擬試時間表. 培正近十年拔尖培訓及獲獎紀錄. 培正創校125周年研討會. 關於網頁製作小組.

  9. 香港培正中学 (英语: Pui Ching Middle School )是 香港 的一所传统基督教名校。 位于 九龙 何文田 培正道20号。 校史 [ 编辑] 早期 [ 编辑] 1889年11月28日,广州 浸信会 中的华人牧师于秉正街创办 基督教 书院,定名“培正书院”,成为广州培正中学的雏型。 1893年,贷款改建珠光里校舍,易名“培正书塾”。 1903年, 清廷 颁《奏定学堂章程》(即 癸卯学制 ),改称“培正学堂”。 1906年,赁榨粉街房屋两间为校舍,定名为“羊城培正师范传习所”,学生有50人。 同年,创办 梧州市 最早的学校梧州市培正学校。 1907年,于 东山 兴建新校,即广州市培正中学现址。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改名“培正学校”。

  10. www.puiching.edu.hk › CustomPage › paragraphGroup聯絡方法 - Pui Ching

    貫徹先賢創校所定「至善至」之旨,以基督教全人教育為 經,以母語教學為緯,教導學生認識中國文化及現代 科 技,提高民族民主意識,培養完整之人格與強健體魄,提昇藝術與資訊 素 養, 於「 德、智、 體、 群、 美、靈」六育作均 衡發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