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月1日 · 策略1從「補足缺口」和「健康管理」切入 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認為,未來臺灣保險業的創新突破點,同樣可以從「補足缺口」和「健康管理」切入。 一、商品、服務雙創新,填補民眾保障缺口。國泰人壽早在二 一二年便首創「健康管理平台」,持續多元發展各項健康促進商品與服務,盼讓健康 ...

  2. 2020年2月1日 · 挑戰1:消費者接受度.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很明顯的是消費者的商品選擇變少了,過去消費者可以直接買到與定存類似的保險產品,但現在消費者必須加買一個死亡保險。 這樣的改變也考驗著市場對這類加入保障型商品的接受程度,因為隨著臺灣高齡化、少子化的結果,民眾對純粹死亡保險的需求,將逐漸達到一定程度的飽和,民眾現在更在意的應該是長壽、老年所帶來的經濟安全風險。 過去儲蓄險某種程度就是扮演著這樣一個角色,因而當新政策的正式施行,更強調死亡保障的發展,勢必會受到市場接受度的檢驗,消費者能否接受? 大多數人對此都認為無法太樂觀。 挑戰2:保險公司業績下滑、通路重組. 從保險公司端來看,大家普遍的看法是,今年度的保費收入業績是會下滑的,或許很多人會期待所謂的停售效應,但我預估這一波的停售效應不會太明顯。

  3. 2018年11月1日 · 984. 0. 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地因極端氣候災情頻傳,而臺灣四面臨海位處亞熱帶地區,六至九月是颱風季,固定帶來充沛雨量外,亦會造成重大災害,比如二 九年的莫拉克颱風,在臺灣父親節時重創臺灣,其中高雄小林村滅村事件最為慘痛,帶來不可抹滅的傷痛。 今年八月二十三日熱帶性低氣壓帶來嚴重水患,二十四小時雨量超過600毫米的強降雨,造成南臺灣許多地區嚴重水災,帶來的財物損失非常巨大(見表一),部分地區的水患甚至四、五天才退去。 面對無法避免,難以預測的天災,民眾能透過產險,分擔房屋和汽車因水患所帶來的損失。 透過產險保障規避風險. 面對無法避免、難以預測的天災,民眾能透過產險,分擔房屋和汽車因水患所帶來的損失。

  4. 2022年7月1日 · 評估產生信任感的4大項目. *能力: 保險業務人員擁有可讓客戶信服的專業能力,極有助於信任感的培養。 *善意、善良: 業務人員對保險價值的闡述,以及是否真心為客戶的人生保障著想,打動客戶的感性面,客戶是感受得出來,且能夠使其增加信任感的。 *正直、誠實: 業務人員在為客戶規劃保險時,不會為了一己的私利,而謊稱保單內容,或是為了佣金而銷售不適合客戶的保單。 *可預測性: 客戶能夠預期業務人員的表現,並且認為業務人員的規劃會符合自身期待,換言之,客戶對業務人員要有一定的瞭解,才更能產生可預測性。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9期──

  5. 2018年12月1日 · 「風險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叫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卻是事故。 」意外風險有時偏偏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找上門,面臨風險衝擊的家庭,保險成為落海時的救生圈。 風險無所不在,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風險,當風險發生時,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家屬,都將心急如焚,除了要面臨可能衍生出的龐大經濟負擔,甚至可能是倒了一根家庭的樑柱。 「透過保險可以讓我幫助更多人,因而選擇加入保險業」,宏泰人壽臺中宜陽通訊處業務經理徐沐豪,對於保險的意義與價值深深有感。 曾經從事傢俱業、也當過房仲業務,進入保險業至今不過四年的徐沐豪,透過保險建立起了自己的事業版圖,「相比其他的工作經歷,從事保險業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有使命感。 」徐沐豪說。

  6. 2024年1月1日 · 2024 年 1 月 1 日. 168. 0. 為順利應對高利率市場,並接軌IFRS 17及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壽險公司勢必要做出因應,改以銷售保障型等受利率波動影響較小的商品,除了回歸保險保障本質外,更能減少與其他金融產業之競合,以追求保險業永續經營。 保險業務員更應瞭解市場脈絡,深入瞭解未來趨勢商品。 商品面. 投資面.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7期──

  7. 2020年3月1日 · 我能預測我未來一年、兩年,還是三年的生涯歷程呢? 想完這些事,我心情豁然開朗,原來我的不安和透明度有關,我因為不知道明天會如何、我因為不知道我所工作的行業未來會不會存在、我因為不知道公司未來的營運好不好,這些不明讓我不安,這些都是透明度的問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