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1日 · 當年黃和甫黃國輝爺爺跟幾位鄉親合作創立美珍醬油果子廠」,以產製豉油醬料涼果酸果為業務並外銷至歐洲生意不俗。 直至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在日軍治港時,「英」、「美」被視為敏感字,美珍隨即被切斷外銷,更被勒令改名。 「因為當時在九龍城寨設廠,父親便順勢把醬園改名為『九龍』。 所以九龍醬園,即是美珍;美珍又即是九龍醬園。 」靠着這個信手拈來的名字,專注內銷,深得街坊喜愛,讓醬園撐過風雨飄搖的三年零八個月。 九龍醬園的「金牌生抽皇」,豆香突出,深得一眾老饕鍾愛。 戰後,他們以九龍醬園的字號繼續在本地經營,而美珍之名就主力出口,兩個名字並駕齊驅,走過豉油盛世,無人不曉。 奈何,隨着八十年代的人口增長、地價急升與政府收地,醬油業的光輝成為絕唱,美珍也從九龍城搬到荒僻的屏山。

  2. 2022年3月28日 · 黃國輝是醬園第三代傳人他直言自己起初不喜歡做醬料小時候家裏七兄弟姊妹被送到加拿大讀書他形容自己最貪玩兄弟都成家立室了自己還是吊兒郎當。 但深知父親心意,決定回港幫忙,起初打算玩玩一兩年,誰不知一過已經四十年。 海歸少年替醬園改革直接跟外國人談生意將外語印在包裝上增設機器等等每件事情親力親為希望醬園能延續下去。 行業式微,生曬做法慢慢被科技取代,「天然古法做豉油已經不多,但值得繼續做下去。 」令黃國輝最擔心的,是沒有年輕人入行。 「大家都覺得做這行好辛苦,但有機器幫手,已經輕鬆好多,外行人都可以,只要想學,我都可傾囊相授。 九龍醬園.

  3. 香港九龍醬料涼果聯合商會第九屆理事就職典禮黃國柱憶述當時商會有逾百個成員。 (李曄攝) 黃國柱指釀製豉油只需簡單的原材料如黃豆麵粉鹽和水三十年代交通不便居民甚少跨區購買豉油故全港便一共出現了逾百間醬園或賣醬的店舖。 他憶述,部份醬園的規模細小,所售的豉油和醬料款式不多,甚至以售賣糧油雜貨為主。 1936年8月,各醬園負責人有見行業發展蓬勃,為促進彼此交流,便組織「香港九龍醬料涼果聯合商會」(下稱:商會),共74個會員,至今只剩20個。

  4. 2017年12月15日 · 本網記者早前走訪位於元朗屏山佔地2萬多呎的百年醬園細看著這個樸實無華卻充滿著老香港色彩的地方亦細聽著第三代掌舵人黃國輝娓娓道來的香港故事。 Photo from 九龍醬園. Photo from PressLogic. 「打爛一個少一個」 在醬園入口處,已能看見一片「瓦缸海」的壯觀畫面,近二百個用作浸泡黃豆的瓦缸正沐浴在和熙的陽光下,它們每一個都要比「6字頭」的掌舵人年長,而且「打爛一個便少一個」。 Photo from PressLogic. 「別看這些瓦缸堅實,它們其實是有氣孔的,晚上懂得呼吸。 尤其在大熱天,白天曬得熱騰騰,晚上摸上去還是熱,熱力通過氣孔慢慢滲進去,受熱均勻,幫助黃豆分解氨基酸。 」他比喻指,一般豉油是由電飯煲煮出來,用這些瓦缸曬出來的,卻有煲仔飯的風味。

  5. 2019年3月11日 · 時光機返回 1917年黃國輝的爺爺黃和甫創立美珍醬油果子廠」,除了不同的醬油和醬料也製作大批涼果酸果在上個世紀已經行銷歐美1937年黃和甫兒子即黃國輝之父親黃洪由佛山來港協助父親經營美珍醬園。 到二戰時期,日軍治港,「英、美」被視為敏感字,被勒令改名,目下見廠房位於九龍城,以地為名,即改名為九龍醬園,並且將產品售予街坊,生意轉為內銷,安然度過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飄搖歲月。 戰後醬園名字自是可以再用「美珍」,於是外銷用「美珍」,本地因街坊習慣了,則繼續用「九龍」,兩個名字並駕齊驅,一個主內一個對外。 在穩紥穩打的年代,在九龍城曬場以外,陸續開設中環、西環、天后、筲箕灣、銅鑼灣等分店,已證明財力跟實力非凡。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2年3月27日 · 黃國輝是醬園第三代傳人他直言自己起初不喜歡做醬料小時候家裏七兄弟姊妹被送到加拿大讀書他形容自己最貪玩兄弟都成家立室了自己還是吊兒郎當。 但深知父親心意,決定回港幫忙,起初打算玩玩一兩年,誰不知一過已經四十年。 海歸少年替醬園改革直接跟外國人談生意將外語印在包裝上增設機器等等每件事情親力親為希望醬園能延續下去。...

  8. 沿用古法釀造的醬油廠,香港已罕見。 這間成立於1917年的九龍醬園又名美珍醬園出產古法釀製醬油以及酸果行銷至歐洲南美洲69歲的美珍醬園第三代傳人人稱輝哥的黃國輝指著醬油罐上的文字細數:「這是中文英文法文德文及荷蘭文即是這張招紙包括了五種文字。 」各國出口標準鬆緊度不一,因此標籤資料要詳細列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